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铸就辉煌生活随笔

发布时间: 2025-07-15 11:35:19

苦难铸就辉煌生活随笔

“咚咚……咚咚……”这是扣击命运之门的声音,来自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读罗曼·罗兰《名人传》的过程中,这声音始终萦绕在我的耳畔。书中写道的其中两位传主——贝多芬和米开朗基罗,似乎有着相似的命运,他们无一不是饱经沧桑,罹患苦难,然而他们都能与命运抗争,在抗争中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对一个人来说,听力衰退无疑是一种不幸;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则更是“毁灭性”的大不幸。而这种大不幸,偏偏降临在了天才音乐家贝多芬身上。

他的创作渐入佳境,甚至可以说达到了“井喷”状态,然而,他的重听症开始严重起来,耳朵昼夜不停地嗡嗡作响,直至全聋。他生怕自己的残疾被人发现,渐渐疏离朋友,最后甚至“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听力的衰退,让他深受其苦。“在剧院里,我得坐得特别靠近乐队才行,否则听不见演员说什么……当别人轻声说话时,我几乎听不见,但要是别人大声喊叫时,我又难以忍受……我常常诅咒自己的一生……”试问,这种人生之劫和锥心之痛,一个正常人又怎能体会其中一二呢?

作者告诉我们:“心灵极其需要欢乐,当它没有欢乐时,就得自己制造欢乐。”从忧伤的深渊深处,贝多芬着手歌颂欢乐了。于是,他“一辈子都在想歌颂欢乐”的愿望化作了人类的绝唱——《欢乐颂》。“用自己的苦难铸就欢乐。”贝多芬的这一豪言壮语,也正是对《欢乐颂》的最好诠释吧!

同样,米开朗基罗也绝非是命运的宠儿。他的一生,总是与对创作的冲动和艺术的痴迷结缘,然而“九十年间,他强迫自己去做那巨大的工作,没有得到一天的歇息,没有享受一天真正的生活”。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我几乎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我生活在极端恶劣、极其劳累的状况下。我什么都不想,只知道夜以继日地干活儿。”他的一生,也似乎总是处于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之中。

他在创作西斯廷教堂的拱顶时,更是将自己弄成了“残疾”。他的工作量可谓不堪其重,连续好几个月,仰着头画教堂的拱顶。繁重的工作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眼睛弄坏了,以致好长一阵儿看一封信或一件东西时,必须把它们举到头顶上方才能看得清楚一点儿……他曾如此自我解嘲道:“艰难困苦使我得了甲状腺肿,像是水把伦巴第的猫灌了个够儿。”

是的,历尽苦难,却无怨无悔;人生有志,永不言愁。他对自己的工作态度是:“如果我此刻放手不干了,那此作将功亏一篑,于我则是莫大的耻辱,于我的灵魂,也将是很大的罪孽。”就是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使他力尽劫难,却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人,不是让艰难困苦压垮自己,而是通过艰难困苦的磨砺捶打,走向坚强和成熟。

是的,我们这位可敬的传主,从不向困难低过头。苦难可以分泌灵感和诗歌,他一生一直在做诗。做诗是他迫切的需要,以至于他的素描、信件、散页都写满了反映他思想的诗句。写诗是他心灵的密钥,是他燃烧的激情和灵魂的高蹈,也是他人生信仰之所在。

在与苦难命运的博弈中,贝多芬与米开朗基罗战胜了自我,正如作者所言:“伟大的心灵俨如高高的山峰……当云开雾散时,你俯临着人类!”

是的,他们用苦难铸就了事业的辉煌,他们“巍峨的身影”将永远定格在人类艺术的浩瀚星空,让我们永世崇敬、仰望!

拓展阅读

1、假如欺骗了的散文

假如欺骗了你,你会怎么做,假如朋友欺骗了你,你会怎么做,其实很多人都会因为心里的气氛而谋算,但这一切也只是淡浮而已,何必去与心里做*呢!慢慢的你会微笑而过,因为这一切没有谁是可以依靠或是可以相信的,但对于很多朋友来说都是钱来搅乱这一切的规律。

阳光明媚下也只有雾霾陪伴而行,孤独了也只有自己微笑而过,对于这一切也只是一种平淡的看法,却无能为力的为自己或是为别人做些什么,固然是这一切欺骗了你,对于自己的好心也只是别人的一个笑话,曾在我身边发可笑的事情是对别人好心却被别人当做欺骗,然而还有什么会让自己的好心继续下去呢!

