《天净沙·夏》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3 12:43:55

《天净沙·夏》翻译赏析

《天净沙·夏》作者为元代文学家白朴。其古诗全文如下: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前言】

《天净沙·夏》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小令。此曲运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前三句描绘出云收雨霁、水凉瓜甜、树阴垂檐的画面,后两句描写消受着宜人时光的“玉人”。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燥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全曲运用白描,洗净铅华,选景精当,语言简洁,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功力。

【注释】

⑴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入越调。

⑵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⑶纱厨:用纱做成的帐子。簟:竹席,苇席。

⑷缣:细的丝绢。

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平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纱帐中的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时光。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平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似乎也显得比平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后两句是第二层次,画面上出现了人物:纱帐中的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燥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这一特殊境界的创造,得力于作者艺术上的功力。它的特征首先是洗净铅华,全用白描,简洁、清晰得如同线体画。其次,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绿荫低垂,就给人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

拓展阅读

1、秋思原文和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涯。

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起一直延续到现在,《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和冬。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就会百花齐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秋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离**》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2、《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

《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万里绝人烟。

【前言】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选取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虽仅四句,却融汇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在对大漠的荒凉和行军的艰苦所作的描绘中,也显现出一种从军豪情。全诗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注释】

⑴碛(qì):石地,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⑶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⑷平:平坦广阔的漠、大漠。绝:没有。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骑马西行几乎来到边,离开家乡将近两月。在这荒无人烟的漠中,我今夜又该在哪里住宿呢。

《碛中作》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玄宗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漠中作此诗。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莽莽的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欲到”,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低的气势。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低”的雄浑诗句。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这句诗含蕴很丰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

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平万里绝人烟”。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好像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正如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碛中作》诗仅四句,但每句诗都有不同的艺术特点。起句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奇壮美而豪迈;次句情深意远,含蕴丰富;三句以设问兜转,宕开前句,有转折回旋的韵致;结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结,于暮色苍茫之中,使人感到气象壮阔。整首诗显示出悲壮苍凉的艺术风格。杜甫称赞岑参的诗“篇终接浑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这是指他的诗结尾浑厚,气象阔大,不可窥其涯际。从结句“平万里绝人烟”(一本作“平莽莽绝人烟”)来看,境界阔大,茫无边际,“篇终接浑茫”五字,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别有神韵。

3、刘禹锡浪淘以及

《浪淘》组诗共九首,以下为第一首,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名作。全诗如下;

九曲黄河万里,浪淘风簸自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1、浪淘: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3、万里: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

4、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上下簸动。

5、自涯:来自边。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上来”。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上的银河相通。

6、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召回织女,牛郎追上,西*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诗意: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涯。

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在风浪泥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九曲黄河万里,浪淘风簸自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抄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涯一直来到这里。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九曲黄河万里,浪淘风簸自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见黄河后留下的感慨,也是他对宁静生活的一种向往,而时间让世事变得复杂,追逐静已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渴求。九曲黄河沉积下来的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静,它们深埋在河水转弯处的山坳里,在浮华背后深深地拽住民族的根,使我们在追逐中不会迷失方向。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阕《浪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滔滔黄河的来龙去脉和雄伟气势。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的仙佳侣之家做客。

4、文祥传文言文祥传原文及

【**--诗】

祥至潮阳①,见弘范②,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祥至京师……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注释]①潮阳,地名,在广东。后文的“厓山”,也是广东的地名。②弘范,即张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④泫然,流泪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 ⑵吾事毕矣( ) ⑶南乡拜而死( )

2.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2分)

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3.阅读选文,谈谈文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3分)

参***:

1.1.⑴侍奉⑵完(成)⑶通“向”。

2.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

3.文祥被捕之后,在元营多次劝降,但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死前从容坦荡,死后仍面不改色,在文祥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

二: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书:书信 (2)涕:眼泪 (3)殊:特别

3.弘范“使(祥)为书招张世杰”,祥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我不能保卫国家也就算了,又怎么能教别人叛国呢?/赠以《过零丁洋》一诗。

4.选出对画线句子“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B)

A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二之心呢!

