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描绘的画面唯美、感情真挚、逻辑跳跃、意蕴含蓄,为其增添了许多朦胧之美、悲怆之美、生命之美。
随着唐王朝的日渐衰弱,唐代诗歌的风格也由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时所表现的开阔胸怀、恢宏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走向了由李商隐所建立的深婉精丽、富于感伤、带有象征暗示色彩的诗歌演变与发展。在人们看来,李商隐“无题诗”的总体基调是“浓厚的感伤”,“凄艳而不轻佻”,“浓烈而凄清”。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将李诗的基调概括为“凄艳浑融”,认为“他把感伤的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并能以艳丽通于浑融,使诗歌在艺术上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在意境方面,则是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朦胧美。“它们要表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情绪;不是一幅时间、地点清晰可考的画面,而只是一种空灵缥缈但是可以把握的意境……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具有可以意会、较难言传的特点。”这也是从唐向宋蔓延的一种过渡情感,不同于豪放、张扬的“盛唐之音”,而是寻求一种含蓄蕴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趣”。作为“无题诗”之一的《锦瑟》也具有以上特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复义理论构建起一幅幅缥缈、朦胧的美丽画卷,书写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沧桑,感伤之余又产生无尽的共鸣,朦胧之间又给人余味不尽美的体验。
复义理论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理论之一。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瑞恰慈将语义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文学语言的分析,他强调对文本进行细读式的解读,从文本的意思、情感、语调、用意入手,结合语境分析来把握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最终达到与作者情感经验进行有效交流的目的。燕卜逊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中对“复义” 所做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映 ”。他认为在古典诗歌中,复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中国所有的字词都是具有多重意义的整体,复义理论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力。在我们现在看来,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就运用了复义理论创造出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首先,此诗语境含混不明,从而引起主旨复义。人们历来对其主旨颇有异议,有“自伤生平说” 、“悼亡说 ”、“*寄托说” 、“诗序说”、“寄托不明说”、“自寓创作说” 等。通读全诗,感受到的不是具体的情与事,而是弥漫在诗中的迷茫恍惚和哀怨情结。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是“锦瑟”之弦勾起作者的回忆,而不是其他的弦?