有时候和朋友像一杯清澈的水,如果在水里添加色剂那么会变的五彩缤纷,但时间长了会变的浑浊,变成污垢,若不添加色剂那么如何隐藏心中的那份谋算呢!人固然是这样而的,不管你身边的朋友再怎么对你好,或是你再怎么对别人好,却也只是一份笑话而已,虽然好心人不图什么回报,但也是被这一切而改变心里的那份纯真与善良。

当今的社会也只是虚幻的迷彩,对于这一切的人都被金钱所扼杀了心里的那份善待,固然是这一切而变的那么陌,却感到无助的是自己,然而却无知的认为自己的.好心却是份精致的礼物,所导致口中发出呵呵这一话语,然而是无语,但也是表明出对无事而已,淡看这一切的社会与人罢了。

有时候人却像一只蛐蛐一样的固执,犹如比赛一般的拼搏,然而促使这一切的人却是主谋,为何此说,因为人固然有一种明争暗斗的心里,但也有一种让狗咬狗一嘴毛一样的*,然而像人去一样,斗鸡,斗牛,斗蛐蛐,因为心里只想要那份开心的欲望,但却忘了动物却是无知的,然而却是受害者,但蛐蛐们不同的是,也喜欢*,所导致这一切也只是在战场中而存的罢了,却没有什么能消除这一切的心里,上面的举例像人在中一样,为了自己的存而不顾这一切的改变,甚至像狼狈般的表情所期待别人嘴里的残食一般,用棘手的手段而争斗而来,那么这一切的改变也只能用动物来作为比喻,然而也没有什么比喻比动物更为恰当罢了。

固然是心里所导致这一切的变化而延续,却发现人有时候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一般,甚至被世人所调戏一般,然而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笑话,慢慢的对自己也伪装了起来,像可爱的大熊猫也不是如此,像林中的鸟儿如此温顺也不是如此,然而却像狐狸般的心理,然而却像狮子般的凶残,然而却像狼一般的扼杀,但固然只是作为比喻,却不知这人的心里却是什么样的表现,固然也是一个谜罢了。

残光若烛是磨灭的,然而却发现自己的岁月也是如此,却没有多少留给曾经的时光与回忆,似乎曾经的心都是纯洁而善美的,固然如今都如狼虎一般,也是如此,因为时光会让这一切而变的如此,其实说太多也只是作为一份伤残而已,对于心胸宽广的也只是微笑而过,对于心胸狭窄的也只是郁闷而过,又能怎样呢!淡看浮云也只是对这一切所表示呵呵罢了。

对于表明这一切的变化也只是人心里的污垢,却无法洗清这一切的罪孽,若佛能够宽恕那么这一切都如风一般的流逝,对于我的静养也只是浮云罢了。倚楼听风雨,冷眼看世人。

2、家乡的父老乡亲

人到中年,岁月洗尽铅华,年轮磨平棱角,很多经事已渐渐远去,留在记忆深处的多是家乡的点点滴滴。家乡的天、家乡的地、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总让我思念……特别是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家乡的父老乡亲更让我魂牵梦萦。他们的乡音、他们的憨笑、他们的善良、他们的朴实、他们的勤劳始终在我脑海中浮现,仿佛在昨天。如陈年老酒越来越香醇,成为我终不能忘却的记忆。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出在龙川河畔的一个村庄,尽管自然条件十分的优越,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家家户户的日子并不是多么的好过,说明白了大家都是靠工分过日子。自我记事起,父母为了多挣工分,多分粮食,在他们出工的时候,往往将我丢给村中的老人照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像我这种年纪的人,很多都是在家乡的老人领养下长大的,得到过他们的厚爱。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爷爷、奶奶待我们亲如骨肉,给我们幼稚的心灵衍故事,萌思绪,感慨情怀。

