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故人庄》古诗翻译分析

发布时间: 2025-08-11 09:55:55

《过故人庄》古诗翻译分析

《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力。

作者: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1)过故人庄:选自《孟襄阳集》。过:造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2)过:拜访,探访,看望。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3)具:准备,置办。

(4)鸡黍:指*和黄米饭。黍(shǔ):黄米饭。

(6)至:到。

(7)合:环绕。

(8)郭: 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9)斜:[xiá]迤逦远去,连绵不绝。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 应读xiá

(10) 开:打开。

(11)轩:这里指窗户。

(12)面:面对。

(13)场圃:农家的小院。菜园和打谷场。

(14)把酒:拿起酒杯。把:拿起。

(15)话:闲聊,谈论。

(16)桑麻:这里泛指庄稼。

(17)重阳日:阴历的九月九重阳节。

(18)还(huán):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返。

(19)就菊花:指欣赏菊花与饮酒。就:靠近、赴、来。这里指欣赏的意思。菊花:既指菊花又指菊花酒。指孟浩然的隐逸之情。

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

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

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

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

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

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是很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园田居》)。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于是,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变得自由和灵便了。诗中给读者的感觉是,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地流露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拓展阅读

1、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说!

注释

①凄切:凄凉急促。

②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④经年:经一年或若干年。

⑤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以来多情的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体,最早源于乐府,兴起于唐代,经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读者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像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去了,渐行渐远。情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这就是发生在近一千年前的北宋词柳永与情话别的场面,也就是《雨霖铃》上片所写的内容。首句“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门帐饮”,可知写京都之事,言别离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伤别,满腹离愁,何来心思。实在是食之不香,饮而不畅,是谓“无绪”。乘船的“留恋”情不忍别,撑船的眼看天将晚不得不割断他们的情丝而“催发”,这种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别情达到**。“执手”二句,生动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仿佛在舞台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两手相拥,两肩上耸,诉无语,泣无声,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悲之更切。表面写两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念去去”两句,为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烟波千里,楚天广阔,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离愁别绪都几许?风吹浪涌融暮霭。这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雨》词下阕主要写别后的痛苦。伤情离别,自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怎能忍受?第二句照应首句,“清秋”应“寒蝉”,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更深,意义新,不入俗结。“今宵”二句为千传诵名句。“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惊起忙寻觅,情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晓风残月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月”前着一“残”字,而境界全出矣。更衬托了词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说”。作者离开情,寂寞凄凉,孤独万,从此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念情伤神。恐怕别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雨霖铃》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难以割舍的离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其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他的真情实感,但格调较低沉,情调未免太伤感了些。另外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至深。

2、张祜《赠内·禁门宫树月痕

《赠内·禁门宫树月痕》出自唐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祜。其全文如下: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前言】

《赠内》是唐代张祜的作。此咏宫寂寞无聊的生活,写了她们对真正爱情的渴望和自身的凄清境况。前两句写宫生活的孤寂苦闷;后两句通写宫枯坐“拔玉钗”“救飞蛾”两个形象化动作,表现了她的无聊和对弱小者的同情之心。全词采艳丽,语意含蓄,句句描绘宫孤寂的心情,耐寻味。

【注释】

⑴内:指宫女。因皇宫又称大内,宫女称内

⑶宿鹭:指双栖之鸳鸯

⑷红焰:指灯芯

月光由宫门移到宫树梢,媚眼只看那宿鹭的窝巢。在灯影旁拔下头上玉钗,挑开灯焰救出扑火飞蛾。

这是一首宫怨,但匠心独运,不落窠臼,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只从她们中间一个在月下、灯畔的两个颇为微妙的动作,折射出她的遭遇、处境和心情。

的首句“禁门宫树月痕”,乍看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写景句子,而在用字遣词上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月痕”,点明时间,但月而曰“月痕”,就给以暗淡朦胧之感,而接以一个“”字,更有深意存乎其间,既暗示即将出场的月下之在百无聊赖之中伫立凝望已久,又从光阴的流逝中暗示此青春的虚度。