“锦瑟”在此有什么重要的含义或是作用?“华年” 是指什么?庄生梦蝶、望帝杜鹃、沧海珠泪、蓝田玉烟这些典故和意象与 “锦瑟”有什么关系?“此情”是哪种情感,是爱情、亲情、友情,还是自怀心事的悲哀之情?为何“可待” 的情感却成为“追忆”……这么多的不确定造成诗歌语境的模糊,从而给读者以阅读后巨大的想象空间,根据自己的主观情感对诗歌进行再创造,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全诗追忆感伤的主题与其模糊、朦胧的意境却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是由隐喻引起的复义。萨特认为,隐喻不仅体现在语言细节上,有的诗整体就是一种不明显的隐喻结构,《锦瑟》就是如此。《锦瑟》的隐喻性在于大量用典,这些典故不仅有它的出处和本身的意义,而且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意象并不仅仅代表本义,它直接参与了诗歌意境的营造,这些典故不是要追忆具体事实,而是构造一种象征性结构。四个典故描绘出四种艺术意境,即幻梦、哀怨、清寥(失意)、缥缈,这也是生命体验的四种象征性符号的隐喻。
“庄生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意在阐述一种“均物我,外形骸” 的道家哲理,“庄生” 喻指精神世界的富足。原文“昔者” ,即昨夜的意思,而作者加上“晓”,不仅与“春”相对,而且表达了诗人的心境。“晓梦”指天明时的梦,隐含梦境的短暂。蝴蝶在中国文化里象征自由、美丽,也象征灵魂与死亡。蝴蝶还代表着蜕变与变形,幼虫时的丑陋不堪象征着现实生活的残酷无形,化蝶后蝴蝶轻盈的彩翼象征着美好与自由的精神世界,但美如幻影,短暂如梦。现实也许是丑陋不尽人意的,但是诗人追求的精神世界却是美丽崇高的,然而这种美丽与崇高却也是如此的短暂,如过眼烟云般随风飘逝,也只不过是一个虚渺的梦罢了。
“望帝春心托杜鹃”出自《华阳国志・蜀志》,讲的是蜀国君主杜宇,为蜀除水患有功,禅位隐退后,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魄化为鸟,暮春啼苦以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望帝”借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人生理想。“春” 即“岁之始也”(《公羊传・ 隐公元年》),指美好、富有生机的时光,“春心”表达了作者一种美好、愉悦的心情;“杜鹃”其声如“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象征着不舍与哀怨,喻指宏伟的理想抱负久久不能实现的失望与失落。对“春心” 的追求、向往、执着,与杜鹃的悲鸣联结在一起,强烈的对比包含了无限伤春的意蕴。事物虽美好,但是会被毁灭。诗中“春心”是美好的,但寄托于“杜鹃”却是哀怨的,“这是何等难以放弃的春心”体现一种理想难以达成的失意怅惘。⑥
关于“珠泪”,《博物志》曰:“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泪,美丽而易逝。“蓝田玉”,《困学纪闻》卷18记载:“戴容州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义山玉生烟之句盖本于此。”玉气升腾,远观则有,近看却无,这代表了一种美好的理想,然而它却无法把握、无法亲近,“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珠”与“玉” 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而“月明”与“日暖”,虽一冷一暖,但都象征着美好的情境。“海”与“田”象征着世事的变迁,“沧海桑田”;“月”与“日”又象征着永恒,“与日月同辉”。美好与永恒却随着世事变迁成为“泪”与“烟”。“泪”和“烟”象征着美好、缥缈而不可及的事物,同时也蕴含着如烟般轻薄的孤独、伤感和忧郁。
