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穿针歇后语
比喻粗人细心眼
现在比喻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瞪着
张飞要去征战,他的妻子让他穿针引线。在妻子的帮助下,张飞才成功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别人一种道理等,都不能直接告诉他(她)。
故事里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就是张飞的妻子提示张飞穿针。张飞的妻子没有把穿针的方法直接地告诉张飞,而是用一些军事用语提示张飞怎么穿针,这样既能让张飞学会穿针,又能让张飞学会打仗要粗中有细。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张飞拿耗子——大眼瞪小眼
张飞睡觉——不闭眼
张飞耍杠子——轻而易举
猛张飞舞刀——杀气腾腾
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
张飞讨债——声势凶
张飞捉蚂蚱——有劲使不上
张飞上阵——横冲直撞 曹
张飞戴口罩——显大眼
张飞战马超——不分胜负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张飞卖豆腐—————人强货不硬
由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关羽的形象都有具体的描述,唯独张飞的形象只字未提,因此这就给作者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有了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张飞是一个“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的人。因此戏剧舞台上的张飞,总是黑脸,胡子满面,一身黑衣服、黑头巾,连乘坐的战马也是乌黑乌黑的。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骄儿诗》中说:“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前一句指的就是张飞不但长得胡里胡气,而且性格也十分胡莽而粗率。
在《三国志平话》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说刘备得补县尉后,遭定州太守的有意刁难。张飞暴跳如雷,竟将太守与夫人、衙内兵卒全部杀个精光。待督邮赶到时,张飞不但给他当胸一百大棒,活活打死他,还将他分尸六段,将头挂在北门,手脚吊在四隅角上,尔后就与刘备、关羽一起领众到太行山落草去了……
《华阳国志》卷六对张飞的评论是“勇冠三军,俱称万人之敌”。还称张飞“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张飞的勇猛、粗鲁可想而知。
但是,嫉恶如仇、直率干脆、胸无宿物,这仅是张飞典型个性的一面;另一方面,根据史*载,他还是一个善用智谋、细致入微,富有文士**客的素养与气质的儒将。
张飞(?—221)字翼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他少时拜王养年为师,王文武双全,教张飞学文习武,对他一生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养年见张飞性格从小刚烈勇猛*莽不羁,就对他进行因人施教,天天要他拿着绣花针,把花线往针眼里穿。开始时,张飞拿着针,“大眼珠”对着针孔的“小眼”,不知如何着手,急得哇哇直叫。王养年就在旁谆谆对他说:“你有‘大眼’,针有‘小眼’,心里就是没有‘心眼’。作为武将,既要习武,也要学文;要勇冠三军,更要谋略过人,方能克敌制胜。”说后,他就手把手地教张飞,如何将线头捻细,如何屏住呼吸,如何“大眼”对着“小眼”,再加上一个“心眼”,“三眼相通”慢慢将花线穿过针眼。最后,王养年对他说:“心别急,今天穿不进,明天穿;明天穿不进,后天再穿。今后你无论办什么事,都要多长个心眼。”
从此以后,张飞就天天一人坐在房里苦练穿针本领,性格也逐渐潜移默化地变得安静起来了。使他一生养成了“小事粗鲁、粗中有细;大事有谋,谋略过人”的可贵品质。因此在他今后的军戎生涯中,不管是擒刘岱、释严颜,还是威震长坂桥、八蒙赚张郃等等战斗,屡建奇功,扬名三军,使常人刮目相看。因此,民间就有了“张飞穿针——粗中有细”的歇后语。
张飞粗中有细的特点,我们还从史册记载的许多事例中可见一斑。张飞在任古城阆中县令时,碰到有两个妇人为抢一个孩子来击鼓告状。张飞升堂后细察,一位妇人长得纤弱文静,泪流满面,从内心中表现出十分痛苦的样子;一位妇人彪悍骄横,面目凶狠。二人在堂上吵闹不休。张飞沉思良久后,佯作烦躁,对二妇人说:“本官作主,你二人就在堂上各执小孩一臂,谁能将小孩拉过去至对方,我就断谁为亲母。”二妇人见说,立即奋力争抢起来,一时间小孩痛得哇哇大哭。纤弱妇人见状,恐伤小孩筋骨,就边抢边放边让;悍妇则拼其全力,毫无怜悯之情。师爷见状,示意张飞快快叫停,认为此举不妥;忤作也急忙斥责悍妇放手。张飞见此,立即怒斥悍妇:“你不顾小孩死活,全无亲情,怎为人母?”然后,转身对弱妇道:“争抢小孩,亲情所系,母子关系真相大白,小孩断与亲娘。”师爷、忤作连连叹服:“奇招!奇招!”
