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女词下床着新衣古诗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7-14 18:47:02

幼女词下床着新衣古诗鉴赏

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

注释

①小姑:这里是新娘的意思。

②结:扎缚、抚弄的意思。

在中国古典歌史上,专门吟咏幼女(含少女)的作数量不多,但这类诗作大都写得富有诗趣,颇具特色。西晋著名诗人左思的 《娇女诗》可谓中国古代最早写少女情态的妙诗。此诗极尽铺陈之能事,着力描绘诗人的两个女儿——小女“纨素” 与大女“蕙芳” 逗人喜爱。正如明代谭元春所评:“字字是女,字字是娇女,尽理、尽情、尽态。”明代诗人毛铉的《幼女词》,尽管仅有20字,但状写幼女情态逼真传神,“如 在目前”,较之左思280字的《娇女诗》毫不逊色。

毛铉的《幼女词》仅寥寥数语,便使一个纯真可爱 的幼女形象跃然纸上。诗的前两句,写幼女下床穿新衣,初次学着“小姑”(此处指新娘)成婚时拜堂。这里,由幼女“下床着新衣”的动作引出其“初学小姑拜” 的另一动作,并在“学小姑拜”之前着一“初”字,便突出了其情窦初开。诗人写幼女“学小姑拜”,旨在描绘其心态,故诗中并未具体描绘她学拜的情景,这一点 与施肩吾《幼 女词》别无二致。三、四两句笔锋一转,以幼女的动作摹写其含羞之心态。“羞见人”,这是直接点明幼女害羞,怕别人取笑她“学小姑拜”。“双手结裙带”,这 是写幼女以双手扎缚、抚弄裙带来掩饰其含羞之情。而她要“结裙带”,就得“低头”,其不自然的心理也就被上述自然的动作所掩饰。此诗描绘幼女情态,语言质 朴自然,看似信手拈来,实却颇见功力。读之,给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有两句诗“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所 闻》),写一个给豪门侍宴的“娇女”(侍女),在豪门酒宴上以“佯看罗袜”这一动作掩饰其“啼痕”,以及她失去亲人(亲人被战火夺去生命)后的悲情。鲁迅 先生的这两句诗是现实的写照,或许他在写作时也受到毛铉《幼女词》的启发。

施肩吾的《幼女词》与毛铉的《幼女词》都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个性鲜明的幼女的形象,也都以稚态见童心,富有诗意、诗趣。但其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 的。这不仅在于幼女的年龄略有差异,交代其年龄的方法不同,还在于幼女的稚态与表现手法有别。施诗中的幼女年仅6岁,这是以“幼女才六岁” 直接点明的。毛诗中的幼女年龄多大,诗中并未直接点明,让读者自己从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此幼女不是像施诗中的幼女那样“学人拜月”,而是学“小姑”成婚 时拜堂。可见她已不止“六岁”了。她知道“着新衣”,还知道“羞见人”,甚至懂得掩饰自己的羞态,去“双手结裙带”,可见她稚气未尽,仍是“幼女”,尚未 成人,否则,她也做不出“初学小姑拜”的动作了。

施诗写幼女的稚态,突出其弄巧成拙,从而,见其童心。在写法上,施诗先直言幼女少不更事,分不清“巧”与“拙”,为下文写幼女弄巧成拙埋下伏 笔;然后,以“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这一反映其稚态的动作描写照应上文,为“未知巧与拙”作了形象的注脚。这里,既有幼女年龄与其行为的不相称之明 比,又有他人之“巧”与幼女之“拙”的暗比。如此着墨,就使幼女的形象活了,动了。

毛诗写幼女的稚态,着重反映其情窦初开,羞于见人之童心。毛诗通篇采用白描手法,一句诗就是一幅画面,逼真地勾勒出了幼女一系列的动作。在写法 上,除了写幼女“学拜”这点相似外(其实二者学拜的内容也不一致),其余的皆与施诗明显有别。诗中通过幼女下床穿新衣,学着“小姑”成婚时拜堂,低下头, 用双手扎缚、抚弄裙带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以及“羞见人”的心理描写,突出幼女又要学拜,又知害羞之个性,把个特定年龄和环境中的“幼女”写得纯真可爱。 施诗中的幼女,少不更事,“学拜”,纯属其好奇心所致;而毛诗中的幼女则要懂事得多,因为其年龄要大些,她“学拜”之因,除了好奇心之外,还在于情窦初 开,诗中一个“初”字可谓道出个中信息。施诗笔法较直,毛诗笔法较曲。

