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6 18:15:06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这两句写深秋季节的景况——浓霜覆盖了群物,已是深秋季节;北风飘荡,带来了一片荒寒。霜重风寒,暗喻着*黑暗,*倾轧,有才有识之士,备受欺凌、摧残。诗句以景喻情,含蓄蕴藉,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释

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无涯无际。

③“霜被”句:谓各种花草树木因受霜寒而呈现出一派秋色。被:披,覆盖。

④大荒:广阔的原野。

⑤“荣华”二句: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水一去不返,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无常。

⑥“白日”句:即夕阳西下。徂辉:太阳落山时的余辉。

参考译文

登高向四海瞭望,天地之广大何其漫漫。群物被霜而天下已秋,寒风起而大地寒凉。荣华若东流之水,一去不返;世事亦如波澜,滔滔一去不归。白日即将西落,浮云出没不定,遮掩着落日的光辉。如今是燕雀栖于梧桐之树,而鸳鸯却只能栖在长着刺的枳棘之上。昔日陶潜唱过《归去来辞》辞官而去。还是回家去吧,我也学欲学冯谖,弹剑高歌,感叹行路真难。

【译文二】

我登上高处,望向四周,但见天地间茫茫无际一片,万物被严霜覆盖着,荒野里吹来一阵阵西风。我感慨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就像那一江东流水,无情的流逝;人间的诸事都像江水波澜起伏不过在一瞬间。天上的浮云飘浮不定,掩蔽了太阳,掩盖了它的光辉。普通的燕子和麻雀竟然在珍贵、罕见的梧桐树上筑巢,反而高贵的鸳鸯栖息在多刺的枳棘里。我还是离开这里,回去隐逸吧!我边走边弹剑边高歌《行路难》。

《古风·登高望四海》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三十九首诗。诗约写于诗人在长安被“赐金还山”前后。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地广大无边,群物被霜而秋,从而想到光阴飞逝,荣华似水,人生短促,身世飘摇,贤愚颠倒,最后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悲叹。全诗感慨朝政昏暗,贤愚颠倒,世路艰险,表现了诗人老大无成,决心归隐的愤懑之情。

开头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

第五、第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逐。他在41岁的时候,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初始心情兴奋,想有一番作为,但值玄宗后期,*日趋*黑暗,贤能之士屡遭排斥、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2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故发出以上2句诗。此2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

第七、第八句,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

第九、第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鸳鸯”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枳棘”乃两种多刺的恶木,非“鸳鸯”所能息止。然而,“鸳鸯”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诗人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

第十一、第十二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它们已成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诗人李白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了!《古风》(其三十九)与《行路难》是李白的同期之作,但风格迥异。《行路难》直率激越:愤不遇,则高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信心,则狂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气质和李诗的主要风格。《古风》(其三十九)则显得含蓄婉曲,感情和缓。与此诗风格及内容最为相近的是《古风》(其五十四)皆为:愤不遇。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沉郁而又奔放的感情,隐微而又显豁的比兴。诗中描写那风霜肃杀的寒气,“浮云”、“徂辉”的昏暗,“燕雀”、“鸳鸾”的反常,无不笼罩着一种沉重郁结的压抑;而那“登高”远望的气概,“漫漫”天地*襟,“流水”、“波澜”的感喟,慷慨悲愤的“剑歌”,仍然掩盖不住浪漫主义“诗仙”的一腔豪气。

拓展阅读

1、雨晴原文、

清平乐·雨晴烟晚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起,罗衣特地春寒。

雨后初晴,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双燕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台阶上的落花随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

