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 第二课时的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篇内容。
2、分析主人公周处的性格,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学习周处能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2分钟)
请一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分析文章结构,理清层次,把握内容。(目标1)(16分钟)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
(1)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周处( )三横 或说( )蛟( )蹉跎( )彰( )
(2).根据文义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并云/欲自修改
古人/贵朝闻夕死 且/人患志之不立 或/说处杀虎斩蚊
(备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教师要给予这方面的指导。
2、 请学生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层:周处为害乡里,与蚊、虎并为"三害"。
第二层:周处斩虎击蚊三日未归,见百姓更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
第三层:周处勇于改过,走访名人,遂改励。
(备学生)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抽查回答。只要划分准确,大意概括了要点即可,无须统一答案。
四、思考讨论,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目标2)(22分钟)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
1. 周处家乡的老百姓把周处与蛟、虎并为"三害",这说明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周处杀虎击蛟三日未归,乡人更相庆,这又说明什么?
2.周处为什么"自寻二陆"?
3、我们怎样看待周处的"凶强侠气"?怎样全面地评价周处?
(备学生)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做题能力。
板书:
为害乡里(略写)}
杀虎轨蛟(详写)改过自新
自寻二陆(详写)
五、小结(目标3)(1分钟)
周处是一个能接受批评,用语改过自新,终于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我们一定要向他学习。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掌握文章中的词语解释,翻译全文。(A)
2、写一篇读后感。(B)
3、把自己有否承认错误的勇气和有否犯错的事情告诉同学。(C)
七、说课精要: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鲜明生动。周处少时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对学生有教育意义,应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当中自己理解,自己体会。
八、教学后记:
拓展阅读
1、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青蛙写诗》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
一、创设情境,巩固生字
.引导学生和青蛙交流,打个招呼。
2.引导学生结合图画,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语。 出示字词:写诗、雨点儿、我要、过来、一串水珠、可以、给你、当心、我们、成了。 自读、小组内读、全班汇报读。
3.去掉拼音,利用卡片开火车读生字词。 4.生字回文,整体感知。
.导入:还记得你上节结束时的疑问吗?让我们走进文去解决这些“?”吧!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对生字记得快,忘得也快,学习的主动性还不强,需要老师有目的地帮助强化复习字词,夯实语文基础知识。通过回读文,不仅巩固生字词,还为新学习做好铺垫。此环节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注重与上节知识间的联系,从巩固学习内容入手,抓住学生心中的疑问,实现自然过渡,导入新。 二、创设情境,感悟文
.学习第1小节——感受雨天的美。
创设情境:快听:嘀嗒,嘀嗒……什么声音?是啊!文中哪句话也写到下雨了?你感受到了什么?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启发想象:
①雨点儿一滴一滴落到了水里,落到了荷叶上,落到了……快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
预设:生1:雨点儿落到绿绿的荷叶上滚来滚去的。 生2:雨点儿落到水里,小河的水呀一圈一圈的可美啦! 生3:水里的小蝌蚪们都来啦,它们都把小脑袋露出来了。
②如果你是青蛙,想想雨点儿落到了你的身上,你会是什么感觉?
预设:我会感觉凉凉的,痒痒的,很好玩!
③如果你是青蛙,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会怎么样啊? 预设:高兴极了;觉得景色太美了!
导读:快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句: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
引读:所以青蛙高兴地说——齐读本小节最后一句:我要写诗啦!
2.学习第2~4小节。分角色朗读对话,感悟童趣。 过渡:听到青蛙要写诗啦,瞧瞧谁来帮忙啦?
随着学生回答板书: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 导学:你是从哪几小节知道的?自由读这三个小节,思考:它们都帮了什么忙?
随着学生回答板书:小蝌蚪——逗号;水泡泡——句号;一串水珠——省略号。
导学:为什么它们能当逗号、句号、省略号呢? ①出示小蝌蚪图片,你们发现什么了? ②师请孩子吹泡泡,你们发现什么了?