公元215年,曹操命大将张郃领兵三万进攻西部的岩渠(今四川渠县),时任巴西太守的张飞率万人迎击。两军在岩渠相持了五十余天总不见胜负。张飞突生妙计,故意引敌进一条狭窄山道。然后,率精兵绕道到敌后方发起突袭,敌人“前后不得相救”,顿时*得昏头转向,张郃仅带十余残兵弃马而逃,十分狼狈。此仗张飞用智大获全胜。
就是当年长坂桥上的那声怒吼,只要我们细加分析,也可看出,其中无不渗透着张飞的足智多谋与沉着冷静的本性。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战败后,张飞身边仅有二十多名士卒,他通过长坂桥后,首先将桥板拆毁了,曹军即使赶到,也一时过不了河;然后他命20名骑士在桥后树林中来回奔跑,扬起滚滚尘埃,疑似有万马奔腾的样子。自己则怒目横戈,立马于河边大喝,威迫对方:“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百万曹军赶到河对岸时,苦于一时无桥板过河,又见桥后林中尘沙滚滚,怕中诸葛亮的计策,只好忍痛撤退了。
我们知道,如果单凭张飞的那声吼,哪怕是吼破了喉咙,也是不可能惊住正在乘胜追击中的曹军威势;曹操要是知道面前仅是粗莽张飞的一则蝇头小计,并非出自诸葛亮的老谋深算,他也一定会设法乘胜打过长坂桥,活捉张飞的。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他还是中了张飞的小计。至于张飞的吼,竟惊得大将夏侯杰肝胆碎裂,倒于马下,而且连“桥下河水也为之倒流”,这些纯是文艺作品与民间传说中的夸张言辞,我们大可不足为信。
张飞与刘备、关羽三位异姓兄弟,长年征战分离在外,平时只能以书信沟通关系。为了保证通信安全,张飞每次写完信,总要在常人不注意的字里行间用针打个小眼,然后滴上一小点墨水作暗号,这习惯只有他们三兄弟知道。一次,张飞致信关羽,约他攻打曹军一个据点,不料途中信使被曹军擒获,供出张飞滴墨作暗记的做法。曹操大喜,立即将信内容作了更改后,也滴了墨记派探子送给关羽。关羽接信后,只见墨滴不见针孔,知道这信是假信,立即杀了信使。事后关羽叹曰:“二弟人虽粗鲁,但精细过人,内中奥秘,惟我独知。”
关于张飞的长相,最近根据考古发掘,也有了新的定论。据《成都日报》报道,2004年中国文物部门在四川简阳张飞营的山上,发掘出一个石人头像,高约四米,宽三米多。据当地人说,这是唐代工匠为纪念张飞,在他当年驻军的“张飞营”山上雕刻的,石像还原了张飞原来的真面貌:慈眉善目,耳长唇厚,脸上没一根胡须,是一个面如美玉、神采飞扬的美男子。另据史学家考证,张飞膝下有两个女儿,先后都嫁给了后主刘禅为妻。根据遗传学的观点,女儿能当上皇后,父亲的相貌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张飞也许是一位英俊的父亲。如果张飞像《三国演义》描写的那一副样子,他的女儿还能成为皇后吗?