注释

砌:台阶。

特地:特别。

朱阑:一作“朱栏”,红色的栏杆。

这是一抒写闺情的词作,写的是一个少妇在暮春时节的一个黄昏,念亲人并等待他归来的情景。

词的上片写明节候、环境以这位少妇所见的景物特色。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一个“晚”字点名时间;“绿水”二字交待气候-----此时正值春天。这两句乃是写寻常春景:雨后放晴,夕阳残照,烟霭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这景色春盎然。这是女主人公乍一放眼就看到的自然美,与一般人的春并没有什么不同,还未充分显现出她观景的独特感受。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作者在写景中表现主人公观景有一个心理过程。她乍一看春色挺美,但继而看到暮色中归来的双燕在种着垂柳的庭院中飞盘旋,她的心弦就被触动了,与前面两句不自觉地感到春景之美就有些不同。燕子尚能在傍晚双双归巢,那么人呢,作者没有明说,只是写这位少妇把阁中画帘高高卷起。她的卷帘,既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双飞燕,也是为了使燕子进入画梁栖宿。这一无言的卷帘动作,蕴含着她的独特而微妙的心情,既有对成双晚归的燕子的羡慕,也有只见归燕而不见归人的怨怅。双燕在这里有鲜明的映衬作用,微露了她的复杂心境。在词中,用双飞燕、双鹧鸪、双飞蝶、双鸳鸯等形象来衬托女子的孤独感,是常见的,这里也是如此。至此读者看到春色虽美,但在女主人公眼中却有一个转折,从一般的观到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景中那种希望成双团聚的潜识觉醒了。

词的下片以女主人为中心,描绘她孤独凄冷的处境。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上片之景原来都为女主人公独倚栏所见,“黄昏”对应上片的“晚”,“独倚”与上片“双飞”对举,点明她的孤单处境。那么,她黄昏倚栏是为了眺望远景吗?自然不是黄昏时分,大地一片模糊,还能看见什么呢,她是在盼望远人归来。“西南新月眉弯,”月出于东而落于西,她自黄昏独倚,直到月色偏西,可见其倚栏之久,盼望之切。

“砌下落花起,罗衣特地春寒。”从卷帘望飞燕到倚阑盼归人而望月,地点是不断移动的。此刻人依然未归,她又来到了阶砌再伫立等待。她真是心绪不宁,在住所凡是可看到归人的地方多次徘徊。直到夜卷起阶前的落花,拂动她的罗衣时,她才感到春寒袭人。“落花起”再次点明了暮春的季节特征,兼有春撩人的象征味。“特地”可解作“特”或“特别”,在这里作“特别”解为宜。春夜的使她感到特别塞冷,不仅仅由于她只穿了件薄薄的罗衣,更主要是因为她的独)www.**(处而不能在心头激荡着暖流,这“寒”即是天寒,更指心寒,它以篇之力为篇做了一个收束。

这是一闺情词词中表露的是女主人公那种淡淡的哀怨与怅恨,于微婉的格调中流动着丝丝情。此类写女子独居伤怀、望夫归来的题材,在《花间集》词作中常见。作者大多善于摄取微细的生活镜头,融入特定的自然景象,来表现女主人公的感受。这词也体现了花间派的这种创作特色。

创作背景

南唐时期冯延巳居宰相之职,当时朝廷里*争激烈,朝士分为两*,使得璟痛下决心,铲除*争。这词正是词人感慨时局之乱,排忧解闷之作。

2、秋原文通用

碧嶂猿啼夜,新秋雨霁天。

谁人爱明月,露坐洞庭船。

注释

碧嶂:青绿色如屏障的山峰。

霁天:晴朗的天空。

谁人:何人;哪一个。

洞庭:湖名。即洞庭湖。

:秋日寂寞凄凉的绪。唐沉佺期《歌》:“落叶流向玉台,夜寒秋洞房开。”宋苏辙《次韵徐正权谢示闵子庙记惠纸》:“西溪秋日盈牋,幕府拘愁学久骞。”明高启《谢陈山人赠其故弟长司所画山水》:“满空云冻动秋,飞泉落日何萧**。”周咏《秋怀并留别湘中诸友》之八:“湖海蹉跎感岁华,满腔秋系蒹葭。”

