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相关的故事 1
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我常常分不清牛郎织女和天仙配的故事,常常迷惑牛郎、织女,董永、七仙女究竟谁该是主角。其实只是天上的牛郎星、织女星惹的祸,想得多了,便顺由自己,把牛郎与董永,织女与七仙女掺杂掺杂吧。
两个故事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善良、美丽、聪慧的“仙女”爱上了“淳朴、忠厚、勤劳”的农家汉,愿意与他过一辈子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自由快乐的生活,可是虽顺民意却有违天意。简单快乐的“原生态”生活方式,被许多人挂在嘴边,可有谁真的能够从“天堂”落到“人间”,享受百分百“接地气”的生活?织女(七仙女)实实了不起。
爱情本是纯洁无暇的,如“原生态”的日子般没有些许掺杂。可是爱情也随着时代“进化”了越来越讲究“完美”,“要爱情还要钞票”“房子还要车子”,寒窑虽破能避风雨也避开了现代爱情。
15世纪的巴黎,“驼背、独眼、耳聋…”从小被遗弃的*卡西莫多,他被主教收养,成了巴黎*院的敲钟人。在愚人节那一天,被巴黎民众选为“愚人之王”。少女爱斯梅拉达美丽无瑕,她纯洁、善良、能歌善舞、聪慧过人,可是她没有父母,不知道姓氏,没有家,从小跟着吉卜赛人四处流浪。当卡西莫多被绑在广场上*,在烈日下口渴难忍,遭受围观者的嘲笑和辱骂时,只有爱斯梅拉达不计前嫌,把水送到他的嘴里,使这个看起来丑陋无比愚钝无比的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当爱斯梅拉达被主教陷害要被处死的时刻,卡西莫多冲进刑场,把她的“天使”救到*院的钟楼上。从此,卡西莫多成为了她的保护神。并四处去为她寻找她深爱的弗比斯,然而弗比斯只是个逢场作戏的花花公子。一次次的伤害、欺骗仍然没有让“天使”的心回到人间,她再一次被副主教克洛德骗出*院,被残忍地绞死。卡西莫多认清了克洛德的丑恶面目,把他从钟楼顶上推下来摔死。几年后,人们在坟墓里发现了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拥抱在一起的遗骸。
我不知道“牛郎织女”与卡西莫多间有何共通之处,只是想起七夕,想起天上的牛郎织女,想起了天仙配,也想起了卡西莫多。当然,即使国外也过情人节,也不会是卡西莫多的节日。只是我想的多了吧。
七夕节相关的故事 2
七夕夜,天上人间星宿守护,琴声悠扬曲和牛郎织女于鹊桥凄美相会,姻缘一世牵,七夕千古绝唱神州心酿。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长年天各一方,远及朝夕相伴貌合神离的平庸鄙俗情趣可贵得多。
依阑望星空,记忆的帷幔被江畔吹来的夏夜凉风徐徐**,一弯新月犁开记忆。年幼时,每逢七夕的晚上,和家人围坐在门前那颗曲屈盘虬的葡萄树下,仰望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听妈妈讲那牛郎织女的故事。从年幼时就明白:牛郎是个深情重义热爱生活,热爱自由,有着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尚情趣。天仙织女精巧绝伦,追求人间自由与幸福美好的生活,情深义重,温婉美好。老牛知恩图报,重情重义,宅心仁厚。*娘娘则扼杀他人的自由,摧毁织女幸福生活,冷酷无情,是*家长制的典型代表人物。
弹指一挥间,N年忽然而过,七夕年年。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昨夜中宵一梦:“七夕”节的晚上,我们漫步于江滨公园,纳凉娥江畔,浅坐高柳下,忽然一阵凉风吹过,带来一块大云头,下起了一场罕见的五光十色糖果雨,望着这突如其来的神奇糖果雨,大家都开心得跳了起来。
雨“哗哗……”地下了五分钟,不大不少,见好就收,惊奇的是这雨只带来阵阵清香,丝毫没有打湿大家的衣衫,低眉瞥见落在地上像是无数个五彩缤纷的小水晶,几个小男孩发现是七彩糖果,便迫不及待地品尝起各种颜色的糖果,“哇,好香啊!这是哈密瓜味的。哇,好甜啊!这是葡萄味的,这是玫瑰味的……”小朋友七嘴八舌地告诉大家。忽然,一个小女孩用清亮的声音对大家说:“这糖果雨,是天上的仙女**我们的喜糖,因为从今晚起,*娘娘准许织女和牛郎在以后的365个**夜夜里生活在一起,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倏忽间,小女孩转身低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消失在人群中。乘凉的人们纷纷弯下腰去捡拾糖果,有的用扇子铲,有的用裙巴兜……都想把这份喜悦与幸福带回去和家人一起分享。
梦醒时分,我轻嗅攥在掌心的水晶糖果,空空是也。
寻思着遁形于人群中那小姑娘的低婉妙语,思绪忽闪北宋词人秦观的《鹊桥仙 》回旋于耳际,至今记忆尤新:“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弯弦月下,云淡风清,唯有记忆把时光穿越,留我独自细思量。不知道风起何时,雨落几时,只是每每在七夕思念的心网里,都交织成经纬绸幔。你我永驻心网,你无法逃脱我丝织的牵挂,我也无处遁匿于你的思念里。蓝天白云共徜徉在流年向晚的清宁中,与日月共存,与星宿同行。
相见恨晚,祈愿下辈子的轮回只为你而来,能够在豆蔻华年里于虞城江畔遇见,共赏日出月落;鹣鹣比翼共你在玲珑西楼与花草为友,与诗书素笺作伴,相依一生,相守一世。同饮清冽甜润之舜江水泉,共面娥江之畔习习杨柳风。 倘若这辈子我们不能朝夕共霜华,那么千年等一回,在下一个轮回里,你我不再迷途,不再失散,彼此牵着左右手紧扣指头,经年里让蓝天悠然伴着白云。夜静谧,弦轻拨,心音静静淌,我低眉寻思轻声言,细思量。竹密树浓虫鸣处,丝丝清凉不是风。月朦胧,夜迷离,曲径通幽处,万籁此皆寂,唯闻耳畔轻轻呢喃心语“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余生永相随”的誓约。