这四个象喻具有多层次性,但逻辑上又是跳跃的,因此难以确定其含义。《锦瑟》的魅力也正体现在用典的独特性上,即使明白了典故本来的意思但却仍然无法详细知晓诗人创作诗歌的主旨。因为李商隐用典有增殖现象,对所用典故进行了再创造,引起读者对人生体验的思考,从而具有了多义性。这四个典故各自表达意思,彼此独立,但在丰富各异的内涵之中又有着共同的情趣:庄生梦蝶中有迷惘的感叹,杜鹃啼血与沧海珠泪中有悲凉的感伤,蓝田日暖、良玉生烟隐约地描摹了世间风情迷离恍惚,都深含着渺茫的希望与迷茫的失望。所以说李商隐在诗中更多呈现的是深埋于回忆里的那种迷惘、哀怨、伤感、失意的情绪和心境。《锦瑟》中典故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诗句语义组合的朦胧性和复义性,这也是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
综上所述,《锦瑟》这首诗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题完全不同于盛唐,而是沿着中唐这一条线,走进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追求中”。在接受了西方文学理论的现代人看来,在诗中作者恰巧运用了新批评复义理论,通过某种朦胧、模糊、复义的手段或形式,含蓄蕴藉地表现出“象外之象,味外之味,韵外之致”,从而塑造出一种“迷离”、“忽隐忽现”、“忽有忽无”的朦胧美。作者怀才不遇,*上郁郁不得志的痛苦、迷惘、孤独铸就了他的诗歌在字里行间所表现的情绪怅惘、混混沌沌、若即若离的朦胧之美。全诗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徊、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反映出一个衰颓没落的时代正直而不免软弱的知识分子典型的悲剧心理:既不满于环境的压抑,又无力反抗黑暗社会;既有所追求向往,又时感空虚幻灭;既为自己的悲剧命运而深沉哀伤,又对造成悲剧的原因感到惘然。透过这种时代、人生悲剧心理的表达,我们也可以发现晚唐时期对人才志士的摧残是何等残忍,*知识分子面对时代、阶级的局限及自身性格的软弱是何等的无奈与彷徨。
拓展阅读
1、李商隐《鸾凤》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
【www.llysc.cn--唐诗】
1、作品介绍:
《鸾凤》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184首。
旧镜鸾何处,衰桐凤不栖。
金钱饶孔雀,锦段落山鸡。
王子调清管,天人降紫泥。
岂无云路分,相望不应迷。
①鸾鸟:鸾鸟是古代传说的神鸟。据《异苑》载“鸾睹镜中影则悲。”后人在诗中多以鸾镜表示临镜而生悲。羁宾王养一鸾,三年不鸣。后悬镜照之。鸾睹影悲鸣,一奋而绝。 ——《异苑》
②饶:让。孔雀背及尾皆圆文五色,相绕如带千钱。
③落:下,落于……之后。
④王子调清管:用王子晋吹笙作凤鸣事。
⑤天人:指天使。紫泥:指用紫泥封口的诏书。
⑥云路分:仕途贵显的定分。
4、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5、繁体对照:
舊鏡鸾何處,衰桐鳳不棲。
金錢饒孔雀,宥温渖诫u。
王子調清管,天人降紫泥。
豈無雲路分,相望不應迷。
2、一分钟自我介绍需要怎么表现才完美呢
现在无论找怎样的工作都需要提前面试,通过面试你才能得到这个工作机会。因此面试的一分钟自我介绍很关键,决定了你能否通过面试,甚至能否得到这个工作机会。面试的目的主要是考官想从你这里获取你的基本信息,还有你临时的现场应变能力,在这些基础上来评定你是否具备比较好的素质和能力,来胜任这个工作岗位。大学生面试自我介绍如何打破常规
一分钟自我介绍,从时间上来说是很短的,但是你要尽可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介绍你自己,把自己推销出去,使考官记住你。需要注意的有:
简短的介绍你的姓名,年龄,所学专业等,不必要太详细,因为你的个人简历上都有。介绍的目的是让考官知道你,而不至于对你一无所知。这部分不要花太多的时间。5步打造完美应聘自我介绍
着重介绍你的工作经历和实习情况,特别要注意有与该工作相关的经历要先说,轻重缓急务必要分清楚。如果无工作经历的,也可以适当的介绍自己在学校和社会上所得到过的奖励和名次,这样也可以让考官觉得你是有能力的人。
一分钟自我介绍下你想应聘的职位,以及你对这个职位的看法,也可以谈谈你读公司发展前景的看法等等,让考官觉得你是对该职位和公司有做过功课。面试时如何自我介绍才能博出彩
