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山中访友》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21 21:14:42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中访友》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美的画面。走进《山中访友》,感受作者清新绮丽的文字,就如同走进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在作者的笔下,山中的景物优美而又多情,清新而又醉人。早晨含着露水与栀子花气息的清风扑面而来,足令你神清气爽。有了好心情相伴,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显得多有诗意,在古道中吟唱,作者也似乎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了。再看那德高望重在涧水上屹立了几百年的古桥,是一幅古老而又坚韧的画;那片清翠的树林,配上悦耳的鸟鸣,多情的露珠,不又是一幅清新醉人的画么?最为活泼可爱的当属山泉姐姐、溪流妹妹、还有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他们在寂静的山涧描绘出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再看那些落叶,小花、雷雨、老柏树,小蚂蚁他们也在这幅清新优美的自然画卷上尽情的挥洒自己的美丽。雨停风定,几声悠远的犬吠,云岭一群闲逸的归鸟,我挥挥手告别这美丽的大自然。行文此处,余韵悠悠,沁人心脾,在美丽的大自然的图画中,读者也身临其境,神游其中了。

美的情感。文章因为真情而打动人,读这篇美文,欣赏清新优美的画面之余,字里行间流淌的感情更是扑面而来,润人肺腑。对古桥的尊敬,以树为知己,自己也变成一棵树生长在山崖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共处,是人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山泉、溪流、白云、瀑布 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的多情,由此作者与他们亲如一家。在美丽的山中更有作者真情的流露,你看:在作者的笔下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就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带鲜花,眼含柔情,悄悄的做了一回女性。这样的情节是多么的细腻动人。

美的叙述。在文章里,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 这些自然界的景物都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的,让人感觉特别的亲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容易让读者进入画面,进入作者的心境,产生共鸣,仿佛这些朋友是作者与读者共同拥有的。文章里还根据实际表达的需要,恰当的变换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感情表达的更加充分。

美的想像。没有想像的世界是一片荒漠,溢满想像的天空才会生机勃勃,在本文力作者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想像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在想像中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美的语言。本文语言富有文采,语言生动有*力,富于变化。如: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混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这一段话巧用第二人称手法直述衷肠,把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的尤其充分。同时这段话又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联想和想像赋予了这些景物生命力,使他们显得多情而又多姿。总之,在文章里通过人称的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长句短句的交错,读来琅琅上口,让人感受本文语言的生动活泼,摇曳多姿的魅力。

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入情模拟,深入探究,体味文章真情美景。

3、品味语言,学习语言 揣摩积累运用提高。

4、美景体验,热爱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首要任务,也是语文回归本色的一条路径。本课的设计强调朗读这一方式,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引领学生朗读,走入文本,感知内容,在入情朗读中,让学生扮演朗诵家学习朗读,教师在过程中做好引领与引导,力求通过朗读中寻觅真情体验。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教学中让学生模拟作家,自主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在用心描绘中要求模仿诗人语言为画面解说,从而学习本文语言,通过这些活动以达到积累提高这一目标。

3、《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山中访友》一文清新优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因此力求通过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4、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极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设计中,创设学习情境,奠定合作自主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合作描绘解说画面体验文章的真情美景,加强体验。

5、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创设良好的语文氛围,拓展语文教学时空,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节课教学用多媒体将文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的更深刻、深切。

一 谈话导入、引入文本

二 初步感知、梳理内容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感知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屏幕显示:

1、我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2、这些朋友各有什么特点?(尽量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3、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三、入情模拟、品味文章

活动一:入情朗读。

如果我是一位朗诵家,我会深情的诵读 。

策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最喜欢的朋友的文字。

学生可单个读,可组合读,形式多样自由。

活动二:精心品析。

如果我是一位作家,我觉得 语句或词语精彩,精彩在 。

策略:引导学生欣赏精彩句子、词语等。

活动三:用心描绘。

1、如果我是一位画家,我会画下这样的景色 。

2、如果我是位诗人,我用诗一样的语言为这幅画配上文字 。

策略: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描绘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也可以是自己在脑海中想象的。

四、美景体验、总结全文

1、学生欣赏优美的山水风光视频。

2、总结全文。

拓展阅读

1、四《10 爬虎的脚》质课

以猜谜的方式引入课,在讲解的过程,采用生提出问题,师引导生解决问题也就是导思释疑的方法贯穿全,让生去领悟,感受本,这样既从感性上认识到言的形象性,使生体会到作者对爬虎的细心观察。同时**一些背诵训练,培养生的言积累能力。

一、谜导入:

们喜欢猜谜,今天就来猜猜老师出示的谜吧: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过渡:丝瓜和葡萄向上爬都是靠的什么

搭架子

前几天老师让你们去观察的爬虎,你们发现爬虎向上爬靠得是搭架子吗?不是,靠的是脚。

二、读题

脚写得大一点。

看了老师所写的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啊?

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生回答

、研读第段:

1.请你快速默读课,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虎的脚的。(3、4、5)

的哪一段能回答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2.找一名同来读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考虑咱们刚才提出的问题:爬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板书:位置:叶柄反面

形状:枝状

像蜗牛的触角,还像什么?

