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心情随笔
发小当了编辑,我主动找他投稿,算是捧场,也是送去我的祝福。他说让我写一篇回家的散文,我欣然接受,以为信手拈来。可当我提起笔,准备奋笔疾书,一时间,不知如何下笔。是啊,回家,让我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写一篇回家的文章,顿时让我苦涩,让我自嘲。我有多久未曾归家?家里还好吗?还是我脑海中的模样吗?
年幼时,我们依恋家,依赖父母,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我们在成长中,总是不自觉地去学习父母,试着去模仿父母,终于有一天,我们长大成人,在父母的注视下,离开家门,消失在他们的视线中。现在我们离开了庇护我们的父母,离开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家,独自走向社会,独自尝试去撑死一片天空时,似乎并没有像小时候那样,一直记挂着他们。
不知不觉,已在外漂泊三年多了,这一千多个日夜里,在家的日子不过寥寥数日,屈指可数。每次,匆匆地来,匆匆地走,如是旅馆,未曾和年迈的父母过多交谈,是啊,一个人在外漂泊,打拼不容易,背井离乡,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为了生活而奔波,我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借口和理由来说服自己,欺骗自己,渐渐的,我迷失了,迷失在这个陌生的环境,迷失在社会中,那温暖而又温馨的家,和逐渐老去的双亲,都被我埋在了内心最深的地方。只有在我受伤,在我孤独时,我才会从心底拿出他,轻轻地擦拭着,回忆着,默默地流泪。
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身上的压力会随之增加,这可能会让我们有点无所适从,也需要时间去适应,去调节,适应这个过程,可是这却不能拿来当做理由,当做借口。百事孝为先,在这个竞争激烈,残酷现实的舞台上,或许,偶尔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看看身边的世界,其实并没有那么忙,其实有时间陪伴着他们,人生就那么长,终归有尽头,他们陪伴我们成长,我们却没陪伴他们变老,多抽出点时间,回到家中,陪伴在父母身边,和父母多交流谈心,让他们开心,会使他们长寿,让我们陪伴他们更久的时间,也会使我们的心更加纯净,会使我们更加努力,更加懂得珍惜。
忽然发现自己很不孝,不是一个称职的儿子,古人云,不孝有三:
一不孝为陷亲不义。我父母开明,为人温文尔雅,待人和气,自不需要我去说,我也没什么资格去说。只是我却很少和父母谈心,我知道他们盼望我早日回家,在家能多待几天,多和他们交流,可是我却没有满足他们这微小的心愿,此乃不孝,没有尽力陪伴自己的父母,我甚是惭愧。
二不孝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我虽有工作,却只是只够养活自我,却未曾去给我父母分文补贴家用,小时在父母的庇护,关爱下成长,长大却无法照顾父母,没有尽到赡养父母的责任,亦是不孝。
三不孝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如今已步入晚婚的年龄了,身边的朋友都已是人夫,人妇,可我依旧孤身一人,父母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我可以成家,可我还是我行我素,只顾着自己,没有考虑他们的感受,这是大不孝。
古人云,三不孝,似乎我都有占据,老友告诉我,时代变了,不必如此苛责自己。是啊,世界在不断变化,社会在不断进步,古人云,有些是不符合现在的生活了,可是,孝悌忠信礼义廉,不管社会如何进步,世界如何变化,这些都是不会改变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这是我们的做人之本。
对不起了,我的老友,我给你了这样一篇流水文章,我现已在收拾行囊,准备踏上回家的路途,此去可能也会是寥寥数日,可我会静静地感受回家的路途,我会用心去感,家的温馨,我会敞开心扉和父母畅谈,我会做好自己一个儿子该做的事。老友,等归来,我会给你一篇我心中最美的的《回家》。
外在的游子累了,也该是时候回家了。
拓展阅读
1、三大碗和一小碗心情随笔
我的父亲今年六十八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几十年以前,父亲一顿饭要吃三大碗。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比较穷,而父亲的饭量又特别大,所以父亲年轻时几乎很少吃饱过。
一年冬天,父亲和村里的男人们都到离家近百里的地方参加挖河。父亲那时候二十刚出头,有的是力气。可人是铁,饭是钢,你力气再大,总是吃不饱饭也不行啊。那时是一个生产队在一起吃饭,每个人都分的是定量,别的人一碗饭就能吃得饱饱的,可一碗饭对于父亲来讲只是个小半饱。生产队长见父亲吃不饱饭,就同意把每天锅底的锅巴给他吃,可这也不能填饱父亲的肚皮。为此,父亲常常是饿着肚子干活。
有一天的傍晚,已经到了放工的时间,可上面下达的土方任务还没有干完。生产队长让大家加班,大家累了一天了,个个筋疲力尽,谁也不想干。这时,父亲说,我一个人干,但是他们每个人要把晚饭匀一半给我。其他人因为不想干活,都答应了父亲的条件。于是,父亲就一个人在那里,借着月光,边挖边挑,一直干到半夜才干玩。等回到住地的时候,父亲的衣服怎么也脱不下来,原来,扁担把肩膀磨破了,衣服都粘到了上面。
那一次,是父亲在那里第一次吃上饱饭。
现在,家里的生活条件好了,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饭了。但奇怪的是,父亲的饭量却变小了,每天刚吃一小碗饭,就连说饱了。刚开始,全家人都有点紧张,担心父亲的身体是不是生了病。特地把父亲带到医院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结果出来,父亲的身体好得很。现在,父亲在乡下还种着庄稼,地里的重活都是他一个人干。
有一次,我和父亲闲聊时,问道:“您现在的饭量怎么变得这么小啊?”父亲对我说:“现在条件好了,每次吃饭都像过年一样,做一大桌子菜,光吃菜就能吃饱了,哪还能吃得下那么多饭啊!”