第二句“媚眼惟看宿鹭窠”,紧承上句所写的禁门边月树梢之景,引出了地面上仰首望景之。“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美貌的少女,《经·卫风·硕》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姜之美。但可怜这位美貌的少女,空有明媚的双目,却看不到禁门外的世界。此刻在月光掩映下,她正在看宿鹭的窠巢,不仅是看,而且是“惟看”。这是因为,在如同牢狱的宫禁中,环境单调得实在没有东西可看,她无可奈何地惟有把目光投向那高高在宫树之上的鹭窠;也可能因为,周围可看的景物虽多,而惟有树梢的鹭窠富有生活气息,所以吸引住了她的视线。这里,没有进一步揭示她在“惟看宿鹭窠”时的内心活动,这是留待读者去想象的。不妨假设,此时月宫树,飞鸟早已投林,她在凝望鹭窠时会想:飞鸟还有归宿,还有“家庭”,它们还可以飞出禁门,在广大的天地中游翔,而自己不知何时才能飞出牢笼,重回间。一双媚眼所注,是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的。

的下半首又变换了一个场景,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现出了一个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近景。前一句“斜拔玉钗灯影畔”,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画出了的一个极其优美的女性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风姿。后一句“剔开红焰救飞蛾”,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愿。这里,也没有进一步揭示她的内心活动,而读者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说她看到飞鸟归巢会感伤自己还不如飞鸟,那么,当她看到飞蛾投火会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而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自我哀怜。

这是一首造意深曲、耐寻味的宫怨,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3、忆秦娥原文及赏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前言】

《忆秦娥·梅谢了》是南宋刘克所写的一首词。刘克借鸿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宫殿的凄凉景色,抒发出宫黍离、国家衰亡的悲愤,也是对南宋当局的强烈指责。

【注释】

①忆秦娥:词牌名。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

②梅谢了:指梅花凋落。

③塞垣: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

④鸿:即鸿雁,是一种候鸟。秋风起时北雁南飞,春季则自南归北。在词中常被当作信使。

⑤凭伊:指凭借大雁

⑥问讯:问候;慰问。

⑦大梁遗老:即中原父老、北宋遗民。大梁,战国魏都,即北宋时都城汴京。

⑧浙河:即浙江 。

⑨炊烟:指烹制饭菜形成的烟气。

⑩宣和宫殿:借指国宫殿。宣和,宋徽宗年号。

梅花凋谢了,北方边塞的冰雪已经融化,大雁也早早地向北飞去了。我要委托那北归的大雁,请它问候一下都家乡的父老。前线地区防务荒疏、边声悄寂,金占领的淮河以北,烟稀少。那曾经繁华奢靡的宣和宫殿,已经衰草遍地,尘烟缭绕。

北宋灭亡,中原沦丧,民生活在异族的铁蹄之下。这对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和南宋时代的文士大夫心灵造成了巨大震撼,并成为他们在词中反复吟咏的主题。刘克这首词就是这样,他通鸿雁北归,问候北方民,遥想中原的残破景象,表达出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江南梅花凋谢了,万物逐渐复苏。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冰融冻解。南来冬的鸿雁正及早地归去。刘克此词,别开生面,委托北去的鸿雁,带口讯向长期处于金统治下的宋遗民进行慰问。“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大梁,是指北宋首都汴京。遗老,年老的遗民。词托鸿雁向他们问候,是表示对他们处境的关心,是对他们抗争的声援,同时也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然而,何时才能完成统一大业呢?这却是无言可说了。