碧嶂:青绿色如屏障的山峰。唐《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开窗碧嶂满,拂镜沧江流。”宋范成大《致爽阁》:“碧嶂横陈似断鼇,画阑相对两雄豪。”元廼贤《送胥有仪南归》:“立马望华盖,君家碧嶂东。”

霁天:晴朗的天空。唐宋之问《玩郡斋海榴》:“泽国韶气早,开帘延霁天。”唐杜甫《哭韦大夫之晋》:“城府深朱夏,江湖渺霁天。”宋秦观《满庭芳》词:“霁天空阔,云淡楚江清。”

谁人:何人;哪一个。《吕氏春秋·贵信》:“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唐王建《簇蚕辞》:“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著。”《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晦翁断了此事,自家道:‘此等锄强扶弱的事,不是我,谁人肯做?’”川剧《台会兄》:“杨延德:谨遵师命。(内马叫)师父!台山清静的禅院,谁人的马叫?”

洞庭:湖名。即洞庭湖。《韩非子·初见秦》:“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渚、江南。”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洞庭州间,厥大谁与让?”清叶廷琯《鸥陂渔话·莪州公》:“洞庭春水添新涨,好看双飞返故林。”参见“洞庭湖”。

3、秋原文通用

自怜楚客悲秋,难写丝桐。目断书鸿。平淡江山落照中。

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西。罨画桥东。二玉楼空更空。

创作背景

词疑作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秋,时作者自苏州北上,途经扬州。

《罗敷歌》,亦名《采桑子》,得名于汉乐府民歌《陌上桑》。贺铸此题,为一组词,从其三上片所写“东南自繁华地,歌吹扬州,二青楼,最数秦娘第一流”,知此词写于扬州。

词的主调是抒发一种浓重的悲秋感,由此而引致对人事聚散无常的深深悲慨之情。

句“自怜楚客悲秋”,直点悲秋情绪,为词定一基调。按楚客,指宋玉。宋玉,楚人,其《辩》曾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慨叹。自怜,自我怜悯之。两字见出了作者远离家国,离群索居的苦闷。正因为远离家国,离群索居,适逢肃杀悲凉之秋,词人郁闷的心境,更增几分惆怅感。“难写丝桐”,承接上句,是说这种因秋所致的悲愁感,是任何美妙的音乐也难以抒发排遣而出。四字言简赅,渲染得恰到好处,非*婉曲折地传达出了作者因秋所致的“悲”与“”。

“目断书鸿,平淡江山落照中”。这两句承前:因秋而悲,离群索居,于是自然勾起对家国的念。但极目远眺,望眼欲穿,何尝见任何传书的鸿影,唯只有那每日都见平淡无奇的山河掩映在一片落日的斜辉中。平淡两字,用得恰到好处,将作者此刻心情,表露得分真切。试想,笼罩在一片悲秋乡之情中的作者,又有何观景心。既无心观景,自然觉得所见之景平淡无奇。况值黄昏时节,那沉沉欲坠的红日,配合上悲凉萧瑟的秋景,词人先产生的感受就是一股莫名的凄楚之情。好在词人虽无心景,而景色自不会因词人的主观感受而有所改变。这句的好处在于作者有之间非常客观形象地呈现给了读者一幅落日残照下的山河胜景图,给人以色调和谐、浓淡相宜之感。

“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西”。按水调,曲牌名。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水调属商调曲,其声哀怨,相传唐玄宗入蜀,听水调歌而深感“山川满目泪沾衣”。这词作于扬州,顺手化用杜牧句是很自然的。但妙在化用得天衣无缝、融合无间,它借助于黄叶西的秋景描写,把原句所具的听觉感受与眼前的视觉感受融为一体,渲染出了一种凄清萧疏哀怨悲婉的境,与词悲秋的气氛相照应。