2、心情随笔:阳光温热岁月静好
心情随笔:阳光温热,岁月静好。窗外红叶飘摇,草木洇润,雀鸟往来穿梭,天空也一如此刻的心境般清朗平和。喜欢静坐在这样的光阴里,不惊不扰,执笔写下明澈舒心的文字,亦喜欢被此刻和煦不炙的阳光包围,任透窗而来的金光,披洒在肩上,发上,扉页上,温暖而柔和。
1、陌上花开,静候一份幸福的约定。美丽邂逅如春风翠柳拂面,春暖花开的季节,踏着轻轻的小草,赴一场玫瑰之约。红尘有爱,任思绪飘逸,心语微澜,静听花开的声音。漫步红尘,轮回的季节落蕊重芳,转角遇到爱,一生一世,做个有缘人。
2、也许是我们相遇在了错误的时空,相遇在了错误的年纪。你不让我去想什么永远,只是一向理智的我在这里犯了傻去相信琼瑶的地老天荒。以为我会遇见一个一心爱我不求回报一直到老的人。只是忘记了这也只是爱情神话里才有的唯美。
3、那日,我只一个不经意的回眸,你便沦陷在我深情似海的眼波;你只一个凝眸浅笑,我便在心湖中写下你的名字,漾出心莲一朵朵。君知否?自那夜你我海誓山盟,拉钩盖章后,我这朵女人花的心事已不再为任何人摇曳,天上人间,我柔媚的情怀只等你来读。
4、曲折坎坷,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不停地上演,填满柔弱的内心。这一生中经历了无数次相遇时的喜极而泣,千万次聚散匆匆的擦肩而过,都是成长的一个过程。年华似水,云烟散尽,伴随着年轮的老去,有些人和事情已经模糊不清。
5、我不美丽,不倾城,不温柔,不淑女,我只是个平凡的女孩。我也会有任性发小脾气的时候,我也会斤斤计较,我也会小心眼,我也会哭。如果你说爱我,我会怀疑。会当真,会高兴,会难过,会忧心,会希望你能像我一样用心。
6、心念决定言行,未来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取决于现在的起心动念。若能活出自我自然不与他人攀比,不在意他人的评价,变得乐观坦荡,生命也就变得单纯而喜悦了,每一个夜晚都是一次死亡,每一个黎明都是一次重生,每天都欢喜地面对人事物,便是对生命最好的回报。
7、我的牵挂把你安置在我的远方,而你的牵挂把我遗弃在你的远方。从此,我只能在文字呻吟,只能在文字中描写你的思念,只能在文字中把你牵挂。对于这一切,你无动于衷,失落的我带着对你的牵挂,心灰意冷的走进没有你的流年。
8、有时候我们倾其所有,为的只是获得一种安全感。却不知,人从出生开始就背负着博弈、抵抗、挣扎的使命,而心灵的漂泊与惶恐是*且无法回避的。所以,真正的安全感取决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体验,以及内在修为和自身力量的强大,而不是依靠赢得他人的赠与。
9、走今天的路,过当下的生活;不慕繁华,不必雕琢,对人朴实,做事踏实;不要太吝啬,不要太固守,要懂得取舍,要学会付出;不负重心灵,不伪装精神,让脚步轻盈,让快乐常在;不贪功急进,不张扬自我,成功时低调,失败后洒脱。
10、人们的恋爱心情,往往是有意想你你不在,无心想你你重来。想你时你在落日之际,看你时你在晚霞飞处,爱你时你在夜色雾中,忆你时你在繁华梦里。告别了一个夜晚的絮梦,告别了一个长梦的忐忑,终于不再想你。清晨,你却来到庭院深处,打开窗扉,撩开风帘,朝霞和你一起把我紧紧拥抱。
11、我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得理解我,对我好,因为我自己也是一样,不能顾及到身边的所有人,我也不能每一个都去理解,都去关心,都竭尽全力对他们好,我又不是神,我只能在你找我的时候出现,需要我的时候尽量给你帮助,所以将心比心,我不是清高不是冷漠更不是忽视,我也是一般人。
12、其实你明知道,不是对一个人拼命的好就回得到相应回报的,也不是没有谁就活不下去了。总有一天,这一切都会过去,那些痛苦,难过,让我们以为我那么深的爱着一个人。后来,我才知道,那不是爱,那是对自己说谎。
13、阳光温热,岁月静好。窗外红叶飘摇,草木洇润,雀鸟往来穿梭,天空也一如此刻的心境般清朗平和。喜欢静坐在这样的光阴里,不惊不扰,执笔写下明澈舒心的文字,亦喜欢被此刻和煦不炙的阳光包围,任透窗而来的金光,披洒在肩上,发上,扉页上,温暖而柔和。
14、你走后,土坡上的小灌木上树叶全部掉光,只剩下突兀的枝丫,这些枝丫参差不齐的指向天空。天空很蔚蓝,偶有几朵白云飘着。风刮着,像刀子锋口,刮得我的手生疼。我看着远处,高低不平的方格楼房,突然想笑。
