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整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文学常识
作者*,字润之。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家、*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领袖。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二、拼音
百舸(gě)争流 挥斥方遒(qiú) 浪遏(è)飞舟
三、词类活用
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把„„看作粪土(意动用法)
四、重点词语
1. 漫江 满江。 漫:满、遍 2. 百舸争流 舸:大船 争流:争着行驶 3. 鹰击长空 击:搏击,这里指鹰飞得矫健有力
4. 鱼翔浅底 翔:这里指鱼在清澈的水中轻快地游动 浅底:江水清澈,显得很浅 5.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类:一切生物 秋天:深秋
6. 怅寥廓 怅: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高院空阔,指宇宙的广阔 7. 谁主沉浮 主:主宰 沉浮:事物的盛衰、消长 8. 峥嵘岁月稠 峥嵘:不平常 稠:多 9. 恰同学少年 恰:正当、刚好
10.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11.书生意气 书生:青年学生 意气:意志和概念 12. 挥斥方遒 挥斥:奔放 遒:强劲有力 13.激扬文字 激扬:激浊扬清 14. 粪土:把……看做粪土 15. 击水:游泳 16. 浪遏飞舟 遏:阻止
五、课文理解
1.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阙:写橘子洲头所见的湘江秋景。下阙:回忆往事,寄托胸襟和抱负。 2. 全词共有几幅画面?各取一个小标题。
4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 ①上阙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 上阙中的景物(意象):山、林、江、舸、鹰、鱼。特点:万类霜天竞自由。(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②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深意: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作用:上阙交代时间、地点,写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秋景,并生发感慨,设问;下阙回忆青年时代的**活动,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巧妙作答。因此这三句在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在全文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6.中流击水图的情景中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一代**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的正是我辈同学少年。 7.《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8. 内容概括
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年的**形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抒写了对**事业的坚强信心,表现了*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9. 艺术手法
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
六、 拓展提升
1. *的“独立寒秋”的形象与柳宗元的《江雪》中“独钓寒江”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江雪》是柳宗元*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做,表现了诗人与恶势力不妥协的心志,两诗意境相似,然而士大夫与**伟人*襟境界又不可相提并论。
拓展阅读
1、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的知识点梳理
1字词
百舸(gě)橘(jú)子洲廖(liáo)廓
峥嵘(zhēng róng)挥斥方遒(qiú)遏(è)
2.背景与主题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这年2月,***从上海回韶山从事**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伟人与词作
《沁园春·长沙》不是普通词人的词作,它体现着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具有诗人气质的**领袖的笔下,自然之景注入了伟人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
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怀。
万人皆悲的秋景,在**家*的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词的下阙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集中描写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家群像,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有火一样的**热情,有敢于藐视一切*派的气魄。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激情洋溢。
王国维曾经说过:“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伟人赋自然之景以深刻的哲理,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揭示了在*中求生存的自然规律。面对壮阔的景色,联想现实,由“怅”到“问”引导人们从大自然的主宰进而思索人类的主宰,含蓄、深刻且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4.词中“看”和“忆”的作用
“看”和“忆”是领字。“看”字领起了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忆”字领起往昔充满**激情的学习、*生活。
领字,又叫一字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它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一字逗”以下的几句要一气贯通,形成一个整体。
5.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这首词的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2、沁园春雪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春 分fèn外 妖娆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
点拨:"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惟余莽莽 惟:只。(2) 须晴日 须:等到。
(3) 略输文采 输:差、失。
(4) 俱往矣 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 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 全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 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3、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沁园春雪的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 分fèn外 妖娆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
点拨:“分” “汗” “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惟余莽莽 惟:只。
(2) 须晴日 须:等到。
(3) 略输文采 输:差、失。
(4) 俱往矣 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 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 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 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 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赦shè 旁骛wù 佝偻gōu lóu 承蜩tiáo
亵渎xiè dú 骈pián进 强聒guō不舍
2、解释下面词语。
(1)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2)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3)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4)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写出下列句子的出处并解释句意。
1、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出处:《论语·阳货》 解释: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去做点事,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2、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出处:《论语·卫灵公》 解释: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是卖弄小聪明,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3、主一无适便是敬。
