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时令最温暖散文
冬至的到来,却让人格外的欣喜,虽然冬至是寒冷的开始,让人已有清晨帘幕卷清霜之感。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冬至的散文,欢迎大家阅读!
一个人的时光,匆匆又呆滞。一个人在静静地享受着那份宁静的时候,慵懒的忘记了思维,时间在分分秒秒的无声溜走,没有喧闹、没有嘈杂,仿佛置身在世外,甚至连今天是冬至节都忘记了。要不是中午朋友打来电话问候,提起今天是冬至,还真的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让几年这个节日在我的生活中悄悄溜掉了。
说起冬至,每年我与家人都要认真过这个节日的,因为冬至这个节日本身就很受国人的重视,特别是北方人,更是把冬至这个节日当做过年一样对待的。我是很重视习俗的一个人,对这个节日自然是不例外的。可今年自己一个人在家,浑浑噩噩地生活,竟然忘记了许多东西。
每年的冬至节,家里都要包饺子,还记得去年冬至这天孩子们都来家了,为了想吃几样陷的饺子,我跑遍了几个饺子馆,可由于我去的晚了些,都已经订出去了,结果没办法,最后只在一家驴肉馆买了点驴肉馅儿饺子,孩子们吃的很是开心。今年没有了这样的热闹,家里冷清多了,好像过节也没有了兴趣。直到朋友打来电话,一声问候,心里温暖了许多,中午一个人不能包饺子了,朋友约我晚上一起出去跟大家在一起共同包饺子过节,这份友情自然在我的心里生起了许多温暖,驱散了冷清和严寒。
关于冬至习俗的传说有很多,而我特别喜欢冬至吃饺子这个传说故事。在我们北方,每年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有谚语:“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习俗,相传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这样一个故事,传递的就是一个“情”字,医圣对家乡父老的情,对父老的爱。虽然冬至天已数九,正是最寒冷的季节,但天无情,人有情。从那时起,人们对医圣的纪念,将冬至节奉为与春节一样的重视程度,无不也透着人们对那些爱民如子的圣人贤达的拥戴和怀念之情。虽然说严冬,却有一种暖暖的暖流在人间流动。
冬至也是昼短夜长达到极点的时候,记得小的时候,每到这个季节,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最难熬的时候,小孩子都不喜欢长夜,都喜欢在白昼里嬉闹。那时,每到夜晚来临,父母便让我们早早地上炕睡觉,可那时是根本睡不着的,躺在被窝里翻来覆去地闹。父母让我们早早上炕睡觉,即是为了我们不要到黑夜的外面去,怕冻伤;又是为了节省灯油,那时家里还没有电灯。我们躺在被窝里睡不着,就听妈妈给我们讲故事,妈妈没有文化,讲的故事自然就是那些在民间流传的什么**之类的了,有的时候还哼着小曲儿,我们就是这样在母爱的呵护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夜。
那时,家境都很贫寒,但是到了冬至这天,母亲还是要想方设法给我们包点饺子吃,那时的饺子面是白面和玉米面两掺的,馅儿是青菜里面只有些许的咸肉,虽然比不了如今的饺子,但是我们吃起来还是很开心的,也是一年中难得的一顿“美食”了。就是这些材料,还都是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点积攒下来的。从我们小的时候,母亲就对我们格外的疼爱,让我们跟所有的孩子一样都能快乐开心地度过幸福的童年。
前几年,当我心情好的时候,赶上冬至节,也会约上几个朋友到餐馆吃顿饺子,叙叙友情。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家里跟家人一起包饺子过冬至节。虽然天气寒冷,但朋友在一起也好,家人在一起也好,那种暖融融的情义,早已把寒气驱散,心中流淌的是股股暖流。如同今日朋友在我早已被寒冷包围着,忘却了冬至到来的时候,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一个邀请,不都是严冬中的温暖吗?此时我想起了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里的一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的,这冬至里涌动的暖流,不正是温暖人间,催生万物复苏春满花开的春天的号角吗?