颜色:嫩红

作者之所以能把爬虎的样子写得那么具体,是因为作者——“注意观察了”。我们一起来细细地读读这一段,体会作者的细心。分钟后抽查。

四、研读第四段

作者还注意了什么?

1.爬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用“▲”划出爬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变、巴、拉、贴、爬

生汇报:师演示,生利用这些动词来说爬虎爬墙的过程。

总结:是啊,爬虎就是这样今天一脚,明天一脚。这个月一脚,那个月一脚,历经两个月,甚至半,在你不经意间爬到房顶上去了,你要不花点时间,还真不知道它是怎么爬的。所以除了认真看之外,还要坚持观察。

五、研读第五段

作者还注意到什么了?

触着墙的——枯萎

没触着墙的——变成灰色

,作者注意了爬虎的脚,过去没注意,那他过去注意了什么?

六、总结拓展

1.这篇课重点围绕“爬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言描写,使爬虎旳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说说你的习体会。

位置:叶柄反面

形状:六七根细丝

颜色:嫩红

2、新部编版四10《爬虎的脚 》质课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掌握“曲”这个多音字,会写“虎、操”等13个生字。了解重点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了解爬虎的特点,理清课的叙述顺序。

3.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难点

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13个,会认的字有5个,其有一个多音字。生字,采取集的方式,先引导生对生字进行分类,再指导书写,如:“操、均”是左窄右宽,“占、叠、茎”上窄下宽。“曲”是多音字,让生通过查字典了解读音,了解不同读音对应的字义,并能够分别组词。

2.阅读理解

这篇章详细介绍了爬虎的特点,用词丰富,言生动。在,要突出“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生了解爬虎的脚的构造以及功能。同时,在读习这类章的基本写法,为本单元习作练习打下基础。

3.表达运用

锻炼生的表达很重要。在本课的,可以引导生用“我知道了……”这样的句式谈谈感悟和启示。

1.预习提纲

(1)搜集有关叶圣陶的资料。

(2)自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借助工具书了解生字词的意思。

(3)读课,了解这篇章的说明对象。

2.多媒体课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掌握“曲”这个多音字,会写“虎、操”等13个生字。了解重点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了解爬虎的特点。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

1.同们,大家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吗?(爬虎)你们知道它是怎样爬到墙上的吗?肯定有很多人是不知道的。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种植物,看看它是怎样爬到墙上的。

2.作者简介。

请同们出示预习搜集到的有关叶圣陶的资料,并向大家介绍一下,看谁介绍得最全面、简洁。

课件出示: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现代著名作家、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长篇说《倪焕之》等。

用图片的形式激发生的习兴趣。让生出示有关作者的资料,一方面检查预习情况,另一方面提高生预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请同们识记这些生字,并把自己的识字方法和大家分享。

课件出示:

(1)生识记生字,师引导识字:我们可以把这些生字分类来记。

左右结构:操嫩顺均隙柄瞧

上下结构:占叠茎萎

全包围结构:固

半包围结构:虎

(2)师指导书写:“操、均”是左窄右宽,“占、叠、茎”上窄下宽。

(3)本课要求掌握多音字“曲”,这个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qū”和“qǔ”,要注意区分不同读音对应的意思。

3.分组合作读课,相互检查读书情况,相互纠正读音,读顺句子。

4.师指名读课,评价读书情况。

这篇章生字词较多,夯实字词基础,把课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课内容打好基础。

、把握内容,理清顺序

1.课件出示问题,把握写作对象。

课件出示:

主要介绍了爬虎的哪些方面?

2.生自由朗读课,根据问题,在作出标记。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4.课件出示爬虎的图片,引导生概括爬虎叶子、脚的特点。

课件出示:

(1)认真观察叶子,说说爬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脚又有什么特点。

(2)读一读描写叶子的段落,体会叶子的特点。读一读描写脚的段落,体会脚的特点。

(板书:叶子脚)

整体感知课,引导生抓住章的写作重点,进而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布置作业

1.掌握生字,认清字形,将每个生字书写遍。

2.熟读课,找出课你觉得写得准确、生动、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生书写生字,有助于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提高生识字、写字的能力。熟读课,为下节课的习做好准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重点习第2~5自然段,抓住重点词,了解爬虎的特点,理清课的叙述顺序。

2.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章主要描写了爬虎的叶子和脚。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深入了解它们,看看它们有什么神奇之处。

总结上节课习的主要内容,明确本节课要习的主要内容,开门见,简明扼要。

二、精读课

1.赏读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问题:

课件出示:

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体现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1)生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问题。

(2)指名读第2自然段,集体交流。

(3)引导生抓住“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等词句,体会爬虎叶子颜色的变化以及叶子浓密、均匀的特点,突出叶子给人的“舒服感”,从而感受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的点。

2.赏读第3、4两个自然段,了解爬虎脚的特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通过抓重点词把握爬虎脚的特点。