出处:《论语·学而》 解释:主一无适,专一于某种工作不旁及其他的事情。
4、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出处:《庄子.达生》解释:做事不分心,精神就能集中。
5、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出处:《礼记·中庸》解释:现在只做分内的事,不要希望做职分外的事。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处:《论语·雍也》解释: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7、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出处:《论语·述而》 解释:他(孔子)做人是发愤读书忘记了吃饭,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而忘记了忧愁,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要老了,如此而已。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知识点: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陨yǔn落 诅咒zhòu 灵柩jiù 睿ruì智
怜悯mǐn 恪kè尽职守
2、解释下列词语。
(1)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的时候。
(2) 媚上欺下:讨好巴结上级,欺负下级。
(3) 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峰。
(4) 恪尽职守:严格遵守,尽职尽责。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l、《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的作者是雨果,法国作家。
2、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代表作有《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等。
3、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主要著作有《忏悔录》、《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新爱洛伊丝》。
4、狄德罗,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组织编纂《百科全书》。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huì 瓦楞léng 猹chá 五行xíng缺土
jiàng 秕bǐ谷 鹁鸪bó gū 獾huān猪 潮汛xùn 颧quán骨 愕è然 嗤chī笑 瑟sè索 寒噤jìn 折shé本 黛dài色 惘wǎng然 恣睢zī suī
2、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荒凉、冷落的意思。萧索
(2) 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瑟索
(3)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惘然
(4) 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隔膜
(5) 看不起。鄙夷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
《故乡》选自《呐喊》,作者鲁迅。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主要通过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揭示了衰败的悲惨景象,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同时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4、沁园春长沙朗诵音频
*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前三句应慢读,其中,“北”字要重读,“橘子洲头”这句要稍稍拉长。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层用不快不慢的语速读,其中,“看”字为领起字,要读的稍长,“万”字起一个强调的作用,所以要重读,“层林尽染”的语调稍微降一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语调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字要重读,“浅”字也要重读,不过是很轻松的感觉,想象当时的语境是,鱼儿自由自在的在水里嬉戏,游来游去。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属于快读部分。“怅”要重读,读出诗人的那种豪情,“问苍茫大地”这句的语调要升高,“谁主沉浮”要读的稍微长些。
从上阕中,要读出作者的乐观的积极的感情以及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句的朗诵不做重点要求,只需读对节奏即可,其中的“忆”字是下阕的领起字,稍重读。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恰”要读的长一些,剩下的语句只需有一些升降调的起伏即可,要读出当时那个年代像*,*,他们那一群**青年的蓬勃朝气与活力。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也属于快读部分。和上阕要求基本相同。“曾记否”,这句重音应在后,“到中流击水”语调升,最后一句读的长,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从下阕中,要读出**者对于中国**必胜的信心。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5、高一《沁园春长沙》的课程教学设计
1、知识技能:背诵;
2、情感态度:豪迈的**家情怀;
3、过程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重点:意象和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一、读单元提示,勾出关键词,概括各段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二、认读诗歌:早读预习课文,并看注释认读诗歌,了解诗意,试着背诵全诗;训练对附录诗歌的整体把握
三、解读诗歌:
1、解读标题,了解诗词常识,词牌及其题目的作用,明确本首诗是借景抒情诗歌
2、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作为借景抒情诗歌,写了什么景、抒发什么情?(用文中话回答)
湘江寒秋之景怅-激扬的豪迈情感
练练对附录诗歌的整体把握
概括上下片:万山红遍,一派壮丽之景;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四、品读诗歌:
感受形象,理清思路,品味情感:
作者借景来抒发自己的豪迈的情感,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上片)看、怅、问——借景抒情
(下片)携、忆、记——借事抒情
品味“立”,初步感受诗人形象:
从语序、背景环境分析感受诗人“独立”的情怀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上阕"看"字;领起七句。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写到哪些景物?诗人是怎样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的?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竞自由”的特点?(抓修饰词品味)试着说说。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用文本的话就是“万类霜天竞自由”
古代诗人往往伤春悲秋,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水流无情,逝者如斯;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B、"怅"、"问"直抒胸臆(难点)
结合背景,理解“怅、问”的情感: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和**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作者是怎样形容和概括的?(峥嵘为概括,风华、意气、挥斥方遒、指点等等为形容)
补充资料,印证词意:(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1、1911年,18岁的*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生活。、1、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2、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3、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4、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从下片那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豪情和理想?(体会尾句作用,首句表明内容,尾句参透主旨)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面
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一位心怀天下的伟人。
五、背诵全诗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54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