B.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C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二之心呢!

D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5.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祥的句子。(不少于两句)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

6.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文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忠贞不贰,从容就义。

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没有拜,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张弘范坚决索要书信,文祥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了他。这首诗的尾句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着把它放在一边。张弘范攻破厓山后,元军中大摆酒宴犒军,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家灭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弘范认为他的话合乎正义,派人护送文祥到京师。……文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几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终年四十七岁。

5、齐乐·蟋蟀的古诗姜夔的诗

丙辰岁⑴,与张功父⑵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辞甚美。予裴回⑶末利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⑷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庾郎⑸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⑹,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⑺,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⑻迎秋,离宫⑼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⑽漫与⑾。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⑿,一声声更苦。

注释

⑴丙辰岁: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

⑵张功父:张镃,字功父。南宋将领张俊之孙,有《南湖集》。张达可:不详。

⑶裴回:即徘徊。

⑷中都:此指汴京(今河南开封)。促织:古称蟋蟀为促织。

⑸庚郎:北朝诗人庚信,曾作《愁赋》。

⑹铜铺:铜制的铺首,装在门上能衔门环。

⑺屏山:屏风上画有远山,故称屏山。

⑻候馆:迎客的馆舍。

⑼离宫:皇帝出巡在外住的行宫。

⑽豳诗: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有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⑾漫与:即景写诗,率然而成。

⑿写入琴丝:谱成乐曲,入琴弹奏。

庾信早年曾吟诵《愁赋》之类的名篇,

如今,悄悄的私语声又传来耳畔。

夜露浸湿黄铜闪闪的门环,

苍苔盖满石块雕砌的井栏--

到处都可以听到你的歌唱,

仿佛在倾诉人间的悲愁哀怨。

闺中少妇思念丈夫长夜无眠,

起身寻找机梭为他织就御寒的农衫,

伴着她的只有屏风上曲折的山峦,

夜凉如水,又怎样度过这深秋的夜晚?

听,细南又在散打西厅的窗棂,

伴着捣衣的砧杵,你的声音似断实连。

在客居的宾馆迎来深秋的长夜,

在出巡的*凭吊故国的月圆。

还有其他无数类似的伤心惨事,

象《豳风·七月》,都可即席成篇。

可笑的是竹篱外传来灯笼笑语--

少年男女在捉拿蟋蟀,兴趣盎然。

呵,假如把这所有的音响尽皆谱入琴曲,

那一声声,不知能演奏出多少人间的哀怨!

这首词的主旋律是个“愁”字,沿秋色、秋声、秋思运笔,布置意象,形成“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的特色。上阕有庚信《愁赋》比兴,使秋声、秋思宕向深处,丰富内涵。下阕用砧杵之声比兴,写候馆、离宫,其“别有伤心无数”暗指四十年前被掳到北方去的宋室君臣,他们在囚禁中迎秋吊月,又有何感。“豳诗漫与”句巧妙地将上文一齐收拢。“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以陈廷焯的说法是“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有心人之苦”。“一声声更苦”,结语余音袅袅。此词题材虽小,立意却比较高,意境也深沉开阔得多。

点击查看更多《天净沙·夏》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47986.html

热门阅读

  1. 中学中考百日誓师大会主持词范文
  2. 诗歌会与知青联欢会主持词稿
  3. 《价格和行程问题》教学设计范文
  4. 一直走下去散文
  5. 情人节感人的小故事
  6. 《入学教育》优秀教案设计
  7. 时光请你将我遗忘美文
  8. 童话故事作文200字
  9. 霸气情人节祝福语50条
  10. 房屋质量鉴定申请报告范文
  11. 下雪心情的句子
  12.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励志散文
  13. 学生健康从科学饮食开始主题活动总结
  14. 三年级数学《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教学设计
  15. 给客户的小年祝福语短信精选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03 16:26:57
本页面最近被 42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云南,TA在页面停留了 16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