据《三国志集解》等史*载,张飞一生还能写得一手好诗,并精于绘画、书法。我国著名学者邓拓在他的《燕山夜话》一书中,有一篇《由张飞的书画说起》的文章,其中说到北京出版社在印刷发行《标准习字帖》的《编后》中说:“张飞被列为了武将中的一位书法家。”南北朝时代梁陶弘景的《刀剑录》中也说,张飞初拜新亭侯时,曾命匠人炼赤朱山的铁铸成一刀,刀上铭刻“新亭侯蜀大将也”,这几个字,就是张飞亲书的。当年,张飞在八蒙山大败张郃以后,很兴奋,当场曾以石代纸,书写了《八蒙摩崖》(又名《张飞立马铭》):“汉将张飞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立石。”《三国志集注》一书认为,这句话是张飞当场提笔书写的。今陕西歧山县博物馆收藏着张飞这幅手书碑的原拓本,字体、大小都与史载吻合。碑刻共22个字,用笔丰满遒劲,气势刚健凝重,充分显示了张飞的个性与风格,不失为一幅难得的张飞书法佳作。明代卓尔昌编写的《画髓之铨》中也记载:“张飞……喜雷美人,善草书。”
从以上历史资料,我们足可看出,历史上的真实张飞,虽然骁勇威猛,但不一定粗率横莽,他能武能文,具有文士的素养与气质,实为一代可爱的儒将!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张飞有个客观而中肯的评论,说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爱敬君子”,说明他性格中有文雅、细腻、具有文士素质的一面;“不恤小人”,则表现了他秉性粗莽、急躁的另一面。也正因他“不恤小人”,对下属横蛮,最后招来了杀身之祸:
公元221年,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发兵远征东吴。张飞在阆中准备出兵与刘备会师于江州。但就在临出发的前夜,张飞在醉卧中被部将张达、范强乘机杀害。他们割下张飞的*,准备投降东吴,向孙权邀功请赏。但刚走到云阳,忽听东吴与蜀已议和,慌乱中就将张飞的*弃于长江中,各自分头逃命去了。究其原因,张飞的部将之所以会在大战前夕叛逆,就是因为张飞平时对部下多打骂,“不恤小人”,引起他们的极度不满,最终造成悲剧的发生。
后来,张飞的*被云阳的渔翁捞起,葬云阳,建张飞庙供百姓祭奠;因张飞是死于阆中的,阆中群众仰慕张飞的忠勇,葬张飞的身躯于阆中,也建张飞祠以示纪念。因此,历史上就有“张飞身葬阆中,头葬云阳”的说法。
拓展阅读
1、城墙上的守卫歇后语的答案
曹操战宛城 ———— 大败而逃
拆城隍庙竖土地庙 ———— 因小失大
长城上的砖 ———— 未知经过多少风雨
长城上跑步 ———— 大有奔头
长竹竿进城 ———— 拐不过弯儿(比喻心里不痛快,想不开。)
城隍出主意 ———— 诡(鬼)计多端
城隍老爷发神经 ———— 魂迷心窍
城隍老爷拉胡琴 ———— 鬼扯
城隍老爷卖胡豆(蚕豆) ———— 鬼吵(炒)
城隍老爷剃脑壳 ———— 鬼头鬼脑
城隍庙里摆菩萨 ———— 站就站一生,坐也坐
城隍庙里朝观音 ———— 走错了门
城隍庙里扯牌九 ———— 鬼场合
城隍庙里穿裤 ———— 羞死鬼
城隍庙里的判官 ———— 毗牙咧嘴
城隍庙里的小鬼 ———— 老瞪眼睛不开腔
城隍庙里的猪头 ———— 有主的
城隍庙里卖假药 ———— 哄鬼
城隍庙里内讧 ———— 鬼打鬼
城隍庙里闹内讧 ———— 鬼打鬼
城隍庙里小鬼 ———— 老瞪眼睛不开腔
城隍庙里着了火 ———— 小鬼的嘴里都冒烟
城隍奶奶怀孕 ———— 出了鬼胎
城隍奶奶烧柴灶 ———— 鬼火直冒
城隍娘娘怀孩子 ———— 怀鬼胎
城隍娘娘有喜 ———— 怀的鬼胎
城隍娘娘坐月子 ———— 养神
城隍菩萨拉二胡 ———— 鬼扯
2、流浪汉坐远洋轮歇后语的答案
等天上掉馅饼 ———— 坐享其成
凳子上抹狗屎 ———— 坐不得
豆腐坐班房 ———— 平白无故
端公打坐 ———— 装神弄鬼
法官坐班房 ———— 知法犯法;明知故犯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 坐享其成
黄毛娃娃坐上席 ———— 人小辈大
狗叼来的肉猫吃了 ———— 坐享其成
股底下坐火箭 ———— 蹿儿啦
光**坐板凳 ———— 有板有眼
哈巴狗坐轿 ———— 抬举畜牲;不识抬举
好人坐班房 ———— 不白之冤
和尚坐岩洞 ———— 没事(寺)
黑瞎子坐花轿 ———— 冒充新娘子
黑瞎子坐月子 ———— 吓(下)熊了
经典歇后语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经典的;最能表现歇后语美丽的精髓,以下是第一原上草网(LLYSC.CN)为你整理的比较经典的歇后语,欢迎大家阅读。比较经典的歇后语一高粱秆当柱子撑(称)不起高价买来低价卖尽做赂本事(比喻总有亏损。
元宝,状似中国鞋子的金锭或银锭,以下是第一原上草网(LLYSC.CN)为你整理的抱着元宝跳井的歇后语的答案,欢迎大家阅读。抱着元宝跳井的歇后语的答案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抱着元宝跳井的歇后语的答案拓展【经典篇】老鼠钻风箱 - 两头受气(比喻受...