在一分钟自我介绍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礼貌,要使用礼貌用语,全程要面带微笑,如果很紧张就尽可能回答考官的问题。切忌勿说谎,一定要让考官觉得你为人真诚,可以信赖,可以放心地吧工作机会交给你。
3、李商隐《凉思》全诗翻译赏析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解释】
你离去时,春水上涨好像与栏杆齐平,现在蝉已经停止鸣叫,树枝挂满露水。深深地怀念在这个时节,长久地倚着栏杆站了很长时间。北斗在的地方像过去的春天一样遥远,南陵来的传书使者迟迟不到。在天涯屡次*梦境,怀疑你有了新朋友,忘了老朋友。
【词语解释】
槛:栏杆。
节:季节。
移时:时间流过。
寓:寄。
数:屡次。
①槛:栏杆。蝉休:蝉声停止,指夜深。
②北斗:指客所在之地。南陵:今安徽南陵县。指作者怀客之地。寓使:指传书的使者。
③占梦:*梦境。新知:新的知交。
④永怀:长思。
⑤倚立:意谓今日重立槛前,时节已由春而秋。
⑥南陵:今安徽东南。
当初你离去时春潮漫平栏杆;
如今秋蝉不鸣露水挂满树枝。
我永远怀念当时那美好时节;
今日重倚槛前不觉时光流逝。
你北方的住处象春天般遥远;
我在南陵嫌送信人来得太迟。
远隔天涯我屡次*着美梦;
疑心你有新交而把老友忘记。
诗人在凉秋中回忆友人离去的情景,寄托了无限的思念,也暗喻出自已难展抱负的愁怀。全诗用词简练,意蕴温婉,清新淡雅,情深意长。
这是写诗人初秋夜晚的一段愁思。
首联写愁思产生的环境。访客已经离去,池水涨平了栏槛,知了停止噪鸣,清露挂满树枝,好一幅水亭秋夜的清凉图景!但是,诗句的胜处不光在于写景真切,它还细致地传达出诗人心理感受的微妙变化。如“客去”与“波平槛”,本来是互不相关的两件事,为什么要连在一起叙述呢?细细推敲,大有道理。大凡人在热闹之中,是不会去注意夜晚池塘涨水这类细节的。只有当客人告退、孤身独坐时,才会突然发现:哟,怎么不知不觉间面前的水波已涨得这么高了!同样,鸣蝉与滴露也是生活里的常事,也只有在陡然清静下来心绪无聊时,才会觉察到现象的变化。所以,这联写景实际上反映了诗人由闹至静后的特殊心境,为引起愁思作了铺垫。
第二联开始,诗人的笔触由“凉”转入“思”。永怀,即长想。此节,此刻。移时,历时、经时。诗人的身影久久倚立在水亭栏柱之间,他凝神长想,思潮起伏。读者虽还不知道他想的什么,但已经*到那种愁思绵绵的悲凉情味。
诗篇后半进入所思的内容。北斗星,因为它屹立天极,众星围绕转动,古人常用来比喻君主,这里指皇帝驻居的京城长安。兼春,即兼年,两年。南陵,今安徽繁昌县,唐时属宣州。寓,托。两句意思是:离开长安已有两个年头,滞留远方未归;而托去南陵传信的使者,又迟迟不带回期待的消息。处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无怪乎诗人要产生被弃置天涯、零丁无告的感觉,屡屡借梦境*吉凶,甚至猜疑所联系的对方有了新结识的朋友而不念旧交了。由于写作背景难以考定,诗中所叙情事不很了了。但我们知道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在朝只做过短短两任小官,其余时间都漂泊异乡,寄人幕下。这首诗大约写在又一次飘零途中,缅怀长安而不得归,寻找新的出路又没有结果,素抱难展,托身无地,只有归结于悲愁抑郁的情思。“凉思”一题,语意双关:既指“思”由“凉”生,也意味着思绪悲凉。按照这样的理解,“凉”和“思”又是通篇融贯为一体的。
此诗抒情采用直写胸臆的方式,不象作者一般诗作那样婉曲见意,但倾吐胸怀仍有宛转含蓄之处,并非一泻无余。语言风格疏郎清淡,不假雕饰,也有别于李商隐一贯的精工典丽的作风,正适合于表现那种凄冷萧瑟的情怀。语言风格爽朗清淡,不雕饰,不造作。细细吟来,一种悲思绵绵的悲凉情味随之而生。大作家善于随物赋形,不受一种固定风格的拘限,于此可见一斑。
4、李商隐《骄儿诗》翻译赏析
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
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四岁知姓名,眼不视梨栗。
交朋颇窥观,谓是丹穴物。
前朝尚器貌,流品方第一。
不然*姿,不尔燕鹤骨。
安得此相谓?欲慰衰朽质。
青春妍和月,朋戏浑甥侄。