我们蹒跚学步的时候,他们怕我们摔痛手、跌破脚,往往在我们玩耍的时候弓着腰、迈着碎步跟在我们后面,眼睛紧紧盯着我们。看到我们跑到河边,把我们叫回;看到我们要爬树,将我们制止住;看到我们相互打架,将我们拉开。还反复告诫我们这样能做,那样不能做;这里可去,那里不可去。他们絮絮叨叨的话语中处处是关爱,处处是深厚的乡情、亲情。

在我人成长过程中,有两个人对我十分的关心,也最能代表家乡父老乡亲的高尚情怀。

一个是我的曾祖父吴兆祥。曾祖父很有文化,在旧社会当过保长,听父亲讲,我的名字是曾祖父给取的。当后来我在《新华字典》中查到“鸿”是江边鸟,敢于搏击;“猷”是计谋、打算的字意后,我非常敬佩我的曾祖父为我取了个象征着勇敢而智慧的名字。并为吴氏家族中有曾祖父而骄傲,为曾祖父的学问而自豪,更对他寄予我的希望而敬重。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的的确确地说,曾祖父真是我的启蒙老师。他除了每天给我讲“九围大树”、“吾必奎”、“佛老母”等故事外,还时常将我抱在怀里,一边用木棍在地上写字,一边反复教我读音,给我讲解字的意思。这样的日子从三岁起一直到入学。由于过早得益于曾祖父的启蒙,以至我上学后非常喜爱读书,特别是喜欢上语文课,所写的作文,常常被老师作为范文拿到班上点评。现在想来,我喜欢文学,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我的曾祖父吴兆祥有很大的关系。

另一个是我的堂叔翁国昌。堂叔翁国昌是一个瞎子,他当时有30多岁。因为双眼失明,不能下田劳动,产队将他安排在队里跟着保管员做一些手上计。他的计很多很杂,不是编竹箩、晒稻种,是磨饲料、喂牲口,一天到晚都有事做、有事忙,很少见到他闲着的时候。在我的印象中,堂叔翁国昌尽管很辛,但脸上永远挂着笑靥,无论大人小孩叫他瞎子,他都不会气,像是与俱来是为人们带来快乐似的。

有趣的一件事是,公社电影放映队到村里放了电影《英雄虎胆》后,大人们拿他寻开心,在他面前说他的哑巴老婆很美、很漂亮,像电影中的阿兰小姐,他听后不但不怒,反倒呵呵憨笑,像是很愿意接受,很是满足。看着他陶醉的样子,我们也会故意装着不懂的样子逗他,“阿兰小姐是哪个?”他会大声笑着回答我们,“是我婆娘。”

那时,我和几个小伙伴常去他喂牲口的地方玩。虽然他看不到我们,但他耳朵非常的灵敏。我注意到,在我们玩耍的过程中,他总是笑眯眯地一边做着手上的计,一边仔细听着周围的动静,一旦他认为我们离牲畜很近时,他会及时将我们叫住,怕我们被牲畜伤害。有时,吃饭的时间过了,还不见父母来叫我们,他会拿几粒蚕豆给我们吃,时不时还会得到一小块红糖。那时候,农村不像现在有农业机械,产队都要喂养一些牛、马、骡子等牲畜来犁田、耙地、拉车。在一定意义上说,牲畜是当时的重要劳动资料,是人们中不可缺少的主劳力。正是这样,人们怕它们掉膘,在它们吃的草料中掺些精饲料,其中有磨碎后用水泡软了的蚕豆、玉米之类。在农忙季节,为了给牲畜增强体力,偶尔还会给它们加喂少许红糖。

我敢肯定说,瞎子堂叔是一个非常勤劳、善良、乐观、自信的人。在与命运抗争,在不屈地存着,顽强地存着的过程中,用忍辱负重把沉甸甸的人扛起,用海纳百川*襟迎接多舛人,用淳朴自然的人性奏鸣苍劲有力的大爱之歌。 这,不正是我们现在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吗?