明代文学家李贽曾道:“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意为天下最妙的文章,无一篇不出于具有童心(真心)的作者之手。其实,赋诗亦然。童心诗心,相映成趣,尽管笔法不一,但诗必妙而耐读。这也为施肩吾与毛铉的两首《幼女词》所证实。

拓展阅读

1、人生低谷时激励

清平乐 题上卢桥

[宋] 辛弃疾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

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作品

【注释】

①此闲居带湖之作。上卢桥:在上饶境内。 上片咏景抒情,片兴叹说理;景、情、理三者有机统一。山抱水绕,居然有十里坦途;层嶂叠岭,清泉飞流却穿越无阻;奇壮秀美,动静交错,勃然生气。片即景遐想,由惊叹眼前的山川,而转向对自然和人世变幻的思索:往今来,高陵深谷,市朝耕桑,无不发展变迁,相互转化。由自然兴废而历代王朝兴废,自在不言中。

②碍:拦阻。按:稼轩《菩萨蛮》写郁孤台清江水,亦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之句。

③盘盘:曲折回旋貌。更:更有。溪山襟带:以山为襟,以溪为带,形容山水萦绕若服之襟带。

④“今”两句:沧海桑田,世事变化莫测。陵谷:指山陵变为深谷,深谷化作山陵。《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市朝耕桑:繁华的都市化为耕作的田野。

⑤“此地”两句:作为今天的形胜之地,想来也曾经历过小小的兴衰变化。形胜:兼指形势险要和景色优美。

2、人生低谷时激励

水调歌头 隐括杜牧之齐山

[宋] 朱熹

江水侵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达。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

作品

【注释】:

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此,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初读一遍,不过觉得它逐句移植原,仅仅清畅淡远而已。反复涵咏体会,才发觉意境精神已脱胎换骨。

且看杜牧原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笔,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 。”重阳节 ,杜牧偕友登齐山,良辰美景,使这位平生抱负未展的晚唐人感到难得的欢愉。然而当夕阳西时,又触动了作者人生无常的愁苦。春秋时 ,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人感慨何必要象齐景公那样独自泪,因为人生之无常,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语似旷达,其实抑郁伤感。

现在来看此。一江秋水,天光云影徘徊其中。

万里长空鸿雁初飞,正值重阳 。“携壶结客何处?”一问。“空翠渺烟霏。”一答。答话不著一动,纯然景语,给人的感觉是携酒登高的人,溶入了那山色空翠、烟霏缥渺的一片氤氲之中,意境极为空灵。若用原“与客携壶上翠微”的“上”字,反嫌质实。平时身居尘世 ,难逢开口一笑。今日投入大自然怀抱,自是笑逐颜开。更何况满山茱萸紫、菊花黄,好插个满头粲然,尽兴而归呢!“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多少登高伤怀的昔人,早已成为过去(“非” ),但美好的大自然却是真实的、恒常的(“是” )。作者这里所积极肯定的,不单是当(“今朝” )的自然美景,也肯定了景中之人,当的人生。中增添此二句,顿时注入一道源泉活水般的意,情显然已同情泾渭分流了。

作者劝勉朋友,酬答佳节美景,尽管酩酊一醉,不要辜负大好辰光。“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人生有限,更应惜取,何苦对斜阳而怨迟暮呢。此二句虽用原,却非故作旷达,实为充分肯定当人生的价值 。“无尽今来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此三句,移植原往今来只如此”,但全反其意,更发出意。点石成金 ,脱胎换骨 ,尽在于此。无尽今来往,多少春花秋月,概括绵延无尽的时间与上无限的空间。往来今谓之宙,四方上谓之宇。作者精骛八极,思通千载,但觉无限宇宙之中,永远充满生机,哪有什么危机呢!作者是宋代著名儒家哲人 。在儒家看来,宇宙、人生,本体为一,即生生不息的生机。这生机流行体现于天地万物人生,“亘亘今 ,未尝有一息之间断 。”(朱熹《中庸或问 》)人生虽然有限,宇宙生机却是无限的。人生尽其意义,就是生得其所,体现了宇宙的本体,有限的人生便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心知此意,则人生充满乐趣。“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言外正洋溢这种乐观精神。朱与杜的结笔,仍是语同而意别。