③指导学生朗读:多有趣啊!快出声地读一读第2、3小节。
④引导学生认识省略号。出示图片理解词语“一串水珠”。为什么不说一个水珠呢?
预设:省略号是六个点,一个水珠不像,我觉得一串水珠排起来很有趣!水珠们很团结! ⑤引读:快把你的想法读出来。
引读:是啊!多有趣的对话呀!多好的朋友啊!快试着小组内分角色有感情地读一读。 指导分角色朗读文。
小结:大自然中的事物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多紧密呀!我们和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好朋友。
依据板书,引领孩子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文。能背的背下来。
3.拓展延伸,训练语言。
导学:多有趣的诗歌呀!快根据文内容,想想大自然中的事物还有什么可以当逗号、省略号和句号?
通过班级讨论得出:圆圆的,当个小句号;一串,当省略号;带个小尾巴可以当个小逗号。 4.学习第小节,美读诗文,启迪灵性。
导学:有这么多好朋友帮助青蛙,它终于把诗写成了,快大声地读一读,看看自己能发现什么?
导学:青蛙写的诗多有意思,只有一个字——呱。这个字是拟声词。再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导学:“呱呱,呱呱”是青蛙的语言,你能不能做个小翻译,给大家解释一下青蛙的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猜测青蛙“呱呱”的内容。
.引读全文:雨天的景色多美呀!青蛙的朋友们多团结呀!所以青蛙才能写出这么美的诗,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出发,利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为什么小蝌蚪能当逗号,水泡泡能当句号,一串水珠能当省略号。把识字与理解诗文结合起来,同时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加上适度的拓展与想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感,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启迪了孩子的灵性。这样长期训练,
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指导观察,自主书写 .指导书写“雨”字。
2.导学:观察这个生字,书写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预设:中间的四个点的方向要一致。
3.引导观察“雨”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根据学生汇报,教师范写指导。
4.引领孩子按“一写二看三对照”的方法主动去写好字。
.用投影把写得好的展示给大家看。 6.观察“个”字,自己尝试写一个。 7.班内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让学生体会发现的快乐,同时也使写字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指导的层面上,更多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有重点地指导书写和演示观察仿写相结合,使生字教学扎实有效且富有趣味,不乏味。 四、背诵文,总结全文 .学生参看板书练习背诵文。 2.齐声背诵文。 3.师生谈收获小结。
设计意图:在堂的结尾让学生背诵文谈谈收获,不仅能帮助低年级学生丰富语言积累,还能提高学生的总结和概括
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快乐。 板书设计 青蛙写诗 蝌蚪——逗号 水泡泡——句号 一串水珠——省略号 呱呱 呱呱呱 教学反思
.情境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首先呈现给学生文中景物的图片,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在感受中认识生字,在识字中了解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猜字谜、游戏巩固识字等,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追求“识字生活化、情境化、游戏化”,让学生在堂上真正动起来
堂上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通过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互动交际,促使他们动脑、动眼、动手、动嘴,调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游戏中识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最大麦穗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创设情境,语言导入
师述:悄悄的`,前天花儿开了又落了,昨天柳儿绿了更绿了,今天虫儿叫得更欢了,蛙儿唱得更乐了,萤火虫也上班了……夏天来了!
“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阳光四溅的正午,黄灿灿的麦田更是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你认为这个老师读得怎么样?(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弟子们听懂要求了吗?
过渡: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
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他们可能会说)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多媒体显示内容。
轻声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读一读?(评读,体会其语重心长)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他可真是一位——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多媒体显示内容,指读。
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欣赏多媒体.课件)
让我们也拿起笔,写下些什么送给刚才那些需要提醒的人。
学生写。
大组交流。
机动: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3、最大麦穗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书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明白要求
1.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2.加上提示语,读,
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3. 过渡:弟子们听懂了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直奔摘的结果
1.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2.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感受摘的过程
1.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2.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3.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4.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读悟道理
(一)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二)学习道理
1.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和课件中的相关名言,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相机完成补充习题第四题)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4.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七、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五题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弯腰的谷穗》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30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