15、如果所有的伤痕都能够痊愈,如果所有的真心都能够换来真意,如果所有的相信都能够坚持,如果所有的情感都能够完美,如果依然能相遇在某座城,单纯的微笑,微微的幸福,肆意的拥抱,该多好。可是真的只是如果。生命里有很多定数,在未曾预料的时候就已摆好了局。
16、人生艰辛苦短,但颠簸在尘世里会认识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会值得我们去留恋和记住,而有些人仅仅是生活中一个过客,来无痕去无迹,根本不值得去记忆。春意三月天,借文字的灵魂,任思绪幻化成篇,在远离世俗的眼光里独自徜徉。
17、天色稍暗,一弯弦月静静的挂在天边,蓝色的幕布映衬着那浅浅的一丝微光,让它显得更加渺小,像一支小船遨游在茫茫大海。今夜无星,唯有那线一样的的牙儿静默在天边,有点儿孤独,有点儿凄切,我开始怜悯那月,不仅是为它憔悴的模样,更是为那寂寞高冷的气质。
18、很多事,不是我想,就能做到。很多东西,不是我要,就能得到。很多人,不是我留,就能留住。有些人,就像指缝的阳光,温暖,美好,却永远无法抓住。不再挣扎,不再留恋,一个人也很好。时光如水,总是无言。若你安好,便是晴天。
19、人的需求,其实很简单:有一个温暖的家,一个贴心伴侣,一些快乐时刻,一些可能愚蠢的信念,最好,还跟随一个强调感恩的*。那,身体与心灵都不孤单了。谦卑处世人常在。谦卑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谦卑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20、忘记一段逝去的感情、忘记一个已经不爱你的人,那个过程,就像戒除毒瘾一样痛苦。毒瘾发作的时候,你痛苦得全身发抖、身体扭曲、五内翻腾,你恨不得一头撞向墙壁,你倒在地上挣扎,痛哭流涕,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3、节令美食心情随笔
对于冬至,母亲是这样理解的,她说冬至大如年,冬至一到,那么离新年就越来越近了。对于节气的变化,母亲是最关心的,哪个节气,该做哪些应节气的食物,她都格外地上心。
冬至一到,也就到了要腌鱼腌肉的时候了,这是每年冬至家里都要做的一件事情。母亲说在冬至这一天腌鱼肉,腌出来的味道,才带着独有的味道,让人一吃就忘不了。确实,母亲腌的鱼和肉,真的是让人一吃就忘不了,不咸也不淡,还带着独有的香味。
那薄薄的肉片与剁成小块的腊鱼一起上锅蒸熟之后,满屋子都飘满了香味。每到这个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掀开锅盖,夹起一块就往嘴里放。母亲说我那个样子像极了一只偷嘴的馋猫。
对于母亲来说,冬至这天不仅要腌制咸鱼咸肉,还会做冬至丸给我们吃。所谓的冬至丸,就是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的清晨,母亲就开始将糯米粉磨好,并且糖、肉、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丸。这样的冬至丸,母亲一般会包许多,有时会给亲戚们拿去一些。
母亲说冬至吃冬至丸,就大一岁了,就要更懂事一些了。当时的母亲总是希望我能够快一点长大,能够懂事一些。
如今过冬至,母亲还会像以前一样,腌些鱼肉,只不过腌得没有以前多了。她说现在条件好了,也并不是非要吃这一口,腌一点是个意思,也应个节气。至于冬至丸,母亲现在也不做了,多数时候,都是会去市场上买些汤圆回来给我们煮着吃。
虽然现在过冬至,不像小的时候那样隆重,但是一年一年,母亲却从来都没有忘记过。我想母亲爱过冬至,不仅仅是因为冬至过了就是新年,更多的则是希望一家人,每一年都能够顺顺当当地过下去,每一个冬至,一家人都能开心团圆地在一起。
4、记忆“的确良”心情随笔
和几名90后教师集体备课时,讨论路遥小说《人生》中描写的当时人们把穿“的确良”衣服作为衡量一个家庭境况好坏的标准,充满好奇,甚至还有质疑。让我这个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为之感慨。
记得那时,在“的确良”布料尚未问世之前,我们衣服大多是棉质印染品。棉布虽然吸汗,柔软,穿着舒服,但易皱易破损,不耐穿。而在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年代,衣服少,使用频率高,一件新衣服,一个夏天肩膀、**就磨烂了。没办法,只得重新缝补起来再穿。那时判断漂亮衣服不是样式新颖时尚,而是看是否是一件没有补丁的完好衣服。