经年岁月里,生如夏花灿漫依旧。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与暮暮。小楼独处时清雅莹白似玉般温润,携一缕清凉,徜徉在文字的幽径,随意书写心语。不必朝夕相伴,不必顾及彼此,心存明媚,悠然微笑。无论周遭聒噪纷杂,灵魂安放在素笺,简洁清宁,随心随意。在悠长岁月里以文字作伴,清雅地存在。生活,是自顾自的美丽,女人如花,花似梦,烟花般瞬息绚丽也好,日月星辰般永恒光辉也罢,坦然面对。珍惜已经拥有的,固守我当守护的那一份人间挚爱,相守到百年。
拓展阅读
1、关于春节的故事:梅州的春节
首先从准备年货说起。冬至前后,家家户户开始准备——自制腊肉、腊肠。准备好用盐腌制三四天的肉,再用茴香、小皮、八角、花椒泡白酒制成的调味料均匀涂抹在肉上;而制作腊肠工序复杂些,需准备搅碎的肉馅、刮洗干净的粉肠和小漏斗,用制作腊肉的佐料拌好,待入味后再用漏斗一点点地往粉肠里面塞肉,最后用绳子串好,进行7-10天的晾晒即可。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觉得家乡提前充溢着浓浓的年味。
到了年二十三左右,每家每户开始准备客家人特有的煎堆、果条和客家娘酒。用浸泡十天左右的糯米磨成粉,目的是让煎堆、果条入口即化。到了煎煎堆和果条(果条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把面捏成喜欢的各种形状)的那天,家里异常热闹。一吃完中午饭,大人便早早备好大竹筛、米筛、花生油,还有熬成的一大桶糖水开始开工,只见堆积的糯米粉山在糖水和大人们的搅拌、揉搓下,逐渐变成了一个个小面团。此时围坐一团的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抓起面团揉成一个个似乒乓球大小的圆球,放到洒满白芝麻的米筛上,等待大人起油锅煎煎堆,那种等待的兴奋劲难以言表。而长辈们担心一群小馋猫吃刚煎的煎堆上火,每一回都不忘先用蜂蜜水浸泡后才端出来。客家娘酒一般都是每年10月份用糯米和酒饼酿造,多用于节日或是女人坐月子的时候饮用,这时候拿出来用酒壶煮开,放点曲调成红颜色,代表日子红红火火;或是用特制的瓦缸加黑豆进行烘焙。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觉得家乡人勤劳、善解人意。
年二十五,正式入年,俗称“入年卦”。每户人家都要进行彻底的大扫除,每个人都必须讲吉利话,正所谓“入年卦,讲好话。”
除夕当天午饭后,各家开始贴春联,贴门神、门前利是,挂灯笼。张灯结彩后,小孩早已按捺不住,嚷着早早冲凉穿新衣裳;大人则忙着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因为它不仅是除夕的一顿晚餐,更承载着一家人团聚的期盼。正所谓“无鸡不成宴”,做法多样的鸡肉是首道菜,预示新年乖乖,身体健康;第二道菜是酿豆腐,寓意着来年生活富裕;第三道菜是吃鱼丸、挥丸,用客家话的谐音就是新的一年吃不完,用不尽。除了这些外,还有付卷、大蒜炒腊肉、蒸腊肠等家常特色菜,再配上自制的客家娘酒、煎堆,满屋飘香,其乐融融。晚饭过后,就是长辈给未参加工作的孩子们发压岁钱的时刻。
正月初一。鞭炮齐鸣入耳来,烟花璀璨齐绽放,喜气洋洋过大年。但切记初一初二不能拿扫帚扫地,这样会把财气、喜气扫走。等到了年初三一大早才是“扫穷鬼”的时候。
正月初二、初四。是嫁出去的女儿和姑爷一起回娘家(转妹家)的日子。马路上车水马龙,只见大人小孩个个穿着新衣裳,眉开眼笑,手提应有尽有的酒肉、点心、水果等。见到自家的长辈、小孩,都不忘作揖道声:“新年好!”并热情地递上利是(红包)。有了女儿们一家的到来,家中的欢声笑语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正月十一到十五,亦是梅州特有的节日——赏灯。这堪称家族盛会。只要哪户人家当年添了男孩,就要在自家的祠堂集中进行赏灯仪式。先是敲锣打鼓、舞狮舞龙迎请花灯,并在节日当天,男女老少欢欢喜喜前往祠堂,添了新男丁的家庭务必抱上新丁,带上备好的满桌上好酒菜和一担供孩子们吃的糖果点心,到了祠堂后,先供奉祖先,然后与众多亲朋好友分享。仪式之后,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烟花盛会。整个仪式隆重而热闹非凡,毫不夸张地说,在梅州人的眼里,赏灯甚至比过年还重要。
到了正月十六——传灯。梅州的春节到这才圆满划上句号。
2、关于七夕节的由来传说
导读: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历史神话故事大全:七夕节的由来
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一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狠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草房,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草房内。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边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最美丽的仙女,都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女,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着树丛,悄悄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