我是农民的儿子,爱我家乡,爱我农民,爱我父老乡亲,这一切早已深入到我的骨子里,深入到我的心脉中,深入到无人能将我的乡土气息剥离。步入中年,我深深体会到:家乡才是我永远的牵挂,父老乡亲才是我永远的感情寄托。因为,在我的血液里,流淌着他们的名字;在我的记忆中,跳跃着他们的面孔;在我的耳边,荡漾着他们的乡音;在我的灵魂深处,有他们撒下的不竭的动力源泉……

按理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这么多年一直病恹恹地窝缩在小城中,对家乡、对家乡父老乡亲不敢奢谈什么涌泉相报,到觉得自己空有其表,无作无为,甚至是一副行尸走肉。想想,内心很是惨痛。

好在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明白“身在何处,情归一处” 的古训。在心里感到惭愧之时,还会常常想起家乡,想起同饮一口井水,同耕一块土地,同呼一种乡音的父老乡亲。唱起一首老歌——《父老乡亲》。

“我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一声声喊我乳名,多少亲昵,多少疼爱,多少开心!我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我的父老乡亲,粗粮米饭把我养大,山间溪水把我滋养!风雨中教我做人,远行时送我出门,多少叮咛,几多期待,几多情深……”

3、过年与过关

“年关”这词,很多上世纪70年代以后出的人,或许感受不深。我自己有这意识,大抵是从书本中来的。旧时商业往来,年底必须结清欠账,欠债的人过年,犹如过关。以前匮乏的岁月,加上年底天冷,饥寒交迫,这种煎熬感更强。稍稍同情心强点的,想到课本上的杨白劳、孔乙己,更觉得身心寒冷。

到了我懂事的年纪,由于母亲的辛勤劳动,家里很少欠债,更多是亲戚朋友欠我们家钱,没有利息,本金往往都要不回,或者不好意思去要,拖个三年五载是常事,更多的时候是不了了之。家里的温饱可以无虞,至于大米和猪肉还是奢侈品,到了过年也能吃上,加上过年的时候,盖房子与结婚的人家多,跟着大人走亲戚,吃肉饭。早上起来有汤圆,拼命地蘸白糖,晚上喝肉汤,小小的肠胃马上承受不了,消化不良,要不严重腹泻,要不打嗝有馊味,那种滋味好酸爽。

平时野菜如秧草、杂粮如番薯吃得很多,说到番薯,那可是救命的东西。用汪曾祺先的话说,是平民的恩物。母亲怀我的时候,跟我外公去地里扒番薯,陆续弄了很多回来。我出后,经常一个小碗里装着一个番薯,还有几粒米饭烫成的稀饭,这算一餐。我一顿可以吃四五个番薯,还是意犹未尽,毕竟没有油水。

老家是水乡,鱼虾蟹鳖很多,不需要养殖,只需要简单捕捞,别人家里照例是不缺的,但我们基本没吃到,因为家里没人下水。几十年后听渔民家庭的朋友说,饥馑年辰,鱼不值钱,远不如猪肉能充饥与提供能量。而我的记忆力不错,家里人调侃说,这是番薯吃多了的好处。如今我在广州深圳看到路边烤番薯的卖相很好,年轻人吃着很享受,我却全无胃口,可能是小时候吃完了一辈子的番薯。

那时候虽然不富裕,但我对过年有很多期待,总是跟着大人到镇上去买布,让村里手巧的女人做几件新衣服,再买一些土特产,比如阜宁大糕,还有各种糖果点心。母亲很节省,但过年的东西还是要备足的。那时春节,村里的文娱动也是有的,比如唱戏、露天电影。

离开家乡这么多年,我回去不多,有时候和家里人在广州过年。三年多前,母亲去世,我非常思念故乡,尽管以前过年思乡的感觉并不像别人那样浓烈,母亲也没表示出许多对家乡的感情。

这几年回去,我深切地感受到,乡村振兴落到了实处,尤其是共同体的建设。我听说别的村都有群,我建议村里的同学建群,他们说太了,凝聚不起来。我说我不信。经过努力,村里的微信群达到二百多人,几乎全村的中青年都在里面了。他们很高兴邻居重逢,动不动说几十年没见了。