词的下片,作者的想象翅膀随着鸿雁的北去而飞翔,展现出祖国大好山河残破冷落、民流散、田园宫室荒芜的景象。“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浙河西面,指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近宋、金界(淮河)的前线之地。地处边防,却悄寂无声,反映南宋当局的苟且偷安,防务废弛,当然更谈不上恢复的准备。淮河以北,是金占领的地区。炊烟少,指在战争破坏和被金奴役掠夺之下,烟稀少,一片荒凉。这里真实地揭示了广大民众的苦难生活。最后两句,感情浓烈而深沉:“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宣和,北宋徽宗年号。北宋的汴京,到徽宗时期,城市的繁荣,宫廷的奢华到了极点。北宋末年统治者“竭府库之积聚,萃天下之伎艺”,大兴宫殿,广植花木,穷奢极欲,激起民的反抗,导致金的入犯无力抵御,结局是身为俘虏,生灵涂炭,而逃到南方的赵宋统治集团,则又在西子湖畔营造起安乐窝,在那里醉生梦死,将祖宗国抛在脑后。刘克借鸿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宫殿的凄凉景色,抒发出宫黍离、国家衰亡的悲愤,也是对南宋当局的强烈指责。这一句表达的感情不禁让想起李后主《虞美》中的名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只是后主抒发的是物是非的感慨,而刘克在这一句中抒发的只怕是物也非、也非的更为深沉的慨叹。

这两句不用动词和虚字而把时间、地点、景象和物感情自然地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雄浑苍凉的广阔图画,鲜明形象,而含意却十深远,耐玩味,与李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谓同曲同工。

4、王维《田园乐》

导读:《田园乐》是王维的一组六言绝句。该组为作者退隐辋川时所作,一题作“辋川六言”。歌表现了作者退居辋川之后与大自然相亲相近的无穷乐趣,同时也集中体现出作者山水田园歌创作的艺术化境与归隐自然之后的心迹轨道。

作品名称: 田园乐

创作年代: 唐代

文学体裁: 六言绝句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

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

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

被雨打落得花瓣洒满庭园 ,家童还未打扫。

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睡。

文解释】

红红的桃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萦绕在早晨的烟雾之中。

昨夜被雨水打落下来的满地花瓣,家童还没有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眠。

【词语解释】

1.宿雨:昨夜下的雨。

2.朝:早晨。

3.未:没有。

4.山客:隐居山

5.犹眠:还在睡觉。

这首描写了春天夜雨后,清晨美丽的景象,表达了悠闲的心情。 中的描写绘形绘色,由景生情,中有画。“桃红”、“柳绿”、“花落”、“莺啼”,抓住了春天的特征,描画出一幅柳暗花明、清新幽寂的春之图。全对仗工整,音韵铿锵。王维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用得可谓炉火纯青。中那些发自“象外之趣”而又摇曳多姿的静美之境,表现出了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中某种特别的情趣和意蕴。王维山水中的“动”,只是一种艺术手段,而描写和表现大自然中田林山水的静美境界,才是其山水中主旨所归。作为艺术手段的动态性,其目的和作用就是为创造静的意境服务,以造成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

其他几首赏

其一

厌见千门万户,经北里南邻。官府鸣珂有底,崆峒(kōngtóng)散发何

其二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讵(jù)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其三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家。

其四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其七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5、鹧鸪天文原文及赏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其词全文如下: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後夜相思月满船。

【前言】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是南宋爱国词辛弃疾的作品。辛弃疾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击,两年之内,作者走马灯似的调迁,既无法实现其“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志,又苦于宦海风波的险恶,心情本已十抑郁;眼前又值与友别离之际,更觉难以为怀,有“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之句,姑且对景痛饮以遣离愁而已。感情真实,造语质朴。换头三句,承“风月”而来。春光明媚,翠色扑,无奈襟在即,则此乐景又反使增加惜别之情。全词篇幅虽短,但能将身世之感和离别之情置于一处抒写,并照顾到景物的衬托,也颇见作者的艺术匠心。起韵借聚兴感,直中藏曲,吐露作者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不满情绪。