“罨画桥东,二玉楼空更空”。罨画,色彩斑杂的彩画,这里指装饰鲜丽的建筑物。玉楼,仙人所居之楼,这里为青楼的美称。二,状其多也。作者由唐人杜牧留下薄幸名声的扬州地面,联想到杜牧的句。更因黄叶西的感召,涌发出无限悲愁之感,复由自然联想到人世的聚散、男女的欢情,深感任何美妙繁华之景的短暂易逝。昔日欢聚的美好时刻,现在看来,有如虚无缥缈的*世界。故往日的欢会,无论当时觉得如何美妙,对照今天的离散来说,真有不堪回之感。“空更空”三字,寄托着词人无限人世聚散无常的悲慨之情,其怀人而不得的愁情,亦由此得到充分的宣泄。

此词前半重在抒发悲秋之情,后半重在表达人世聚散的感喟。其想情绪之表达,或直抒而出,或借景生发,用语平淡中显自然,疏雅中见秾丽。其深沉厚重的感情,借助于浑融圆整的境得到了抒发,颇体现贺词情缠绵而又精于组织的特色。

4、秋原文通用

这是乡愁。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形相融。写的是人人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便臻妙境。这在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家的心情。这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颇能道出这的艺术格和创作甘苦。以秋起兴,这是自《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例如刘禹锡的《秋引》就曾说:“何处秋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我们再来看看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起,乃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www.**】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上的原因,但在见秋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他虽不能像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的一个特色。

“欲作家书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原来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人因见秋而生乡,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俱是极言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尽管“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万重”紧相呼应,由于“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万重”也与“见秋”引起的乡相关联。黄叔灿《唐笺注》说:“句羁人摇落之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如此下半如何领起,便知句之难落笔矣。”说明下半的起头与的起句,环环紧扣,尾相应。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又说:“此类之,皆至性语也。”(《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5、秋原文通用

川原澄映,烟月冥濛,去舟如叶。岸足沙平,蒲根水冷留雁唼。别有孤角吟秋,对晓呜轧。红日三竿,醉头扶起还怯。

相萦,渐看看、鬓丝堪镊。舞衫歌扇,何人轻怜细阅。点检从前恩爱,但凤笺盈箧。愁剪灯花,夜来和泪双叠。

清澈的水流穿过广阔的原野,与天光云影共辉映,烟雾迷蒙中,月色昏暗,远舟像一片片树叶漂在水面。长长的河岸边是平顺的沙洲,留宿于蒲苇丛中的大雁正在寒冷的秋水中觅食吞咽。对着晓呜呜鸣响,那是江楼上的孤角在吟唱秋。酒后初醒,体软头晕,太阳已高高升起。

离别的绪相互缠绕,仔细瞧瞧、两鬓发丝已不堪夹镊。舞衫绸扇,品物依旧,可如今还有人来怜爱细看吗?细数曾经的恩爱时光,只有书箱里装满关于她的书信和笺。带着愁容剪下燃尽的灯芯,昨夜泪眼与烛光相互映照。

注释

华胥引:此调为周邦彦始创。陈本注“黄钟”宫,题作“秋”,《百家词》同。

冥濛:昏暗迷茫。

唼:水鸟或鱼类吞食。别有孤角吟秋,

对晓呜轧:此句化用杜牧《题齐安城楼》中“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的句子。

相萦:相互缠绕。

鬓丝堪镊:鬓发稀,已不堪夹镊。

镊:镊子,拔除毛发的用具,此作动词“拔除”解。

点检:即检点。

凤笺盈箧:谓书箱里装满昔日的书信和笺。

凤笺:信纸的美称,指绘有金凤的纸。箧,小箱子,如书箧,行箧。

灯花:灯芯余烬结成的花形。

和泪双叠:谓含泪看灯花,花形两两相叠。

此词写歌女秋,由送别情人到诉离别之苦,词绵密,守托着一片深心。相心切,霜染双鬓,表现了歌女的执着爱情。川原望远,秋月迷蒙,道尽了天涯情味。

词的上片抓住一个“秋”字,处处表现秋悲。遥远的爱,凄切之情,逐一尽显纸上。“川原澄映,烟月冥濛,去舟如叶。”一派秋凉景像!广阔的原野,掩映在清澈的江面上;云影秋月迷迷濛濛,洒下凄清的寒光。亲爱的人已登船启航。他就这样走了,越行越远,船儿变得像一小片树叶漂向遥远的地方。这里表面上在写景,实际是写心境,写难舍难分之情。