有了群,平时沟通很方便,空间邻近的人也容易聚,常来常往。经过几十年的人跌宕,大家对友情十分看重。有了乡村振兴的背景,老家一片繁荣的景象,又有了各种社交媒体,虽然不一定有过年的“符号”,也没有血缘的支撑,但大家在一起的氛围,无疑是过去无法想象的。

过去在我的老家兴化,请人吃饭是个大事,有些人一辈子没请人吃过饭,有些人约了别人吃饭几十年没见下文。这样的环境,村里自然不会有饭店,好不容易有人来参观,村里却因为没有接待能力而留不住客人。前年,老家将“阳光宴会厅”列入*重点工作内容,既强调公益性,又实现了食品安全的可控性。到了去年底,兴化二十多个镇,建成近六十家“阳光宴会厅”,在泰州排第一位。我读初中的胡官村也有一家,这样回老家又多了一个好去处。

对此我在朋友圈感叹道:怀念老家的阳光,阳光下的韭菜大蒜和咸肉河蚌闪闪发光,路边砖墙下的男女老少互相依偎,而我只能风一样飘过,直奔各路豪杰的餐厅。结果评论区一片热闹,因为画面感强烈,唤醒了许多人的共同记忆。

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环境始终在变化,早年间是经济起伏,现在是疫情反复,以后不知道会是什么因素,但只要大家热爱,珍惜亲情与友情,什么关都会过去的。

4、送茶

大年初一早上,我一定要早起的,因为要去给家族里的长辈送茶,这是老家流传下来的一种敬老爱老的仪式。

长辈们都和我住一个村子,所以送起来也很方便。之前,是我哥送,他长大了些后,送早茶的任务,便转交到我手中,小孩子送,才显得可爱纯真。大了,别别扭扭,对很多事不太有兴趣,会影响仪式的郑重性。

母亲比我起得更早,她已将早茶准备好了,放在一个塑料托盘里:三个卤制的带壳鸡蛋,放在一个红碗里,显得喜庆,再有是刚沏好的大半杯茶(太满,怕洒了)。茶挺好,是父亲从外面买回来的,他自己舍不得喝,只买了一点,专门用于送茶。茶,被滚烫的热水冲泡后,显得碧绿、崭新,轻盈的“身姿”特别好看。

那时,乡下人大都是很穷的,拿不出什么好的,但心意一定要到。

按照辈分大小,我先去四奶奶家送茶。四奶奶命,丈夫早逝,是她一手将五个孩子抚养成人。的不易,让她变得很严肃,对人很少有笑脸。但对我还好,因为我那时读书成绩好,经常拿奖状回来,她夸我,称呼我为“小先”;还有是她眼睛不好,穿针引线总要找我去帮忙。

我端着热气腾腾的鸡蛋和茶水,小心翼翼地走到四奶奶家门前,然后恭敬地说道:“四奶奶,新年好,我来给您送茶了!”

四奶奶知道我会来,所以早在家里等了,她笑眯眯地拿走鸡蛋,喝了一口茶,说:“谢谢小先了!”之后从围兜里摸出两包用红纸包起来的酥糖,放入盘中,作为“回礼”,不让我空手而归。

那酥糖,是我最喜欢吃的,平时买不到,只有在过年时,才能从四奶奶手中获得两包。我有多高兴呢?您可以想象。

去完了四奶奶家,我还要去大伯家,给大伯和大妈送早茶。同样,他们也准备好了“回礼”的物品,瓜子、花或芝麻糖——也是我爱吃的。

送完茶后,便可以回家吃早饭了。不久,我的几个表哥,便会带着烟酒来我家,一来是拜年,二来是请父亲和大伯去他们家吃饭。娘亲舅大,在我们这里,初一早上外甥是一定得来舅舅家拜年的;农历新年的第一顿午饭,也一定得请舅舅们去吃。

我也会跟过去,带着礼物,给姑姑拜年。姑姑站在门口,见我们远远走过来,会高兴地点上一挂鞭炮,迎接娘家人的到来。

然后,后辈们忙着做饭,长辈们则打打牌,聊聊天。然后是吃饭,敬酒。一年中得能如此放松,长幼团聚,家族和满。

如今,我已人到中年,四奶奶、大伯都早已去世,因为工作上的原因,我也无法年年都回去过年,也过了给长辈送茶的年纪。正月初一,给长辈送早茶,请长辈去家中吃饭的习俗,也慢慢被一些同乡人淡忘,尤其是年轻一代。