天近午时,其它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这时,牛郎从树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脉脉含羞地点点了头。 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
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女。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奉旨带着天兵天将捉走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拨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肝肠寸断的织女和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对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民间传说的突出特点是与特定的自然或社会文化相关联,以明确的某个人物、地方、史事、风俗、自然物或人工物等为对象,民间传说借以创造多种多样的故事,具有一定的历史性。
摘录: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地上渐渐被青翠的绿意所覆盖,山川上也密布了长草高树。一切似乎已经是完美的了,可曾经的云们却仍停留大地上不得回到天空里。它们向往着往昔的欢乐、自由翱翔,哀哀的哭泣着,日夜不停,无始无终。
3、关于上元节的爱情故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这一天,人们依照传统习俗,张灯结彩、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吃元宵、送孩儿灯、迎紫姑、走百病……
而元宵节在古代也称为“上元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可谓中国古代实质上的“情人节”呢~元宵灯会在*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皮影相思。相传,汉武帝刘彻的爱妃李夫人死后,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李妃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武帝看到这位宫女的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破镜重圆。隋朝军队灭南陈前夕,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陈后,昌乐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双喜临门。宋朝*家、文学家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提笔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得了个漂亮媳妇,实在是双喜临门。
4、有关端午节的故事介绍分享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秦国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好多人,又丢了土地。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儿子的话,就上秦国去了。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秦昭襄王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大夫屈原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怀王报仇雪耻。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一些大臣的仇视。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许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我听人说过,刚洗过头的人总要把帽子上的灰尘掸干净,刚洗过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跳进江心,葬身于鱼腹中,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了。渔父和附近的庄稼人很难受,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人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后来人们称屈原是一位我国古代杰出的爱国诗人。
5、有关端午节的故事介绍分享
每年端午节,瑶族人家都在门口挂上一条葛藤,表示驱邪避魔确保平安的意思。这个风俗自古流传到今。这里面有一段传说。
相传瑶族有一个支系,原来也住在平原大地上,和其他民族友好相处。有一年,穷人*失败,官兵追杀过来,村寨遭到血洗,百姓纷纷逃难。
路上有个瑶族妇女,背着一个五岁的孩子,领着一个三岁的孩子,踉踉跄跄,拼命奔逃,来到一座长满葛藤的山前。后有追兵,前无去路,好不急人呐!她抱起身边的三岁孩子,紧紧地搂着,流着眼泪对他讲:“孩子啊,莫怪阿妈心狠!拖着你,大家都逃不脱。为了救你背上的哥哥,只好忍心丢下你啦!”那三岁的孩子却死劲抓住阿妈的腿,哇哇哇地哭个不停,喊着:“阿妈,莫丢下我啊!”