(2)指名读课,其他生进行评价。

(3)指名回答,集体交流。师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4)引导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爬虎的脚的特点。

课件出示:

1.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2.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你觉得这两句话好在哪里?试着分析一下。

:这两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蜗牛的触角”来表现细丝的特点,形象生动,让人容易理解;用“蛟龙的爪子”来形容爬虎的脚,写出了爬虎脚的形状,很形象。

(5)爬虎是怎样往上爬的?课件出示填空题。

课件出示:

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

)→(

)→

一步一步往上爬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交流自己的感受,完成填空。

: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细丝的头上变成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使嫩茎紧贴在墙上→一步一步往上爬。

(6)师:在阅读这些重点段落的过程,我们除了了解了章的写作对象,还感受到言的生动性,感受到作者观察的认真细致。我们也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习他认真细致的观察,生动形象的描写。

(板书:细致观察)

读悟结合,在读悟,在悟读。作者介绍爬虎脚的内容较为浅显,如何让会认真观察和形象描绘是本课的难点。在,引导生品味重点词句,突破重难点。

、赏读全,总结全

1.赏读全。这篇章用生动的言介绍了爬虎的特点。章虽然是说明,但是言生动形象,趣味横生。

2.指名说读完课后的感受。

生:读了课,我感受到作者那认真细致的观察,让人敬佩。

生:说明言还能这样生动形象,值得我们习。

3.师总结: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愿你们人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挖掘大自然蕴藏的奥秘吧!

生畅谈习后的感受,加深对章主题内容的理解;鼓励生认真观察,善于发现,去捕捉、挖掘大自然的奥秘!

四、布置课外作业

阅读类似课《爬虎的脚》这样的说明习如何仔细观察,如何把事物写具体。

一、注重情境的创习兴趣的培养。

通过展示爬虎的画面,让生认识爬虎的同时,感受心情趋于舒适、平缓的过程,从而激发习的兴趣。品读课流畅美的言,享受习的快乐,从而激起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课堂的喜爱。

二、以读为主,重视对感的培养和训练。

在读明确写作对象;在读感悟言的生动形象;在诗意化的情境,引导生入情朗读、入境诵读,习课诗一般的言,提升综合素养。

、珍视生的独特感受,给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生有话可说,有感可言,让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让快乐溢满整个课堂。

3、部编版10《爬虎的脚》精品质课

材分析】

本篇课的主要意图,一是引导习仔细观察植物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的观察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提高生在习作实践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二是配合本组材的训练重点,让生在理解课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这篇课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首先介绍爬虎生长的地方;其次介绍爬虎叶子的特点;最后重点介绍爬虎“脚”的特点。不仅要让生读懂课,还要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引导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去习写出内容具体的章来。

先讲爬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虎脚的特点。课的重点是讲爬虎脚的特点。个自然段讲了层意思:先讲爬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以猜谜的方式引入课,在讲解的过程,采用生提出问题,师引导生解决问题也就是导思释疑的方法贯穿全,让生去领悟,感受本,这样既从感性上认识到言的形象性,使生体会到作者对爬虎的细心观察。同时**一些背诵训练,培养生的言积累能力。

1.会本课生字新词,摘抄课准确、形象的句子。

2.引导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

3.使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

习惯。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1)实地观察爬虎。(2)写观察爬虎的日记。

2.多媒体课件:(1)爬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虎呢,也是

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习:对爬虎的了解情况。

、出示习目标、自读。

四、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嫩、隙)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

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又是怎样写的。

(1)爬虎的叶子在生长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

来?

(2)课写爬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

然后才介绍爬虎的脚,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叙述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好。

八、当堂检测。

九、板书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课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习第段。

二、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

”划出爬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虎上添画脚,要求生在几种彩色粉笔,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为根据,对照生在黑板上画的爬虎的脚,评议。

生到黑板前用课言讲述爬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哪个词突出了这一点?

(注意)

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

汇报。(爬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

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第5自然段

1.轻声朗读。

2.我们观察爬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

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

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九、板书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爬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生感情朗读的方式,容易引起言感知上的疲劳,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生的习兴趣。根据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生的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自然段,了解爬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虎脚的位置,我就给足时间让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竟使生情绪高涨地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言能帮助突破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圆点。先让生根据课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们的演示讲解,生由原来误认为爬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生理解课重点内容的难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得。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三年级语文《山中访友》优秀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37464.html

热门阅读

  1.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的杂文随笔
  2. 三年级下册《我是小音乐家》教学反思范文
  3. 2016年结婚周年纪念日祝福语
  4. 2015羊年开门红致辞范文
  5. 变电站投运仪式上的发言稿
  6. 今天是懒日的诗歌
  7. 201年新年公司拜年祝福语大全
  8. 工厂的实习报告
  9. 中国山水画对景创作教学的探析论文
  10. 老师新年贺卡祝福语
  11. 建筑公司年度上半年工作总结
  12. 2016年感恩节微信群发祝福语
  13. 第一次实习的教训的美文摘抄
  14. 爱洒阳光大地、情系贫困儿童活动总结
  15. 《黄河象》精品教学设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