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春晚》全诗鉴赏的内容

发布时间: 2025-07-18 16:36:33

《武陵春·春晚》全诗鉴赏的内容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这好比我们去看一个多幕剧,到得晚了一点,走进剧场时,一幕很热闹的戏刚刚看了一点,就拉幕了,却不知道下面一幕内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赶上了全剧中最精采的**部分。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抒情诗因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力量,所以是可取的。(沈祖棻)

拓展阅读

1、“上方重阁百里见秋毫”

“上方重阁,百里见秋毫。”这两句是说,傍时分,登上位于山顶的方丈室的阁楼,极目远眺,百里之一些细小的景物都可看到。极言山寺方丈之高,远望景物历历在目。“百里”,极言其远。

出自杜甫《山寺》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①上方:谓僧人之方丈。 ②:日落时分,傍

《山寺》是一首五言律,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作于秦州。

作者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迁入巩县。历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再到杜甫,杜家在巩县已是四代85年。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圣”,他的被称为“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杜草堂。

2、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是杜甫五十七岁时所作。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等地。此时的杜甫历经磨难,北归已经无望,且生活日益困窘。长期漂泊无定的状况让杜甫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此

第一联用自嘲的方式写出人滞留江汉的困境。“思归客”是说人想回乡而不能回,只得四处漂泊,浪迹天涯。其中包含着人的无限辛酸。

第二联是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字面上写的是人所看到的片云孤月,实际上是用它们暗喻人自己。人把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当中,感慨自己虽然四处飘零,但对国家的忠心却依然像孤月般皎洁。

第三联运用借喻手法写出了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落日”与“秋风”相对。前者是虚写,比喻“暮年”,后者是实写。身处江汉,面对瑟瑟秋风,人不仅没有了往日的感伤情怀,反倒产生了“病欲苏”的感觉。这种变化是人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的反映。

尾联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人自比为“老马”,意在表明自己并非已经毫无用处。虽然年老多病,但他还有智慧可以用,仍能有所作为。

使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充分表现了人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心理状态。

3、朱熹

【原文】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从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视线所及的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天的面与特征是很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是由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天。感受到了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好像是写游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其实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

4、纳兰若最经典

浣溪沙·五字中目乍成

词牌名:浣溪沙|朝代:清朝|作者:纳兰

五字中目乍成。尽教残福折书生。手挼裙带那时情。

别后心期和梦杳,年来憔悴与愁并。夕阳依旧小窗明。

这首词写别后相思。上片写追忆往日的恋情。下片写今日的相思。上片用了两个细节描绘,便刻画出当日相恋的幸福情景,其结句尤为鲜活动人。下片侧重此时的心理刻画,结句用一景语,余有不尽之意。上下片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其相思苦恋的痛苦忧伤更为突出了。

浣溪沙·无恙年年汴水流

词牌名:浣溪沙|朝代:清朝|作者:纳兰

无恙年年汴水流。一声水调短亭秋。旧时明月照扬州。

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玉钩斜路近迷楼。

这首词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是为纳兰扈驾巡幸江南抵达扬州之时所作。王士祯在其《浣溪沙》词序中云:“红桥同箨庵、茶村、伯玑、其年、秋崖赋”。词共二首,其一系纳兰和作之本,词云:“北郭青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词中亦有怀古之意,唯词题未予标出。纳兰此篇则明示之“怀古”,“怀古”之作是人咏怀的一种手法,无非是借用古人古事以抒情达意而已,可以说举凡词中的怀古之作都是人的咏怀之作。本篇亦是如此,作者借咏隋炀帝穷奢极欲,*昏聩之故实,抒写了自己的不胜今昔之慨。词以情景俱到之法出之。上片写红桥一带之景物和感受,其今昔之感已见篇中。下片点出炀帝旧事,怀古之意显明鲜活。结处尤为深刻,“玉钩斜”、“迷楼”于一句中形成对比,意含深曲,令人回味深思了。

诉衷情·冷落绣衾谁与伴

词牌名:诉衷情|朝代:清朝|作者:纳兰

冷落绣衾谁与伴,倚香篝。睡起,斜日照梳头。欲写两眉愁,休休。远山残翠收,莫登楼。

翻译/译文

远处的山也收起了那抹残翠,暮色四合,切莫登楼,那只是徒增伤感。

休休意为不要,接上一句:欲写两眉愁,是说因思念而惆怅不愿梳妆。

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

词牌名:如梦令|朝代:清朝|作者:纳兰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沈,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词中描写对妻子的四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天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词牌名:如梦令|朝代:清朝|作者:纳兰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这首词是作者于康熙二十一年扈从东巡时所作。此词描写了表现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生活的厌烦。这首词在写景上相当成功,开头两句"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尤其广为传诵。

点击查看更多《武陵春·春晚》全诗鉴赏的内容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32468.html

热门阅读

  1. 观摩活动总结范文
  2. 迟到的青春作文3000字
  3. 2018送女朋友的情人节祝福语
  4. 身边的感动征文不归的小学作文
  5.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范文
  6. 《罕见夜明珠》高中生读后感1200字
  7. 洒向学生都是爱三八节演讲稿
  8. 关于一意孤行的成语故事
  9.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范文
  10. 有创意的沙发垫广告词
  11. 《魅骨》好段摘抄
  12. 关于端午节的对联
  13. 五年级数学《点阵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14. 《会变的水》幼儿教学反思范文
  15. 祝高三学子金榜题名的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