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故城秋望》的诗词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8-06 09:38:42

《云梦故城秋望》的诗词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

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

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8.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赏析之。(5分)

9.诗歌的情感内涵颇为丰富,概括之。(6分)

参***

8. 断鸿声里,暮色渐起,荆门一带的树色也因为秋天的到来而染上深色。(2分)运用衬

托(动静结合、有声衬无声)的手法,(1分)描绘了一幅迷蒙凄冷的秋晚图。作者寓情于景,寄托愁绪。(2分)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是考查诗歌的意境。首先应抓住

诗句中的意象,描绘画面,然后用两个词语概括画面的特点。比如本题,“梦渚鸿声晚,荆

门树色秋”,主要的意象有“鸿鸟之声”“荆门树色”,整个画面迷蒙凄冷。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①对故国衰亡的感慨,②旧游不在的思念,③物是人非的沧桑之叹,④对故乡的思念。(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满分。)

拓展阅读

1、重过海印庵古

三年重向虎溪游,石路依然碧水流。鸟背斜阳微带雨,寺门衰柳渐迎。弟兄谊重难为别,师友情深竟莫酬。叹息此身闲未得,天涯明日又孤舟。

1.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分析。(5分)

2.的后两联表达了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句具体分析。(6分)

1.前两联描绘了微雨斜阳的韵图景。(2分)人三年后再次来到虎溪,眼前的石路依然旧时模样,碧水也依然脉脉流淌。(1分)天边一轮斜阳渐渐下坠,点点微雨中,(1分)寺门前的老柳树呈现出一种的风韵。(1分)

2.后两联表达了人与师友们离别时内心的感伤之情。(2分)颈联写于师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时依依不舍;(2分)尾联则想象自己明日孤舟向天涯的情景,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之感,抒发了浓浓的离愁别绪。(2分)

理解景物描写作用题型题方法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理解题技巧

1.认真文章

在做之前将思绪放平,仔细的这篇文章,尽可能的去了解文中的意思,慢慢摸清文章的主旨。因为文中极有可能出现后面题目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细心,一字一句的研,将文中关键的语句记下来,方面之后我们在回来寻找。

2.题时看准题目

在回理解的题目是一定不要跑题,在这个位置,出题的老师很容易玩文字游戏。所以要认真题目,不要把中心思想写成某一个语的意思。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不要过分解题目。一般小学的理解不会问很深入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的课外物很多,会有一些其他的解。尽量不要把这些角度带到回中,只要去回题目表明的意思就好。

3.注意回格式

其实,这是理解最有技巧的地方。基本上每个题目都会固定的回格式。比如,题目是:文中提到的“__”语可不可以更换成其他的?一般这样的都是不可以,后面叙述原因,原因主要说明这个在这一句中或这一段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很关键,不能随意更换。

4.紧紧抓住文章的主旨

任何问题都要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基础,不要偏离了主题。有可能在理解中并没有出现让你回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但是你可以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在别的题目中。这是一个隐藏的加分项,让卷老师了解到这篇文章你懂了。最起码不会因此而扣分,而且这也充分证明了你的理解能力。

5.带着问题文章

文章分两边,第一遍先看一下文章题目,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思考,然后快速文章,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到底是讲什么的,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第二遍文章,这遍就要精,深入文章,细细的理解每一段甚至每一句的含义。

6.分析题目

题目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切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啥,基本上已经知道内容了。文章之前,一定要看看题目是啥,加深对题目的记忆,再文章,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出问题所在。

7.认准关联

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些关联,一定不能只出现前半个,或者是后半个,这是严重的语法错误,就算是你题目对了,语法错误,也是不得分的。

8.从原文找

理解的题目,文章越长,就越有优势,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千万别杜撰。如果不知道是什么,这个时候,标注的关键就派上用场了,从关键中,找重点语句,往往就在这里。

2、差别现代

雷抒雁

久飞的鸟,

想栖于一枝,

歇一歇困倦的.翅膀。

学飞的鸟,

想离开树枝,

试一试翅膀的力量。

(选自《中国现代歌选》)

【问题】

⑴"飞"是鸟儿向往的事情,为什么"久飞的鸟""想栖于一枝",要"歇一歇""翅膀";而"学飞的鸟"却又"想离开树枝",要"试一试翅膀的力量"?

