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的物理性质教案
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乙烯的物理性质,提供全面的乙烯的物理性质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1. 乙烯的组成和结构
分子式:电子式: 结构式:结构简式:最简式:
构型:平面型
无色气体,稍有气味, 溶于水, 溶于有机溶剂。
(1)氧化反应:
①燃烧:(验纯)
②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产物是CO2)
(2)加成反应:
①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溴水反应:
②与氢气加成:
③与氯化氢加成:
④与水加成
(3)加聚反应:
4. 用途: 衡量国家石油化工的发展水平,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工原料。
思考:
乙烯使溴水退色和使酸性高锰酸钾退色的原理是否相同?
怎样除甲烷中的乙烯?
1mol乙烯与氯化氢完全加成后再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消耗氯气多少mol? 制取一氯乙烷最好的方法
概念:分子中含有 的不饱和烃
单烯烃的通式:二烯烃的通式:
化学性质:与乙烯类似,可发生加成、氧化、加聚反应
思考:聚乙烯能使溴水退色吗?
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化学方程式:
??C2H2↑+H2O C2H5OH
分子内脱水, 浓硫酸:催化剂、脱水剂
T<140℃ 难反应
T≈140 乙醚(分子间脱水)
T:140~170 混合物 乙醚与乙烯
T>170 二氧化碳 浓硫酸,170℃
乙烯的性质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X,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化学,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XXXXXX》。 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乙烯的性质》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二册第五章第三节《乙烯》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继烷烃之后,向学生介绍不饱和烃和烯烃的概念,乙烯的分子结构、实验室制法和乙烯的化学性质。在乙烯的化学性质中,又介绍了另一种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加成反应。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烷烃之后,已初步了解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的情况下学习的又一类烃,在教材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且本节内容所涉及到的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产品,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能源、药物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乙烯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乙烯的重要物理、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和加聚反应),了解乙烯的主要用途①使学生掌握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式,重要的化学性质和用途。②使学生学会乙烯的实验室制法和收集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对学生进行科学抽象能力的指导。
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乙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乙烯的加成反应。
五、教学程序
【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乙烯的结构,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
【讲述】我们知道,乙烯具有平面结构,六个原子在一个平面内,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第二,键角为120°;第三,碳与碳之间以双键的形式存在。
一、乙烯的物理性质(学生阅读课本)
乙烯是没有颜色、稍有气味的气体,密度为1.25g/L,比空气密度略小,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讲述】好,这就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乙烯的结构。我们知道,乙烯的双键是不稳定的,它的一根键容易断裂,那么,这种结构会对乙烯的性质产生怎样一个影响呢?会不会使得它与甲烷的性质不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乙烯的化学性质。
【讲述】乙烯的化学性质第一个体现是氧化性。首先,我们来看一个视频,看乙烯能否与氧气反应。
1、 氧化反应
看视频:[实验1] 点燃纯净的乙烯,观察其燃烧时的现象
【提问】好,实验就看到这里,现在请位同学来为大家说说,本实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同学,你在观看视频时有发现什么现象吗?
【点评】刚才**同学为我们说出了他看到的实验现象,观察得挺细心。
【解释】老师来总结一下**同学刚才看到的现象。首先,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是明亮的,而且伴有黑烟的生成。然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我们学过有什么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呢?
没错,CO2和SO2。那么,根据我们的反应物,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气体最有可能是什么?
没错,因为反应物中根本不存在硫元素,所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2。
【提问】这条方程式写对了吗?
对,这里还需注明“点燃”。
[实验1] 点燃纯净的乙烯,观察其燃烧时的现象 [总结]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中介实验现象: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解释] * 乙烯在空气中燃烧,说明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氧化反应。
* 有黑烟,说明乙烯没有充分燃烧,即乙烯中碳的质量分数较高。
【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甲烷的化学性质,它在空气中点燃后的产物是什么?
没错,也是生成了CO2和H2O。这说明了乙烯和甲烷点燃条件下具有相似性。
[实验2] 把乙烯气体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试管中,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总结]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中介实验现象: 通入乙烯后,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很快退去。
[解释] 说明乙烯被强氧化剂KMnO4氧化了,此性质不同于烷烃,可用于鉴别甲烷与乙烯。
【讲述】乙烯另一个氧化性的体现,是和酸性高锰酸钾反应。下面来观看它们反应的视频。
【提问】大家看到一个怎样的现象呢?**同学,你能描述一下刚才看到的现象吗?
