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嫁娘词三首》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09 23:00:56

《新嫁娘词三首》全诗赏析

《新嫁娘词三首》是唐朝著名诗人王建所著,王建字仲初,他一生写出了大量反应当时人民生活疾苦的优秀乐府诗。《新嫁娘词三首》描写了当时社会新媳妇难当的社会现实。

【年代】:

【内容】

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象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

,即属于此类。这也是唐代社会*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作羹汤”,“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因此,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是多么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象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那样问她的丈夫呢?朱诗云“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所以要问丈夫,因为深夜洞房里只有丈夫可问。而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之所,羹汤做好之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一紧紧相扣。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

象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似乎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拓展阅读

1、关于描写《湖北省·游洞》古

游洞位于宜昌市西10公里,西陵峡口北岸的西陵山上。它背靠长江,面临下牢溪,是峡中著名古迹。唐代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元稹、白行简位当时的著名人巧遇于峡口,相约游此洞,寻幽探胜,赋抒怀,并由白居易撰 《游洞序》,以纪其事。游洞由此得名。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人于1059年冬出川赴京,途经夷陵,亦乘兴游此洞,人称“后游”。此后,游洞更是闻名遐迩。“夷陵有夷山,夷山多名洞。游最著名,喧传自唐宋。” 即是指此洞。

游洞形成于峭壁中部,高岚深谷,山水秀丽。洞分前室与后堂,前室空旷明敞,后堂清幽深奥,前室与后堂之间有钟乳石二根,并列下垂,宛如门楹。后室之旁有一小洞,扶壁伛偻前行,可至洞外俯瞰大江。洞室内满布历代题刻,或或文,有隶有篆,技艺高超,琳琅满目。洞顶有国时蜀汉刘封所筑城垒。江边一石突兀而前,下临大江,绝壁千寻,乃 “张飞擂鼓台”。台上尚有“至喜亭”,因欧阳修而得名。登亭纵目,群山如环,江流浩荡,葛洲坝雄姿飞来,令人心旷神怡。



夷陵峡口明月夜,此处逢君是偶然。

一别五年方见面,相携宿未回船。

往事渺茫都似梦,旧游零落半归泉。

未死会应相见在,不知何地复何年。



[名] 遇微之于峡中(34句)

[作者] 白居易,此即作于白居易、元稹(即元微之)、白行简人游洞之日。关于此次相会,白居易另有《游洞序》,记之甚详,此为赠元稹的“七言十七韵”,中有送别的凄楚,不期而遇的惆怅,有浪迹的悲怆,感情沉郁,出语苍凉。

[注释] ●夷陵峡口:即西陵峡口。●是偶然:指巧合。白居易赴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任,溯长江由下而上去赴任; 元稹由通州 (今四川达县)改任虢州(今河南灵宝)长史,顺长江自上而下,两人在夷陵不期而遇,故称“偶然”。●旧游零落:说往日朋友去世的已很多。●半归泉:泉是指黄泉,归泉即说人死,半归泉之意就是“半截入土”的人了。句有悲怆感,说明两位人在仕途上均不甚得志。



仙境难寻复易迷,山回路转几人知?

惟应洞口春花落,流出岩前百丈溪。



[名]

[作者] 欧阳修

[注释] ●百丈溪:作者原注:“即下牢溪也”。



洞门苍石流成乳,山下寒溪冷如冰。

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尔不能。



[名]

[作者] 苏洵,据《宋史》及《宜昌府志》考证,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农历十二月,苏洵携二子苏轼、苏辙赴汴京应考,途经夷陵,同游游洞,并各题一,书于洞壁之上。后世称“后游”。

[注释] ●乳:石钟乳。●二子:指他的两个儿子苏轼与苏辙。



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履冷苍岩滑。

不辞携被岩底眠,洞云深夜无月色。



[名]

[作者] 苏轼



昔年有迁客,携手过丛岩。

去我岁已百,游人忽复



[名]

[作者] 苏辙

[注释] ●迁客:指白居易、元稹,受谪迁的*。●去我岁已百:前游为公元809年,后游为1059年,相距250年,故言 “岁已百”,“百”非确数。●游人忽复:言这次游洞又是个人 (即苏氏父子人)。