绕堂复穿林,沸若金鼎溢。
门有长者来,造次请先出。
客前问所须,含意不吐实。
归来学客面,败秉父笏。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豪鹰毛崱屴,猛马气佶傈。
截得青篔筜,骑走恣唐突。
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
又复纱灯旁,稽首礼夜佛。
仰鞭蛛网,俯首饮花蜜。
欲争蛱蝶轻,未谢柳絮疾。
阶前逢阿姊,六甲颇输失。
凝走弄香奁,拔脱金屈戌。
抱持多反倒,威怒不可律。
曲躬牵窗网,衉唾拭琴漆。
有时看临书,挺立不动膝。
古锦请裁衣,玉轴亦欲乞。
请爷来春胜,春胜宜春日。
芭蕉斜卷笺,辛夷低过笔。
爷昔好读书,恳苦自着述。
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
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术,
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
况今西与北,羌戎正狂悖。
诛赦两未成,将养如痼疾。
儿当速成大,探雏入虎穴。
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
西晋诗人左思写过一首《娇女诗》,描绘他的两个小女儿活泼娇憨的情态,生动形象,富于生活气息。
杜甫《北征》中有一段描写小儿女娇痴情状的文字,就明显受到《娇女诗》的启发。李商隐这首《骄儿诗》,更是从制题、内容到写法都有意学习《娇女诗》,但它又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有自己的独特风貌。
这首诗写于大中三年(849)春天,诗人已经走过了一大段坎坷不平之路,“惟悴欲四十”了(这一年他三十八岁)。自从开成二年登进士第,开成四年释褐入仕以来,由于*的*,*争的牵连,他在仕途上屡遭挫折,直到这时,依然困顿沧落,屈居县尉、府曹一类卑职。
诗分三段。第一段从开头到“欲慰衰朽质”,写骄儿衮师的聪慧和亲朋对他的称赞。“衮师”两句总提,“ 美”侧重于外在的器宇相貌,“秀”侧重于内在的灵秀聪敏,以下两层即分承“秀”、“美”.“文葆”四句反用陶潜《责子诗》:“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顺手接过陶潜责备儿子愚笨的事例,变作夸赞骄儿聪明灵秀的材料,使用故典,如同己出。“交朋”六句,转述亲朋对衮师器宇相貌的夸奖,说他有*之姿,贵人之相,是第一流的人品。亲朋的这种称赞,不过是寻常应酬,但诗人却似乎很相信它的真诚,不然不会那样兴会淋漓,连亲朋的口吻都忠实地加以表达。尽管接下去诗人又说:“安得此相谓?欲慰衰朽质。”似乎认为亲朋的过分称赞只是为了安慰自己这个蹉跎半生、衰朽无用的人,实际上在貌似自谦的口吻中流露的恰恰是对爱子的奖赏。田兰芳评道:“不自信,正是自矜。”这是很能揣摩作者心理的。但透过对爱子的这种奖赏,我们也不难觉察其中隐含着诗人蹉跎潦倒的悲哀。末段自慨憔悴和对骄儿的希望都于此伏根。
第二段,从“青春妍和月”到“辛夷低过笔”,描写骄儿的各种活动和天真活泼的情态。“青春”四句,先总写“朋戏”的喧闹,以下再具体写衮师。“门有”四句,写来客时衮师抢着要出去迎取(在好客之中可能隐含着某种不自觉的愿望),但当客人问他想要什么时,他却潜藏内心真实的想法不说(出于懂事而产生的羞怯),这和上段的“眼不视梨栗”一样,都是对儿童心理神情的传神描写。“归来”十二句,描写衮师如何摹仿他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有趣的事:捧着父亲的手版摹仿客人急匆匆地进门,摹仿大胡子张飞的形象和邓艾口吃的神情(可能是摹仿说书人的表演),摹仿豪鹰和猛马的气势和形状,摹仿参军戏里参军和苍鹘的表演,摹仿大人在纱灯旁**。