身在乡下,人在四季里走。
四季更迭着,被诸多的农事圈点,而那农事又被二十四个跃动的节气牵引着,一路向前。那节气,牵引着农事,也牵引着农人笨拙的脚步,踯踯躅躅,在四季里穿梭。往往是“扑面风一阵,气氛不一样,季节已经更换”。那季节流动着,是一股缓缓的水。人,是那水里的鱼。
在农村养成的习惯,有事没事,愿意随手翻翻挂在墙上的日历。看一看砖头厚的那么一本子东西,已经被撕掉了多少,又剩下多少的日子,留给今年。然后,不禁感叹着时光的匆匆。
我也就那么一撕,就撕到了阳历12月的中旬。我留意到,已经过了大雪,下一个节气的标杆儿是冬至。日历上写着: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寒冷的冬天来临。
我惊讶,这世界真奇妙,拥有着黑夜和白天。在我的脑子里,它们是一对孪生的兄妹,也是一个人的两半拉脸,它们时刻地彼此消长着,而它们的总和却从不会改变。冬至,是一道分水岭,黑夜从秋分那天开始慢慢地爬上去,而过了冬至之后,就慢慢地溜下来。
黑夜和白天,是一对华尔兹的舞者,黑夜是那个一袭黑色燕尾服的绅士,而白天是那个一身白色长裙的女子,它们在四季里,舞步翩跹,一跳,就一路跳到了冬至。在这一天里,黑夜开始幽雅地后退,而白天则踩着灵动的舞步紧紧跟随,一直跟到火辣辣的夏天。
冬至的身后,是小寒和大寒两兄弟,从冬至始,北半球最寒冷的日子就来了,“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整个天地,都随之冰冻了,我的那个村庄和田野,还有那道沟河,全都在那严寒中凝固,像凝固了一段历史。
立冬过后,田里的活计就告一段落了。农民的日子开始变得散淡,除了吃饭,便是睡觉,和面着淡淡的岁月发呆。这种生活要持续到来年阳历的5月。冬天里,农人恐只有守着只火盆猫冬的份,村路上很少行人,偶尔有一两个,也是躬着身子,被那寒风催着一路小跑。那寒冷,让外面根本站不住人。
村庄里,在冬至这一天,在吃食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你可以继续吃你的猪肉酸菜炖粉条,也可以小土鸡炖蘑菇,由着你的性子。而在一些地方,却崇尚着吃饺子。几年前,在一地,见大锅小锅成千上万的饺子煮出来,被像鱼一样地抓到盘子里,端上食客的餐桌。
而在那个村庄,我的冬至却平淡得多。我一整天都躲在家里,把被子卷到炕根儿去,然后扛了牛腰粗的一捆苞米稞,把炕烧热,又把屋地上的炉火生旺,我则仰躺在火炕上,头枕了被子卷,看些闲书,和写字。任凭那寒风在老屋外哀号,我的心里却平得钻不入一丝风声。
冬至,是夜晚的节日,夜在这一晚得到了最大的沉淀和升华,没有哪一个夜晚能够神秘和美得超过了这一晚。这天,我什么也不想做,我只想着和那黑夜一起躺下,并熄了所有的灯,让那黑夜蔓延,浸染。我要把心倒出来,全都留给这一夜,让它盛满夜的深沉。然后,黑暗里,我和着那夜一同睡去,没有梦,睡得像夜一样沉,睡姿拉得像这夜一样的长。
睡得早的缘故,后半夜里,我就醒了。我醒来的时候,眼前一片昏暗,夜色包裹着我,像用被子包裹着一个睡着的婴儿,世界没有形态,只有我的意识存在着,它在那夜色里泡着,像没在红酒中的一颗樱桃。它被夜的酒浸润和熏染着,使我体会到了夜的安然和稳妥,心里是那么的舒坦和熨帖。我感到我的每一颗脑细胞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休息和恢复,整个人开始变得四体舒爽,精力充沛。在这无眠的夜里,我用耳朵触摸到了桌子上的马蹄表,它清脆的嗒嗒声显得那样的突兀,和拥有着穿透力,它轻而易举地便穿透了黑夜,那么深的距离。我知道,在我熟睡的时候,它居然一直都醒着,且以一贯的方式,在空间里静止,却在时间的一条线上马不停蹄,踽踽地前行。
我在黑暗里,拥着被子坐起来,默默地品着这夜。我喜欢夜,夜可以还原一个人的本真。白天,你面对的是整个大千世界,和芸芸众生。而夜晚,你面对的却只有你自己的灵魂,你大可以把生活的每一道细节都原原本本地重放出来,而后再加以慢慢地咀嚼和回味,那状态,就像一头反刍的牛。
3点多种,我披衣起来,把炉火提前生起来,坐在黑暗里,破例点燃了一支烟,夹在指缝里,闷着头静着。我守着黑夜,像守着一位即将离去的老朋友,心里有一种莫名难言的不舍。我悄无声息,躬身在北半球的黑暗里,荡涤了心胸,默默地等待着一个崭新黎明的到来。
拓展阅读
1、冬至的温暖作文
冬至是中华人民的传统节日,每个地方的习俗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包饺子,有的是做冬至圆。今夜是冬至夜。叁九严寒,外面寒气彻骨。我家里却温暖如春,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吃了汤圆大一岁。今晚要吃汤圆了,这是冬至的传统习俗,而且妈妈又特赦,批准我和表妹、表弟可以一起搓汤圆。我们高兴得在大厅里欢呼雀跃。
只见妈妈先打来几勺白花花的汤圆粉,接着加了些温水与汤圆粉一起用力和面,把汤圆和成了一团。我用手一捏,觉得它像橡皮泥,又像棉花糖,软滑有弹性。我们照着妈妈和奶奶的样子,有模有样地揪些小面团,先把小面团搓成一长条,接着把长条分成寸长的一段段,然后拿起一小段放在手掌心,两手轻轻揉搓,一个小圆子的汤圆就诞生了。
水开了,我们把一个个洁白的小圆子放进锅里,一个个汤圆像爱睡的小娃娃静静地躺在锅底。不一会儿,水又开了,汤圆像一个个打着哈欠、调皮小的娃娃慢慢地浮起来。妈妈连忙把火力关小,个个汤圆在锅里不断地翻滚着。又过了一会儿,汤圆皮软了,熟了。