⑵这首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从结构上看,前后两小节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参***】

⑴(2分)"久飞的鸟"由于飞行日久,往往会觉得困倦,甚至会失去继续飞行的动力(1分);而"学飞的鸟"由于处于学飞的过程中,对飞会充满热情,为了获得这项技能而敢于尝试,有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冲劲和无所畏惧的精神(1分)。

⑵(2分)①对比(1分);②凸显主旨(1分)。

记叙文方法

文体知识: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

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事显得真实(作为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

(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

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细节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

(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

(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

(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

(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

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

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

(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1)表引用(2)反语,表讽刺否定(3)表强调(4)特指

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表声音延长(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小说结构:开端、发展、**、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6、语言特点评价用: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力等。

17、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

题模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文言文推断方法

1、对照比较法

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的意义和用法的虚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句之不知,惑之不解。”“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

有些文章虚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的功能。一般来说,代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充当句子的状语;介往往与名、代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美”形容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的用法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3、送徐兴公还家古

【明】谢肇淛

枫落空江生冻烟,西风羸马不胜鞭。

冰消浙水知家近,春到闽山在客先。

斜日雁边看国,孤帆雪里过残年。

怜予久负寒鸥约,魂从君碧海天。

【注】谢肇淛,明后期著名人,福建人,长期在外*。徐兴公,人同乡好友。

1.对这首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描写枫叶飘落在空阔的江面上,江面上飘荡着冻人的寒烟,西风瑟瑟地吹着,人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烘托友人归家的心情。

B.首联中“羸马不胜鞭”一句生动传神地描写了瘦马疲惫羸弱的状况,让者感受到了友人归家途中的辛苦。

C.颔联描写浙水冰块消融,春天已到闽山,字里行间流露出友人对家乡的向往之情。

D.颈联人用“斜日雁边”“孤帆雪里”的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独处异乡的孤独愁苦之情。

E.尾联“寒鸥约”的典含蓄表达了人归隐的情怀,而“魂从君”一句表达了人决定弃官随友而去之意。

2.这首是如何表现人复杂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句赏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和理解的综合能力,涉及到歌的意象、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意,把握情感,从各方面吃透歌。D项,错在不是表达自己独处异乡的孤独愁苦之情,而是想象朋友旅途劳顿、在路上度过残年的情景。E项,错在尾联并无决定弃官随友而去之意。

①借景抒情。首联用枫叶、空江、冻烟、西风、瘦马等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传达出人对远行朋友的牵挂惦念之情。(3分)

②对比抒情。常年异地*的思乡之苦。朋友虽经斜日雁边、孤帆雪里的旅途劳顿之苦但就快回到乡,而自己客居在外,有家难归。

③用典抒情。尾联“寒鸥约”的典含蓄表达了人归隐的情怀。

④直抒胸臆。“魂从君”一句直接表达了自己不能归乡,只好魂随友归的思乡之苦。

(出三点即可

语文理解解题方法

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不准,不全。因此,准确解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我们平时写文章,很多时候在文初把自己想要告诉别人的东西作了交代,或者是在文章结束的时候,使文章升华。这些都是文章的题眼。同样,别人写文章也会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表情达意。因此在理解题中往往有对文章的理解的问题。这一类问题的回就要着重看开头和结尾,或者是一个段落的开头和收尾。能利用原句的上原句,不能写出原句的,学会概括和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的点就会全面深入。这一点非常重要,过江龙常常犯这样的毛病。

理解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点击查看更多《云梦故城秋望》的诗词阅读答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49486.html

热门阅读

  1. 暖心的圣诞节祝福短信
  2. 房屋评估的协议书
  3. 又是一年重阳节初中作文
  4. 帮妈妈做家务小学日记
  5. 给女朋友的生日贺卡祝福语精选
  6. 票号怎么造句
  7. 小学生的自我评价汇总
  8. 岩石的性格初中经典美文
  9. 《雨点儿》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10. 2018年经典周末祝福短信大全
  11. 秋日思乡诗句古诗
  12. 2016年送长辈生日祝福语
  13. 我们都是好朋友作文
  14. 白色的信封双语散文
  15. 课堂常规优秀教学设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