【注释】

①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

②风月:指美好景色。

③莫放:莫唱,莫奏。管弦:泛指乐器。

④萦绿带:绿水环绕似带。

⑤点青钱:密密荷叶如青钱点缀水面。

⑥东湖:名胜之地,在今江西南昌东南

我们的团聚与散太匆促了,但这不是偶然的,我在这两年里调动了四次,几乎走遍了楚地的山山水水,都是被他们捉弄的。让我们开怀喝个痛快,借酒来酬谢这里的风月景色和友们的关怀吧!不要把离别的歌曲谱在管弦里唱出来,叫我听见伤心。看这绿水的江河,像带子萦回弯曲,荷花叶子,圆圆点点的像青钱,布满了池塘。东湖里的春水,碧绿清澈,与湛兰的青天连一起。明天早晨我就要放棹东归去了,后夜月光满船的时候,正是我孤独的一个在思念你们的时候。

此词与《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作于同一时期,其主旨相近,但又侧重于抒发别情和对被频频调动的不满。同时因为是用小令写作,风格也特别含蓄蕴藉,体势既整伤又流美。两年之内,作者因频繁调动而心情十抑郁,险恶的宦海风波,使作者无法实现恢复中原的壮志。现在又值与友别离之际,更觉难以为怀。起韵借聚兴感,直中藏曲,表达了作者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不满情绪。

起首二句,借聚散兴感,直中藏曲,吐露自己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小满情绪。作者从淳熙三年到五年的短短二年时间内,先后被调动四次,匆匆来往于今江西、湖北等地,简直疲于奔命,来不及有所建树。对此,作者以一切“二年历遍焚山川”作出形象的概括。作者被频繁调动的原因是未加明说,只以“不偶然”来点出隐情,更耐寻味。“不偶然”,就是必然,作者已经体会出了被频频调动的必然性。迫思以往经历,作者不能不想起,在作者当年“旌旗拥万夫”来归时,南宋统治者立即解除了作者的武装,而已将作者部下的万余义军当作流民疏散安置到推南各州县;作者也不能不想起,此后作者一直没机会担任军事工作,只能滞留在地方官(偶尔也作京官)的位置上,而且常被调来调去,难以安顿和筹划建树。想起这些,作者不能不感到南宋统治者对作者这样一个赤心来归的爱国者的防备和猜忌,也令作者感到特别痛苦和不满。作者曾经自呼为“江南游子”,作者曾经叹息只能醉吟风月,作者曾经以酒消愁,都是为此。因此,这里的“不偶然”一语,包含无限悲愤。下两句,忽然一转,转到饯别的宴会上来,写作者只愿意和朋友一起为了美丽的风光而畅饮,而不愿让离别的歌曲深化作者的别离之愁。这在章法上,是切合题面。而细味其意,其中仍含着无计可施、只得自我排遣的愁情。意脉似断未断。

下片起句,承上文的“酬风月”而来,写饯别处的东湖美景如画,实是表达对于豫章的依依眷恋之情。“绿带”、“青钱”用以状流水、荷叶之貌,涉笔成趣;“萦”字、“点”字,赋活了景物,而又似信手拈来。“春水碧连天”,以夸张的笔触,显示出作者对于此地风光的无比喜爱之倩。结尾两句,想象别后殷切思念朋友的情境,妙在情景交融。尤其是“后夜相思月满船”之语,写境不隔,写情浓郁,简直是妙手偶得的佳句

点击查看更多《过故人庄》古诗翻译分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51979.html

热门阅读

  1. 温馨的老师节日祝福语大全
  2. 关于新生军训总结
  3. 专利权共有协议的范文
  4. 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及评点
  5. 平安夜温馨祝福语
  6. 关于军训的日记精选
  7. 关于领雁工程的发言稿
  8. 201年喜迎春节祝福语大全
  9. 保荐的解释及造句
  10. 教师节送给老师的祝福语汇总
  11. 最新送给朋友的结婚祝福语
  12. 相声台词剧本
  13. 快乐平安夜祝福语
  14. 中考奋斗口号有哪些
  15. 关于与众不同的记叙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