在冬至,天气变得更冷,而人们的心却会走得更近。心与心的温暖,让整个冬季从冬至开始温馨。所以,我喜欢冬至。每一年的冬至都是如此,每一年的冬至都相同快乐。在冬至,我们收获得很多,同时,我们也收获了一份等待,等待春天的到来。
2、冬至的温暖作文
不知不觉,大如年的冬至迈着稳健的步伐,深情款款地向我们走来了。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这天,日子短暂,太阳匆匆出来,又匆匆离去,夜晚悠长。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人一直是把冬至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更是留下了隽永的诗篇。宋代诗人陆游在《辛酉冬至》中吟道:“今**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可以看出,那时冬至之际有多少人在祈望添福增寿啊!杜甫的《小至》中也有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在作者的笔下,冬至是孕育新春的开始,它让人们休养生息,孕育精力,时刻准备着去奏响新一年的激昂乐章,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情趣。
冬至后,气候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进九”。民间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我国民谚就有“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的说法。
记得小时候,到了冬至那天,母亲总会包核桃饺子给我们吃,老家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和“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母亲说,只有吃了冬至的饺子,耳朵才不会冻伤。记忆中,母亲将捣碎的核桃和着白菜,再加上大葱、蒜苗的点缀,放上各种美味调料,那香喷喷的饺子馅就大功告成了。低眉之间,冒着腾腾热气的饺子就在眼前。屋子里的炉火正好,一座土炕也像烙饼似的烫人。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饺子,说着笑着,感受着这滴水成冰的日子里最温馨的幸福。
冬至是季节的一个片段,季节是人生的一个画面。冬至到了,他乡的微点阅读网游子,背上行囊回家,在寒冷的日子里,和全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拉家常,给父母亲斟上一杯老酒。这种冬日里的温暖,足以让我们珍藏一辈子。
3、冬至里的那抹温暖作文800字
柔和的曦光肆无忌惮地伸出大手,推进我家的大门,一直伸到大厅的神案上,使案上长供的四果一面明一面暗。大片大片的阳光真是醉人而温暖。今天是冬至,潮汕的冬至没有冬寒的白雪,但有热乎平的汤圆和暖暖的冬日。
这天一大早,我就被厨房餐具叮叮咚咚的声音吵醒,我睁开朦胧的双眼,洗漱完后,我随着迷人的香味走进厨房。爷爷在厨房中忙碌地走来走去,妈妈在一旁帮忙收拾。妈妈见我盯着餐桌的食物提醒我:“今天冬至,上面有汤圆,快去吃吧。”我回应了一声,迫不及待拿碗来盛了。
汤圆里向上窜的烟雾散发着冬至里那诱人的气息。汤圆像滑滑梯一样,顺着汤勺溜进碗中。圆滚滚的外壳小巧又可爱,让人忍不住咽口水。我小心翼翼地捧起碗,汤圆落入口中。糯米的软糯,一点点甜进我心田。我咬破糯米后,汤圆滋流出香甜的黑艺麻,甜蜜的滋味回荡在在舌间,久久的香味掉之不去
吃完汤圆后,爷爷叫子孙们去聚祭拜,熏香的烟味渐渐弥漫在空气中,寓意着冬至团团圆圆,家人幸福。
中午,餐桌上放着各色各样的美食,家人们围坐在一起,热议着最近的事。爷爷抱怨着市场的菜越来越贵,妈妈诉说着弟弟的夜咳,温柔的话语声慢慢地在这个冬至开温,发酵。
晚上,爸爸带我们全家到超市采购。果不其然,周日的人总是多到排队,到处都成是冬至的宣传广告,成为大街小巷的焦点。我们走到商市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冬至的标语,而下面就是摆满了和冬至有关优惠的货物,让人眼光缭乱。弟弟首先拿起了在一旁的白色汤圆的公仔,样子可爱,仿佛添上了“团团圆圆”的标签。妈妈把弟弟抱着公仔的瞬间拍了下来,留进记忆的时光夹里。
街道上,所有的落叶堆积出重生的希望,覆盖着黄绿交织的.小草,间或有一些饱满的种子,偶尔有两三只蝴蝶飞过。冬天的笔触虽然冷落了季节的热望,而萧瑟是掩不住往日的欢笑,总有一些甜蜜的回忆挂满枝头,和一朵坚强的月季花为邻。冬至,对面的红瓦上偶尔响起喜鹊的叫声,深沉的嘴角牵起一抹浅浅的微笑,麻雀们懒惰地躲在暖和的巢穴里,不再成群结队地飞。阳光温暖的时候,才会下地觅食。
冬至里的小事将成那一抹温暖,拨动我的心弦。
标签: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50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