洞前危径不容足,洞中明旷坐百人。

人一去无复见,至今冠盖长满门。



[名]

[作者] 苏辙

[注释] ●危径:山上高而险的小路。●明旷:明亮宽广。●人:指白居易、白行简、元稹。●冠盖:旧指仕官者的冠服和车盖,意即人早就故去,而游洞至今却见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经常来此游览,雍塞洞门。



旧观峡图,常谓非人情。

意疑天壤间,岂有此峥嵘。

昨日到峡州,所见始可惊。

乃知画非妄,却恨笔未精。

峨巍冠冕古,阿娜髻鬟倾。

怪怪与奇奇,万状不可名。



[名] 系舟下牢溪游洞二十八韵(56句)

[作者]

[注释] ●旧观句:说昔日看到人绘游洞图,觉得不近人情,也就是画得太美了,实际可能未必如此。●意疑句:说我怀疑天地间,真有这样峥嵘的山水景物吗?●昨日句:昨日到峡州(即夷陵),一看之下,方才大吃一惊。●乃知句:这才知道昔日所看到的游洞画,并非凭空臆想所画,我只恨笔法不精,难以形容此景之美。●峨巍句:描写山势的巍峨,与下牢溪的阿娜多姿。●怪怪句:奇奇怪怪的山石,实在难以名状!



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

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

2、杜甫《绝句四》的

《绝句四》是唐代大人杜甫的组作品。此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人经过一段较长时的东川漂流,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笔,将所见所感,随意收入篇,四绝句一挥而就,是杜中寓情于景的佳作。其中第最为著名,曾作为唐名篇选入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注释:

题解:代宗宝二年(736),安史之乱平定了,杜甫回到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笔,四绝句一挥而就。

这幅“春景图”,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映衬成趣,瓦明开阔,人与物俱适,动与静结合;一派生机,千里春色,不仅描绘了祖国山川之多娇,又表现了人心情之怡悦。

3、杜甫《绝句漫兴九》的

【年代】:唐

【内容】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这一《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象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象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点”、“叠”二,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句活了起来。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这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4、唐之《咏怀古迹·其

《咏怀古迹·其》即《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是唐代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咏怀古迹五》的第。此吟咏王昭君,并对王昭君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在写作手法上,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

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此为绝唱。”信然。

5、唐桂芳《送汤君济赴广西宪幕二》即事感怀

(1)霓:副虹。雨后天空有时与虹同时出现的彩色圆弧。因出现于雨后,故称晴霓。

(2)试吏:即试官。未受正式任命的官。公府:公的官府。*时代*一级的机构。辟:徵召。

(3)徵书:徵召的文书。臬侯:即按察司长官。按察司又称臬台。

(4)纪网:法度。

(5)老桂秋:深秋。

(6)孝廉舟:晋代张凭举孝廉,自负其才,乘舟访丹阳尹刘恢。惔延之上坐,清谈终日。凭既遣舟,惔又遣人觅张孝廉舟,与凭共诣简文帝。后来文中遂用“孝廉舟”爲赞美才士的典故。

(7)岭表:指五岭以南之地,包括今广东、广西。承宜:承奉宣扬。指美名广爲传扬。

(8)输官:缴纳给官府。

(9)槟榔:常緑乔木。产于热带地区,果味微甘。

(10)贪泉:泉水名。在广州石门。晋朝吴隐之赋贪泉:“古人言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11)黄茅瘴:《投荒记》载:“南方六七月黄茅枯时,瘴大发,土人呼爲黄茅瘴。”

唐桂芳(生卒年不详),一名仲,字仲实,号白云,又号峰,明代歙县(今安徽省歙县)人。少从洪焱祖学。弱冠,爲明道院司训。元末荐崇安县教谕、南雄路学正,皆不就。明太祖定徽州,召对称旨,命之官,以瞽废辞。寻摄紫阳书院山长,卒。学者称白云先生。有《武夷小稿》、《白云集略》。

朝代:明代

籍贯:安徽歙县

点击查看更多《新嫁娘词三首》全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aozhuguo.cn/articles/404.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