“岸足沙平,蒲根水冷留雁唼,”长长的河岸边是平顺的沙洲,菖蒲已老,河水浸人,仿佛还留下大雁呷吃东西的声音。再写凄清之景,加强秋凉之感。“别有孤角吟秋,对晓鸣轧。”孤角,角即画角,乐器,用竹、木、皮或铜制成,外加彩绘,发音哀厉高亢。《玉台新咏》梁简文帝《和湘东王折杨柳》:“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这里是说,又听到孤独的画角奏出哀厉的调子,咏叹这悲凉的秋色。伴着清晨的秋阵阵,发出呜呜的声音。越写秋凉秋悲,越加深情。“红日三竿,醉头扶起还怯。”昨夜借酒浇愁,今朝醉难醒。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了,脑子还昏昏沉沉,连抬起头来都有几分害羞。言愁之深,真像病了一样,连床都起不来了。

下片抓住一个“”字,处处表现相。忆旧日恩爱,相伴着寂寞泪,相愁得鬓发。秋苦,入憔悴。

“离相萦,渐看看、鬓丝堪镊。”离别后的念时萦心怀,一天天过去,渐渐地鬓发变,都已经可以拔下银丝了。真个是忧愁催人老呀。“舞衫歌扇,何人轻怜细阅。”过去舞蹈穿的衣衫,歌唱用的绸扇,品物依旧,可如今哪里还有人来怜爱细看呢?是,一个可怜的歌女,只有你曾经真心爱我,同情我,怜惜我。而今你已远去他乡,我就更孤独无依了。“点检从前恩爱,但笺盈箧。”想起你,我开书箱,那里有你用美丽的信笺写来的满满一箱情书呵!它记录着我们往日的恩爱, 抚慰着我这孤寂的心。“愁剪灯花, 夜来和泪双叠。”然而愁难消,独坐在烛台前,毫无睡,越想越孤单,越越凄切,止不住热泪长流;伤心的泪水和蜡烛的泪,双双叠印在一起。人们常把蜡烛熔化称为流泪,孤苦的人和泪观烛,更增伤悲;泪眼与泪烛映照,加深了相和凄苦的描写,确是妙笔。

词一气呵成,从晚到早,又从早到晚,内在联系紧密;朝朝暮暮,相无限,牵心挂肠。词中景随情转,情依景移,哀婉妻切,动人心魄。走笔有如游龙,味深厚。“川原”、“烟月”、“去舟”、“孤角”;“鬓丝”、“凤笺”、“灯花”、“叠泪”,都连着秋,堪称绝构。词家深得味外之味, 可说是写别情的动人篇章。

创作背景

据清代词学家黄苏《蓼园词选》记载,周邦彦晚年不愿与蔡京奸*合作,被逐出朝廷,由徽猷阁待制出知顺昌府、处州等地,此词或在顺昌府、处州两地写成。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29972.html

热门阅读

  1.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范文
  2. 教工例会教员代表发言稿心得体会
  3. 201暑假微信祝福语
  4. 不出所料如何造句
  5.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说课稿范文
  6. 201年公司元宵节祝福语大全
  7. 供电公司节能有我绿色共享的活动总结
  8. 高中的教师开学典礼发言稿范文
  9. 应天长诗词原文注释及赏析
  10. 课文蓝色的树叶优秀教案设计
  11. 关于学校新年广播稿
  12. 关于教师个人的成长计划
  13. 个性签名50句
  14. 空间留言诗句
  15. 小学生教师节温馨祝福语集锦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