“的确良”是合成纤维,因其挺阔,不皱,耐穿,且免烫,穿起来体面、时尚,人显得非常精神,感觉朝气蓬勃。这种服装是当时最为时髦的装束,被冠之为“文明新装”,所以深受老百姓的青睐。虽然当时价格比棉布价格高几倍,但只要商店一有货,立马就被抢购一空,无不掀起一阵“的确良”热潮,推动了衣服时尚的潮流。
我的第一件“的确良”衣服,说起来有些心酸。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地里背回家的玉米棒子,堆积如山,需趁着炎炎夏日脱粒晒干后,装仓入库。父母忙着照料地里农活,剥玉米粒的手工活,就全落在我们这些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娇嫩的手指手掌,常常被磨出血泡,疼痛不已。为了刺激和鼓励孩子们干活,母亲常给些工钱作为奖赏。我把辛苦所得的零花钱积攒起来,达到一定数目后,交给母亲,让母亲到布店扯上几尺“的确良”布料,找裁缝店做了这件白“的确良”褂子。当然平时是舍不得穿的,只有在走亲戚、参加集体活动或过年时,才应时穿一下。回到家,立马**来洗一洗,干了,又叠叠收藏起来。就这样,这件“的确良”褂子,我整整穿了五年,布都褛了,也未舍得扔掉,仍保存着,非常珍惜。
第二件“的确良”衣服是浅蓝色的褂子,左胸前特意缝了个口袋,可以挂支钢笔在袋口上,显得有“学问”,可惜这件衣服没有寿终正寝就中途夭折了。那时我住校读初中,我的下床同学晚上点蜡烛看小人书,疲倦睡着后,烛火燃了蚊帐,我的那件“的确良”褂子,也被付之一炬,让我心痛了好长时间。好在这位同学家长,不久又赔我一件同颜色的“的确良”褂子,才让我缓过神来。我一直收藏,保留到今天。
从诞生之日起,“的确良”就不断发展变化。后来,各种印花“的确良”纷纷面世。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几乎每位中国人都以穿“的确良”为美。特别是白底戴花的“的确良”,一时成为社会主色调,满街“白色”飘,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随着*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更好的布料也相继初露端倪。如卡基布、雪花尼、亚麻、蚕丝、纳米等高档布料的种类,越来越多,衣服样式也从单一的中山装,到西服,再到中国传统时装,款式每年都在翻新。新颖、时尚、潮流的布料,又渐渐取代了“的确良”衣服,成为人们新宠。
今年是*开放四十年。四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给中国各行各业带来的巨大变化却是非常惊人的。如今“的确良”虽风采不再,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但它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和折射出中国人在穿戴方面发生的从商品匮缺到商品丰盛的历史沧桑巨变。
如今的衣服,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服饰的概念,而上升为一种文化符号。如牛仔服、情侣装、乞丐服、仿造的球星队服、文化衫等,带有极强的个性色彩。商场里各种奇装异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在幸福中长大的90后年轻人,他们体会不到*开放前那段艰苦的历史,对“的确良”一度代表当时家庭贫富差距的状况,不理解或很难理解就自然而然了。
今天之所以重提我那两件已保留四十年的“的确良”衣服,不是忆苦思甜,而是为了留住一段岁月,唤起旧时的记忆。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勿忘中国*伟大成就,更加懂得珍惜今天所拥有的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40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