以人生无常然而聊以**,语似旷达而实伤感抑郁。朱却运用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来否定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而这种伤感情绪不知曾折磨过多少人 。回头玩味“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意味更显,也更深长。

不妨设想一,作者重阳结伴登高 ,兴之所至,于是挥洒笔墨 ,隐括杜牧而成此。江水,云影,鸿雁,空翠,烟霏,紫萸,*,作者眼中之大自然,无往而非“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一片生机旺然之境界。

而重阳佳节,结伴登高,返归自然,开口一笑,酩酊一醉 ,自己性情之舒展,亦皆充满“乐山”“乐水”,“乐以忘忧”的意趣。作者“胸次之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同流 ,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见于言外”《论语集注 》。作者中,已非杜牧中一般人生情感的境界,而是这位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这境界实无异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境界。朱熹此赞美自然,赞美人生,表现出中国儒家哲学精神,宋的境界,不失为对宋的一大贡献。

抒发性情哲思,贵在深入浅出,出以优美高远的意境和清畅豪爽的格调,故深含理趣而不堕庸俗。

《历代馀》卷一一七引《读书续录》评云 :“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节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头巾俗态 。”可谓知言。此属隐括体,贵在以故推,艺术造诣与杜牧原各有千秋。它虽几乎逐句移植原,但几处贯注意 ,全也处处意蕴翻,而具一幅全的面孔 。比如读罢全 ,再回味上阕“ 况有紫萸*,堪插满头归”,就见得入山归来岂止是紫萸*满头粲然,并且是满载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生趣而归。举此一例,全篇皆可连类而及脱胎换骨,只在襟怀之高。点铁成金,却在点化之妙。宋,都不乏这种以故为的艺术特色。这,实际上又是善于继承并创的整个宋代文化精神的一个体现。朱熹此,隐喻这一文化背景。

3、人生低谷时激励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宋] 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作品

【注释】:

这首小以散文语句入,表现了人暮年对世情的一种彻悟,流露出一种闲适旷远的风致。起首二句“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是饱含辛酸的笔触。这两句属对工畅,集中地、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认识。“短如春梦 ”、“薄似秋云”的比喻熨贴而自然。接来,笔锋一转,把世事人情的种种变化与表现归结为“命”的力量 。“原来”二字,透露出一种无可如何的神情,又隐含几分激愤。在强大的命运之神面前他感到无能为力,于是消极地放弃了抗争:“不须计较苦劳心”,语气间含有对自己早年追求的悔意和自嘲。“计较”,算计之意。这两句倒装,不只是为了照顾押韵,也有把意思的重点落在句的因素。情调由沉重到轻松,也反映了人从顿悟中得到解脱的心情。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人转而及时行乐,沉迷于美酒鲜花之中。“幸遇 ”、“况逢”等字带来一种亲切感 ,“酒好”、“花”则是愉悦之情的写照。“三杯”、“一朵”对举 ,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文都是议论,使得这属对工巧的两句尤其显得清有趣。墨不多,主人公那种得乐且乐的生活情态活脱脱地展现出来。结语两句,虽以“片时欢笑且相亲”自安**,然而至于“明日阴晴未定 ”,则又是天道无常,陷入更深的叹息中了。“且”是“ 姑且”、“聊且”的意思 。“阴晴未定”是感叹世事的翻覆无定,或许还有*上的寓意。片末句与上片“万事原来有命”句呼应,又回到“命”上去了,由此可见作者的生活态度是强作达观而实则颓唐。

4、人生低谷时激励

西江月·**深杯酒满

[宋] 朱敦儒

**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作品

【注释】:

这首写作者晚年以、酒花为乐事的闲淡生活,用语浅自而意味悠远,流露出一种闲旷的情调。

**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起首两句写出人终日醉饮花前的生活。深杯酒满见得饮兴之酣畅,小圃花开点出居处之雅致。无一字及人,而人的精神风貌已隐然可见。这正是借物写人之法的妙用 。“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 ”,抒情主人公的正面形象出现了。三个“自”隔字重叠,力突出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神态,自然地带出“无拘无碍”一句。整个上片洋溢轻松自适的情致 ,行文亦畅达流转,宛若一曲悦耳的牧歌。两句一转,由物及人,既敞露心怀,又避免给人以浅显平直之感。

片文情陡变,两个对句表达了作者对世事人生的认识,所谓人类的历史不过是几场短暂春梦杂沓无序的联缀,无论怎样的奇士贤才都终究不免归于黄泉。这是历尽沧桑,饱经忧患之后的感喟,无疑含有消极的虚无意识。此写作时代大致正在忠良屈死而奸佞当道之时,“黄泉”句也隐含深深的悲愤之情。

这时,朱敦儒那只是壮怀远抱已被消蚀殆尽了,字里行间仍存苦怀,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在。他自以为看破了红尘,不复希冀有所作为,把一切都交付给那变幻莫测的命运去主宰,自己“不须计较与安排”,只要“领取而今现在”,求得片时欢乐也就心满意足了。

末句不啻是对上片所描述的闲逸自得生活之底蕴的概括和揭示。这句在结构上也是有力的收束。上片写景叙事,片议论感叹,有情景相生、借景达情之妙。

这是一首清淡雅,韵味天成的小,语意俱佳。

5、人生低谷时激励

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宋] 朱敦儒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作品

【注释】:

这首小令是作者少有的用典佳作 。化他人之典,自然贴切,如同己出,实为妙笔。

的开头两句用了两个典故。首句用唐人刘禹锡《重游玄都观》中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刘郎”自谓。当年刘禹锡写这首,是在两次被贬南方之后,已经步入老年,有许多感慨。而朱敦儒写这首也是在南渡之后,也老了,同有刘郎已老、暗伤怀抱之意。次句是用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个典故,在里多次出现过,例如晏几道《 御街行》的 :“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这是改用。袁去华《瑞鹤仙》的:“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这是实用。而朱敦儒此处则是活用,他截去崔护句末尾的“春风”两字,和的前一句“刘郎已老”紧密相连,语意有如一气呵成。这两句是说,自己老了,“不管桃花依旧笑”,当然更不管“人去楼空 ”,大有“万事不关心”之慨。

两句说自己没有歌儿舞,要听琵琶,就只有到歌妓家去。

片开头一句“曲终人醉 ”。接上片的“听琵琶”而来,说琵琶弹奏完了,人也醉了。我们从上片表达的人的思想感情来看,面接出现类似“醉向花间倒”(《点绛唇》)、“我自阖门睡,高枕笑浮生”(《水调歌头》)的内容,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至此却笔锋急转,突然出现了又一个典故 :“多似浔阳江上泪 ”。老人哭了,而且是哭得那么伤心,和当年唐代人白居易在浔阳江上听琵琶后有感于天涯沦落而掉的泪一样多 。当我们还来不及思考为什么时,又以直之势告诉我们 :“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人面对东风万里,落日映照的河山,想到中原失地,恢复无望。这对于身遭国破家亡之难、辗转流离南方的朱敦儒来说,心中悲慨又胜别个。

这首风格明快,感情浓烈。是一首动人的小令。

点击查看更多幼女词下床着新衣古诗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16486.html

热门阅读

  1. 夏至祝福短信集锦
  2. 阿尔山森林公园导游词
  3. 朗诵诗歌青春唯美
  4. 辅导员教师家长会的发言稿
  5. 社区老年教育的工作总结
  6. 关于小年祝福语短信
  7. 平安夜快乐祝福短信
  8. 2019新年工作计划书
  9. 关于三字经的读后感400字
  10. 闪躲的意思及造句
  11. 宾馆出租合同范本
  12. 山中的诗歌
  13. 小学生教师节祝福语汇编
  14. 大学作文开学第一课
  15. 配件的购销合同模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