有段时间,我也觉得忘了忘了吧,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表现方式,那只是个仪式,可能是流于形式,没什么太大的现实意义,是否尊重长辈、敬老爱老,也不在乎那一天。但后来,我发现,它是有意义的,是在特殊的日子里,通过一种少见的郑重仪式,提醒我们要尊敬长辈,感恩长辈,不忘家族情义,常念血脉相传。

5、故乡的路

我来到人世间的那天,父亲和母亲悄悄地说,天快亮了,咱娃叫亮明吧。

新中国成立那年,我4岁。我的家乡在晋西北大山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冬天,白雪皑皑,寒风刺骨;夏季,桃红柳绿,燕飞蛙鸣;春天,山上山下满眼都是红、蓝、黄、白、紫的野花;秋季,摘蘑菇、刨药材……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从村庄静静流过。

那时村民的在温饱线上,取暖做饭全靠烧柴火,炊烟袅袅中有几多艰辛。

自我记事起,70多岁的爷爷每日头鸡一叫,天不亮沿着坑坑洼洼的小路上山砍柴去了。待我起床对着母亲喊“扪饥了”(我饿了)的时候,爷爷背着一捆100多斤只能卖3毛钱的柴火,喘着粗气回来了。爷爷过世后,父亲沿着爷爷走过的羊肠小道继续上山砍柴,下地种田……那一捆捆柴火,一篓篓土豆,一袋袋莜面,都是沿着崎岖的山路流着汗水得来的,靠它们一年年把我养大。

不谙世事的我跟在长辈身后,在砍柴的小路上、在蹦蹦跳跳玩耍中学会了存技能。父亲病倒了,10多岁的我接过砍柴刀,继续为存奔波,满手血泡裂口,满身汗水湿衣。

那时村与村之间都是高低不平的小路,能走驴、马拉粮食的路,算很不错了。我们几乎与世隔绝。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离开故乡应征入伍,让我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是乘*回故乡。家乡的比之前好多了。虽是石子土路,可路宽了,但车一过,浮土荡起老高,坐在车上颠得很厉害。*只在公社有站,下了车还有十几里的路,只能步行回村里。

离开故乡几十年后,我思乡心切。2008年至今,放暑假时,我带着老婆、儿女、孙辈开着两辆车多次踏上故乡的路。我们在高速路上行驶,一路畅通无阻,路过“火焰山”,“凤凰岭”,然后沿着潺潺流淌的清水河开进早几年已铺成平坦柏油路的村庄,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

现在的故乡,群山环抱,绿树簇拥着小山村,过去的荒山都种上了松柏、洋槐,漫山遍野花朵盛开,有见识的村民开始盖房子开起了“农家乐”,偏僻的小山村变成了“沸腾的村庄”——那些来自城市的驴友、自驾游客、写的画家,把小山村带火了;一辆辆小轿车停满了村庄空闲处,忙坏了这几年兴起的农家乐……我的村庄处处机盎然。

我的童年,我的小路,我的砍了一辈子柴火的爷爷和父亲啊,我只能在梦中告诉你们——现在的家乡,是你们想不到的天堂。

点击查看更多苦难铸就辉煌生活随笔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26463.html

热门阅读

  1. 支行副行长竞职演讲稿范文
  2. 轻工与食品工程专业的自我鉴定
  3. 楚人有二妻哲理故事
  4. 我的祖国多辽阔小学品德教案
  5. 简单的教师节的祝福语短信
  6. 成语故事《势如破竹》
  7. 关于师德学习心得体会
  8. 想象说话写话教案
  9. 霸气正能量语录
  10. 感人的生日祝福语大全
  11. 韶山之旅日记
  12. 201年情人节简短祝福语
  13. 张飞穿针歇后语
  14. 《远离芝加哥的地方》初中读后感
  15. 欢乐过春节手抄报内容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