摹仿是儿童的天性,但不同性别的儿童摹仿的对象却极不相同。诗人的骄儿在聪慧灵敏、活泼天真中显出男孩子的兴趣广泛、精力旺盛,有时还不免带点滑稽和恶作剧的成分。这一节的句法也错综多变,既与所表现的生活内容相适应,又使这段描写显得不平板沉闷。“仰鞭”四句,写骄儿举鞭牵取蛛网、俯首吸吮花蜜为戏,形容其动作的快捷。“蛱蝶”、“柳絮”是“饮花蜜”、“蛛网”产生的自然联想。“阶前”六句,集中描写因“赛六甲”(比赛书写六十甲子,也有说是赛“双陆”的)而引起的一场风波:赛输了“六甲”,就硬是要跑去弄翻姊姊的梳妆盒,弄脱了上面的铰链;当阿姊要抱开他时,他死命挣扎,索性赖在地上,对他发怒威吓也不能禁止。这一节活动的场所又从室外移到室内,把小儿女玩耍嬉闹的情景和衮师恃宠仗幼、故意耍赖撒泼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充分体现出题目中的那个“骄”字-- 既明写衮师的骄纵,又暗透父亲的骄宠。在诗人眼里,孩子的耍赖撒泼也别有一番可爱的情趣。当读到“威怒不可律”时,读者也不禁要和在一旁观赏这场趣剧的诗人一样,露出会心一笑。“曲躬”十句,写衮师进入书房后的活动:顺手拉过窗纱,吐口唾沫拭琴,静静地注视着父亲临帖,要求用古锦裁作包书的书衣,用玉轴作书轴,递过纸笔请父亲在“春胜”上写字。这些行动,既充满孩童的天真稚气,又表现出对书籍、文字、音乐的喜好,上承“丹穴物”的赞颂,下启末段关于读书的议论。其中象“咳唾拭琴漆”、“挺立不动膝”和“芭蕉斜卷笺,辛夷低过笔”(斜卷之笺如未展之芭蕉,低递之笔如含苞之木笔)等句,都是绝妙的写生。整个一大段描写,虽然在孩子活动的场所和内容上略有条可循,但并无严密的结构层次,似乎是有意用这种随物赋形、散漫不拘的章法笔意,构成一种自由活泼的情趣,以适应所要表达的生活内容-- 儿童的天真与活力。以“青春妍和月”开始,以“芭蕉”、“辛夷”结束,中间似不经意地**“蛱蝶”、“柳絮”等事物,使孩子的嬉戏在春意盎然的气氛中展开,更衬托出孩子的生命活力。而在这一系列不断变化的嬉戏画面后,则隐藏着一个始终跟随着活动中的骄儿的镜头,这就是诗人那双充满了爱怜之情的眼睛。
最后一段,描写因骄儿引起的感慨和对骄儿的希望。“爷昔”四句,慨叹自己勤苦努力读书着述,却落得憔悴潦倒,困顿失意。“无肉畏蚤虱”,是幽默的双关语。明说身体消瘦,暗喻遭到小人的攻讦。《南史·文学传》载:“卞彬仕不遂,着蚤、虱等赋,大有指斥。”诗人自己也写过一篇《虱赋》,其中有句说:汝职惟啮,而不善啮。回臭而多,跖香而绝。“
这首诗里的”蚤虱“大概是指这种专门打击穷而贤者的小人。”儿慎“六句,告诫儿子不要再走自己走过的读经书考科举的路,而要读点兵书,学会辅佐帝王的真本事。”况今“八句,更进而联系到国家面临的严重边患,希望孩子赶快成长,为国平乱,立功封侯。这一段蕴藏的思想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式的牢**不平,也有”请君试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一类的深沉感叹,更有徒守经帙,于国无益,于己无补的深刻体验与痛苦反省。诗人未必认为学文一定无用,也未必真正否定”读书“、”着述“,但对死守经书、醉心科举的道路确有所怀疑。
左思的《娇女诗》止于描写娇女的活泼娇憨,李商隐的《骄儿诗》则”缀以感叹“,有人曾批评这首诗”结处迂缠不已“(胡震亨)。这种批评恰恰忽视了《骄儿诗》的创作背景、创作特色,把学习看成了单纯的摹仿。和左思以寻常父辈爱怜儿女的心情观察、描绘娇女不同,李商隐是始终以饱经忧患、身世沉沦者的眼光来观察骄儿的。骄儿的聪慧美秀、天真活泼,正与自己”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的形象形成鲜明比照,从而加深了身世沉沦的感慨;而自己的困顿境遇又使他对骄儿将来的命运更加关注和担心:
自己的现在会不会再成为孩子的将来?”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的感叹和希望正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产生的。屈复说:”胸中先有末一段感慨方作。“这是很精到的。正因为有末段,这首诗才不限于描摹小儿女情态,而是同时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对”读书求甲乙“的人生道路的怀疑,抒发了困顿失意的牢**不平,其思想价值也就超越了左思的《娇女诗》。
诗选取儿童日常生活细节,纯用白描,笔端饱满感情。轻怜爱抚之中时露幽默的风趣。但在它们的后面却饱含着诗人的沉沦不遇之泪。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46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