【点评】恩,很好,请坐。我们可以观察到往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通入乙烯后,溶液颜色从紫红色变为无色。溶液颜色褪去。
【讲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了乙烯能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对吧。
【回忆】那么,我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过,甲烷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吗?
【提问】不能,那么,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大家能得到什么结论吗?甲烷和乙烯哪个 更活泼呢?
【讲述】没错,乙烯的性质更加活泼。刚才我们上课前就提过,乙烯的双键结构可能会对它的性质产生影响,使得它的性质有别与甲烷。甲烷与酸性高锰酸钾不反应,而乙烯由于具有这种特殊的双键结构,使得乙烯能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
【提醒】这个反应呢,我们并不需要掌握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我们只需要掌握它褪色及褪色的原因。
【导入】下面我们进入本节课的重点,乙烯的加成反应。
乙烯的加成反应为什么那么重要呢?我们学习这东西有什么用呢?
其实,乙烯的加成反应应用非常广泛,现在老师举个离子,通过乙烯的加成反应合成聚乙烯。那聚乙烯有什么用呢?
我们来看一下以下图片。我们平常喝牛奶的牛奶瓶,警察用的防弹背心,煮饭用的锅,绳索,还有化工厂用的储油罐,这些图片的材料都是用聚乙烯制成的。
既然乙烯的加成反应和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联系那么广,那么乙烯的加成反应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
2、 加成反应
【回忆】在学习乙烯的加成反应前,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将甲烷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现象?
【讲述】没错,这个反应是不能进行的。刚才我们学过,乙烯的性质跟甲烷有所区别,那么如果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呢?下面我们来观看乙烯通入四氯化碳溶液的一个视频。
【讲述】大家看到什么现象呢?
没错,溶液颜色褪去了。溶液颜色褪去,说明乙烯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这呢,又是跟甲烷的性质是不同的。
[实验3] 把乙烯通入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总结]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中介实验现象:乙烯通入后,溴的后红棕色很快退去…...鉴别乙烯。
[解释] 说明乙烯与溴发生了反应。
CH2═CH2+Br2—→CH2Br-CH2Br1,2-二溴乙烷(无色)
【讲述】下面就由老师来为大家解密乙烯与溴反应的原理,我们来观看它们微观反应的动画,大家要仔细观察
溴分子中一根键断开,而乙烯中的碳碳双键也有一个键断开,然后两个溴原子分别加到两个碳原子上。生成了1,2—二溴乙烷和溴化氢。
乙烯分子与溴反应时,C=C双键中的一个键容易断裂,溴分子中的Br—Br键也会断裂,两个溴原子分别与乙烯分子中两个碳原子结合,生成1,2一二溴乙烷。这样的反应叫做加成反应。
加成反应定义:有机物分子中的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设疑] 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原因是什么?与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一样吗?
【讲述】其实,很多物质可以和乙烯发生加成反应。例如氢气、氯气、盐酸和水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和乙烯发生反应。
【互动】现在大家就试一下,大家根据加成反应的过程原理,模仿刚才我们所讲的乙烯和溴的反应,请大家书写一下乙烯和氢气、氯气、氯化氢和水的反应方程式。
能与乙烯发生加成反应的还有:水,氢气,氯化氢,氯气等。
[学生练习] CH2
=CH2+H2
CH2=CH2+HCl
CH2=CH2+H2O
乙烯加成反应的实质是C=C双键容易断裂,能分别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结合成新的共价键,说明乙烯的化学性质比乙烷活泼。
3、聚合反应
[引入] 让同学们先看一个反应式,并分析其特点。
加聚反应:同时具有加成反应和聚合反应的特征的反应。
【讲述】我们学习了乙烯的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乙烯的氧化反应通过两个方面来介绍,第一,乙烯能与氧气反应,而且产物和甲烷在空气中点燃的产物是一样的,生成了CO2和H2O。第二,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本节课的重点是乙烯的加成反应,大家需要理解加成反应的过程和特点,千万不要死记硬背。
拓展阅读
1、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光的折射
第一部分:教学情景
开始上课,教师利用班班通放映《海市蜃楼》片段
教师:观看了 “海市蜃楼”的奇观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大自然现象太奇妙了!
