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送别》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5 11:51:54

王维《送别》赏析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觉。

拓展阅读

1、《终南业》原文及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墅,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美景时的乐趣。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 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的路通往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此句有两种意境第一种,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 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又是偶然。“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读者了解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2、昌龄的诗句 昌龄的诗

1、《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2、《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好听的微信名字

3、《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提高执行力

4、《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5、《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6、《李十五》

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7、《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8、《胡大》

荆门不堪,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在盛唐的诗人昌龄,其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本文试针对其诗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昌龄的审美情趣超然高绝,审美情趣是一个诗人在必须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等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决定和审美选取。它具化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常常表此刻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取上。昌龄的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3、《宋常侍》是什么朝代的诗歌?宋常侍及翻译

这是一次名不正言不顺的,主不主,客不客。离,不过是怀抱着各自的心事借酒浇愁的契机罢了。“多情自古伤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双鬓皤然,秋寒凝结,风严霜重,容颜日衰。红晕短暂,白发永存;居留短暂,漂泊*;相聚短暂,而*。离之思,如风中乌之夜啼,响亮却凄恻。

作者:尹式

游人杜陵北,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杜陵:长安东南的县城。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杜陵北指长安。汉中在汉水东北,故名汉川东。

宋常侍要到汉水以东的地方去,我在杜陵北为宋常侍行。他也是宦游之人,无论是行者还是行者,都是天涯漂泊,就像秋后随风飘荡的蓬草一样。彼此都是两鬓如秋霜的白发之人了,衰老的容颜依仗酒力才变红。今日离之情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相思之情。分以后,我将会因为思念好友而不得安眠,得以听到静夜里的乌啼声夹杂着如泣如诉的夜风声。

点评鉴

诗是诗人离开长安前往汉中时写给前来行的宋常侍的作品。

首二句总说行之事,提出“游人”与“客”双方以及“杜陵北”与“汉川东”两地。“游人”,诗中指宋常侍。“客”,诗人自谓。点明了离的地点。杜陵自繁华,汉水空悠悠,这两处地名在古诗里经常出现,其符号意义远超过了地理意义。宋常侍在长安为尹式饯行,离情绪即由此生出。

三四句转而抒情。“去”者,说自己;“住”者,指宋常侍。当此分手之际,不作丈夫的壮词,也不为儿女的呢语,而是着眼于彼此共同的流寓者的身分,以“飘蓬”作比。蓬草秋后枯萎,随风而走。诗人将自己与对方比成蓬草,见出对对方的理解,同病相怜之意与羁旅飘泊之情,已尽含在这浅近而又动人的比喻之中。

五六句着眼于年龄带来的变化。“秋鬓”,迟暮之年的白发。秋鬓本白,遇秋霜而愈白,“衰颜”,衰老的容颜。衰颜本不红,倚仗酒力而始显红润。这两句写衰老之态,抒迟暮之感,含蓄地表现了依依惜的情怀。

末两句写后相思之意。“有”即“另有”。此二字于言外见意,意谓今日此地之离情景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离情。诗人拟想,分手以后,自己将因念友而失眠,由失眠而得以听到静夜里的啼乌声、风声,而啼乌声、风声如泣如诉,又会加重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显得有韵致,情味绵长。

这是一首早期律诗。全篇都是律句和律联,但前两联之间并后两联之间都失粘;三四句处于颔联的位置上,本该用对仗,却只是两句一意的十字句而并不构成流水对。该粘而不粘,该用对仗而不用,这些都是律诗在演进过程中留下的一些重要的迹象。

作者简介:

尹式(?~604)隋代河间(今属河北)人。博学能诗,少有令问。仁寿中,任汉杨谅记室,甚重之。仁寿四年(604),文帝死,杨谅起兵反对杨广失败,尹式*。其族人正卿、彦卿俱有俊才,名显于世。尹式原有文集,已散佚,今存诗二首。

4、房太尉墓翻译 杜甫房太尉墓

【**--阅读答案】

“他乡复行役,驻马孤坟。”既在他乡复值行役之中,公事在身,行色匆匆。尽管如此,诗人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向亡友致哀。先前堂堂宰相之墓,如今已是茕茕“孤坟”,表现了房琯晚年的坎坷和身后的凄凉。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无干土”的缘由是“近泪”。诗人在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以至于身旁周围的土都湿润了。诗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天低云断,空气里都带着愁惨凝滞之感,使诗人倍觉寂寥哀伤。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诗人下句则用了另一典故。《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徐君已经去世,于是解剑挂在徐君坟的树上而去。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这又照应前两联,道出他为何痛悼的原因。诗篇布局严谨,前后关联十分紧密。

“唯见林花落,莺啼客闻。”“唯”字贯两句,意思是,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只听见莺啼客之声。这两句收尾,显得余韵悠扬不尽。诗人着意刻画出一个幽静肃穆之极的氛围: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啼莺客,也似哀乐阵阵。此时此地,诗人只看见这样的场景,只听见这样的声音,格外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孤零零的吊客的悲哀。

点击查看更多王维《送别》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26967.html

热门阅读

  1. 感人的生日祝福语大全
  2. 雨后周末祝福短信
  3. 韶山之旅日记
  4. 201年情人节简短祝福语
  5. 张飞穿针歇后语
  6. 《远离芝加哥的地方》初中读后感
  7. 欢乐过春节手抄报内容
  8. 散文随笔精选
  9. 当男人成功的时候不要忘记你背后的那个女人美文
  10. 有关武侯祠导游词范文
  11. 食品安全承诺书范例
  12. 大班语言计划范文
  13. 微笑着承受一切优秀教案设计
  14. 新年贺卡祝福语简短
  15. 开学第一课五年级观后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