就在这时候,一个白发银须的老人,顺着牵挂的葛藤,从山上降落到这个瑶族阿妈面前。他问:“你怎么不背小的孩子反而背大的呢?”
阿妈说:“我背上背的是壮族的孩子,抱的这个才是我亲生的孩子。”
白发银须老人觉得奇怪,忙问道:“那你为什么丢掉自己的孩子,去救别人的孩子呢?”
阿妈说:“他的爹妈都被官兵杀了,救了他,留下一根苗,将来报仇雪恨。”她心一横,把自己的孩子丢在路边不管。
那白发银须老人看见这瑶族阿妈舍己为人,十分感动,便拦住去路,对她讲:“你莫慌,你顺着这根最粗最长的老葛藤爬上去吧。”说罢,他扯动葛藤抖了两下,旁边就现出一条山路来,阿妈背着壮族孩子,沿着山路爬了上去。刚爬到山顶,官兵就追到山脚了。阿妈回头往山下一望,奇怪,那条山路不见了,只看见满山牵挂着葛藤。她不忍心看见官兵糟蹋自己的`亲生骨肉,便扭头跑往对面山里去了。官兵走投无路,眼看陡壁悬崖挂满了葛藤也就退兵了。等阿妈下到山脚一看,更奇怪了,自己的孩子正在那里喝山泉水哩。
阿妈抱起孩子问道:“孩子,你是怎么到这里来的?”
孩子回答:“是那个老公公背我飞来的。”
阿妈问:“老公公呢?”
孩子四下张望,怎么也找不到那个白发银须的老公公。他们自然不会知道那白发银须老公公是仙翁。
找不到那老公公,他们心里很难过。阿妈又背着壮族五岁的孩子,领着自己三岁的孩儿,继续赶路。走了没有多少路,他们来到了一个山冲。这山冲里,有一个寨子,不少逃难的人,都涌到这个寨子里来。
“阿爸!”三岁的孩子眼睛尖,在人群里一眼认出了自己的爸爸,跑了过去,让他父亲抱了起来。
阿妈觉得奇怪,就问丈夫为什么也跑到这里来。他说:“*失败了,我们*散了,找不见你们,我就随逃难的人们一块到这里来了。”
他也问妻子是怎么来的,她就把路上遇见白发老翁用葛藤解救他们的经过讲了。她丈夫听了,惊讶地说:“哎呀,我们也是这位白发银须老人搭救的呀。是他叫我们几个年轻力壮的人走在后面,每人拖一把葛藤,清扫路上的脚印,掩护大家撤退。等官兵赶来,踩上葛藤扫过的路,就像毒蛇碰着半边莲一样,怕得赶紧退兵了。”
人们纷纷议论开来。一个老婆婆讲:“那个白发银须老公公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一个老头子讲:“今天是端午节,我看一定是汉人的那个屈原显圣了,我们瑶人以后也纪念他吧!”年纪最大的长老说:“往后,每年端午节,我们瑶寨的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挂葛藤,它能驱邪避魔保平安。我们看见葛藤,就会记起仙翁救命的恩德,让瑶家的子子孙孙永远纪念他吧!”
就这样,这个风俗世代祖传下来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37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