学生乙:海市蜃楼真美,真壮观!
学生丙: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那么神奇、美丽?
教师:同学们也许还会提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能提出问题是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把筷子斜**水中,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直接看筷子和通过水看筷子是否一样?
教师演示筷子斜**水中的实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筷子“折断”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可能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了偏折。
教师:这位同学的猜想到底对不对?用什么来检验?
学生:用实验!
教师:对!用什么样的实验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下。
学生:让一束光斜射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的设计思路正好和老师一致,在你们的桌上,已经摆放着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光学仪器盒。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甲: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学生乙: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教师:回答得很好!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上节物理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光在反射时遵循哪些规律?
学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根据刚才的实验,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猜测一下,光是怎样进行折射的?可能遵循哪些规律?
学生甲: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学生乙: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学生丙: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丁: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学生戊: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学生己: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光的折射现象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我们利用桌上的光学仪器盒来研究光在折射时的什么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答疑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了哪些结论?
学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教师:还有其它结论要补充吗?
学生: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也可能不发生改变,比如:光垂直入射的情况下。
教师:完全正确。同学们还有其它意见吗?比如说关于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你们的猜想如何?实验的结果又是如何?
学生:我原先猜想折射角应当等于入射角,理由是与光的反射定律类比。通过实验发现,折射角一般不等于入射角。
教师: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通过实验来检验。这位同学就是这么做的,首先,他敢于大胆猜想,他能利用实验来检验这种猜想。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
教师从 “海市蜃楼”这一自然现象中引出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演示了筷子斜**水中的实验,进而引导学生对有关光的行为提出大胆的猜想。然后通过分组实验、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得出了正确结论。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当学生总结出一些规律时,教师因势利导,层层追问,引出新的问题,并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后,让学生用实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检验,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使学生不仅发展了智能,而且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整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包含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等。
本节课教学过程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物理规律的引入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性研究学习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所有结论的得出并不是由教师讲授,而是由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总结得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究。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对学生的欣赏和鼓励,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所追求的。
2、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于概念本身较抽象,学生感性认识不足,密度概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密度知识及应用常成为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分化点。关于密度教学的讨论和研究一直受到重视。但是,在“接受式教学”模式下,却较难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式教学是中学科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近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的义务教育学类课程标准。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明确提出对探究教学的目标要求。本文尝试密度概念的探究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密度概念;尝试用密度概念解决简单问题,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密度知识与技能”的探究学习过程,锻炼和发展科学探究力。具体说就是掌握一些简单方法:其一,探究的程序化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使学生通过探究,感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形成爱科学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 1.4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密度概念;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分析整理的能力;使用天平,量简的技能。 2 教学流程与类型设计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采用以实验探究*,以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为组织形式,以教师的适时引导为保障手段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努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将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学生按流程图中①、②顺序探究(称①②组),另一组学生按流程②、①顺序探究(称②
①组)。各大组分为两个小组。小组独立探究,小组内交流与全作完成任务。适时组织小组间交流讨论,适时组织两大组间的交流讨论,进行自我评价与组间评价。 3 教学的主要过程 3.1 通过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3.2 借助已有认知,作出假设 3.3 开展交流讨论,设计实验 3.4 依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井纪录数据 3.6 进行组间交流,实施评估
各组将自己所做实验的过程、结果相互交流,教师及时通 过各组自评、他评的方式找出各环节成功之处或不足之处, 进行改进修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澄清思维上的不清晰认识,明确具体操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等。 3.7 运用密度概念,解决问题
给学生两个开放型题目,让学生运用上述探究所得寻求答案。
总之,学习科学是一种能动的过程,是学生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本节课的教学仍属概念教学,但是教师不再把教学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而是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学生直接参与了密度概念的提炼过程,有效地建构知识,体验过程,学习方法,由此,密度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点便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
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3、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技能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教具学具的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能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课件、小鼓、音叉、水槽、*、钢锯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然后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播放一段交响曲 学生交流感受。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学生回忆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分析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4、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宝东中学 石磊
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53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