不倒翁是一种古老的中国儿童玩具,形状像人而在造形和重量上制成一经触动就摇摆然后恢复直立状态。那么有关不倒翁的歇后语你知道吗?以下是第一原上草网(LLYSC.CN)为你整理的有关不倒翁的歇后语,欢迎大家阅读。
笋或竹笋,是指幼竹茎秆的幼嫩生长部分。以下是第一原上草网(LLYSC.CN)为你整理的关于拔节的竹笋的歇后语的答案,欢迎大家阅读。拔节的竹笋的歇后语的答案拔节的竹笋天天向上拔节的竹笋的歇后语的答案拓展一春天的竹笋节节向上;无依毛笋脱壳节节高...
3、流浪汉坐远洋轮歇后语的答案
猴子**股 ———— 自来红;坐不住
猴子坐板凳 ———— 有板有眼;有板眼
猴子坐到旗杆上 ———— 惟我独尊
猴子坐金殿 ———— 一个惹祸大王
虎坐莲台 ———— 冒充善人
姜太公坐**台 ———— 资格老
姜子牙的坐骑 ———— 四不像
脚长鸡眼**生疮 ———— 坐立不安
叫花子坐金銮殿 ———— 一步登天
叫牛坐板凳 ———— 办不到;没法办,
君子不犯法坐班房 ———— 白挨
癞大哥坐秤盘 ———— 自称自大
癞蛤蟆坐金銮殿 ———— 痴心妄想
裤子里进蚂蚁 ———— 坐立不安
癞蛤蟆坐飞机 ———— 一步登天
懒婆娘坐轿 ———— 愿上不愿下
烂菩萨坐深山 ———— 没人理;没见过大香火
老太婆坐牛车 ———— 稳稳当当
老头子坐摇篮 ———— 装孙子
老子坐班房,儿子挨夹杠 ———— 受人牵连
老大坐车,老二骑马 ———— 各走各的路
老虎坐庙堂 ———— 想充*
4、城墙上的守卫歇后语的答案
搭人梯过城墙 ———— 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
东岳庙走到城隍庙 ———— 处处有鬼
躲鬼进了城隍庙 ———— 出生入死
躲雨躲到城隍庙 ———— 尽见鬼
丰都城(迷信传说指阴间)里唱大戏 ———— 鬼听
丰都城里说大书 ———— 鬼话连篇
孔明大摆空城计 ———— 化险为夷
空城计退敌 ———— 反败为胜
雷公劈城隍 ———— 以上压下
秦始皇修长城 ———— 千古奇迹;功过后人评
十天跑完万里长城 ———— 一日千里
水鬼找城隍 ———— 恶人先告状
头戴背篓进城隍庙 ———— 想充大头鬼
土地喊城隍 ———— 神乎(呼)其神
土地爷打城隍 ———— 管得宽
土地爷跟城隍打架 ———— 神鬼不安
瞎子摸城墙 ———— 没头没尾;没尽头
瞎子敲城墙 ———— 找门路
乡下姑娘城里人打扮 ———— 半土半洋;不土不洋
小鬼打城隍 ———— 死都不怕
小鬼升城隍 ———— 小人得志
宅院修在城墙上 ———— 闹中取静
诸葛亮唱空城计 ———— 急办法
诸葛亮用空城计 ———— 不得己
关云长走麦城 ———— 大难临头
5、城墙上的守卫歇后语的答案
城隍爷不穿裤 ———— 羞死鬼
城隍爷的马 ———— 样子货
城隍爷躲债 ———— 穷鬼
城隍爷拉胡琴 ———— 鬼扯
城隍爷扑蝴蝶 ———— 慌了神
城隍找土地爷拉呱儿(闲谈) ———— 神聊
城隍皱眉头 ———— 鬼点子多;尽出鬼点子
城楼上看马打架 ———— 与我无关;与己无关
城楼上看人 ———— 眼光大高
城楼上亮相 ———— 高姿态
城门洞里打竹竿 ———— 直来直去;直进直出
城门洞里的砖头 ———— 蹋进蹋出
城门楼*大钟 ———— 群众观点
城墙上出丧 ———— 死出风头
城墙上的草 ———— 风吹两边倒
城墙上挂钥匙 ———— 开诚(城)相见
城墙上拉屎 ———— 出臭风头
城头上出殡 ———— 绕一个大弯儿(比喻有事不直说,而是拐弯抹角地去说。)
城头上盖城楼 ———— 底子空
城头上跑马 ———— 兜圈子
城外摆摊 ———— 外行
城外头开钱庄 ———— 外行
穿新衣逛新城 ———— 样样新鲜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aozhuguo.cn/articles/5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