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登襄阳城》译文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18:48:32

杜审言《登襄阳城》译文及全诗赏析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注释

⑴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个月。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⑵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一名望楚山。

⑶汉水:长江支流。襄阳城正当汉水之曲,故云“接天回”。

⑷冠盖:里名,据《襄阳耆旧传》载,冠盖里得名于汉宣帝时。因为当时襄阳的卿士、刺史等多至数十人。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

⑸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

⑹习池:汉侍中习郁曾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后人称为习池。

我客游他乡,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现在站在这城头上放眼四望,顿觉景象开阔。

楚山横亘,耸出地面,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

冠盖里已名不副实,不再与现在的情形相称了;章华台也只能代称旧日的台榭。

名句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①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又名望楚山。 ②横地出:形容峰岭在平原地带突然耸起的姿态。 ③回:弯曲。

这两句写登楼所见楚山拔地矗立,汉水与天相接。仅十字,即将景象旷远、雄伟壮丽的襄阳山水概括无余,可谓精到。

《登襄阳城》是唐代诗人杜审言被流放峰州途经襄阳时所作的一首诗。此诗先在首联点明题意,异乡之中,登城远望;颔联和颈联敷陈“回望”之所见,有大自然的开阔雄浑,有历史陈迹的没落破败;尾联承接上文的沧桑之意,表达了作者无所归属的悲哀之情。全诗借景抒情,写景气势磅礴,格调清新鲜明。

首联记述诗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临襄阳城楼的瞬间感受。他纵目四望,心胸豁然开朗,仿佛这壮美的山川景物扫尽了游子心头的愁云。

颔联紧接着具体描绘诗人眼前的山川美景,“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楚地山川横亘,绵延不断。汉水浩荡势如接天,这确是站在城楼上所望到的襄阳山水的独特景象。那城郊的万山、千山、岘山等,在城楼上方扫视过去,错落连绵,如同横地而卧。汉水宽广浩淼萦山绕廓,曲折流向东南,仿佛连天纡回。“出”字,“回”字,都是再平常不过动词,但与“横地”,“接天”分别组合起来,就产生了奇异的传神写照效果,表现出山川的动态美。那高山流水,巍巍然、汤汤乎于天地之间,一气直下,不可撼动,不可遏止。胡应麟评这联诗说:“闳逸浑雄,少陵*婉然。”

山川的壮观永恒,使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联想到人生的瞬息即逝,于是颈联转入了怀古抒情:“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这里是虚写,冠盖里原在岘山南去宜城的路上,章华台遗址就更远,不管是在潜江或沙市抑或监利,诗人站在襄阳城楼上都是望不见的,所谓“非新里”“即旧台”,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色。“非新”对应“即旧”,并不觉得重复,反显出轻巧,句意流转回环,加强了慨叹的沉重。想当年那修筑章华台的楚灵王,云集冠盖里的汉代达官贵人,如今也不过只留下这古迹罢了。荣华富贵岂能久长!诗人胸中的不平之气,化为了这“身外即浮云”的一声长叹。

尾联以写景作结。襄阳是个风物荟萃的地方,而诗人却独独点出“习池风景异”,习家池不仅山清水秀,亭台楼宇华丽,而且是晋人山简醉酒的地方,文章家习凿齿的故居,习凿齿为人耿直,著有《汉晋春秋》。据史*载,“桓温辟为从事,甚器重之,累迁别驾。温觊觎非望,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诗人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缅怀前贤,而只写出习池的风景奇异,因此瞻仰游玩的人众多。但又没有直说游人众多,而是通过描写“归路”上尘雾弥漫,衬托出车水马龙的盛况。“归路满尘埃”句中的“归”字,用得甚为精当,点明了时间和空间,夕阳西下,游览了一天的人们踏上了归程。这五个字的结句,描绘出一幅清秋黄昏游人倦归图,制造了一个迷惘令人惆怅的意境。不难想象,远役中的诗人茕茕孑立楼头面对此景,情何以堪。诗人将怀古之慨隐寓景里,思归之情深蕴境中。

拓展阅读

1、宋之问《送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

注释

1.嗟(jiē):悲叹。君:指

2.怀着感情;怀着深情。

3.孙楚:字子荆,西晋学家,少负才气,盛气傲人,仕途坎坷,年四十余始参镇东军事,后团傲侮石苞,免官。

4.维舟:停船。屈平:屈原,战国楚人,著名学家。

5.“可惜”两句:《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即补焕丰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今江西丰县)与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参考

身*少交往门庭冷清,悲叹你遭贬谪万里远行。

我不能到河桥饯别相送,江边树相依偎远含别情。

丢官职只因你才过孙楚,汨罗江把船系凭吊屈平。

可惜你犹如那龙泉宝剑,无人识遗弃在江西丰

创作背景

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以赠。

《送》是唐代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五律。首联叙事写情,平坦直露,写人卧病在家,人事隔绝,已使人有寂寞之感,忽闻得朋友远滴江西,惆怅万分。第二联紧扣“嗟”字写惜别深情。朋友远行,人因病不能相送,伤别之情倍添一层。第三联围绕“嗟"字,借孙楚、屈原的典故,交待友人行踪,喻写友人品性遭遇,抒发人对宦海沉浮之感和对友人的惋惜之情。最后两句仍用典故,以“可惜”归结“嗟”字。笔墨饱满,情意厚重。人以龙泉剑埋丰的故事,暗点出友人的贬所,寄寓了怀才不遇的慨叹,同时也是对友人的安慰,暗示他会被再度起用,重施抱负。

情真意切,朴实自然,采用直说和用典双管齐下的手法,以“嗟”字贯篇,写得情意深挚,是宋之问作中较有意义的作品。

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叙事写情,平坦直露,正如实地反映了人作此时的处境和心情。当时,人卧病在家,人事隔绝,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使人有寂寞之感,更是惆怅倍增,感慨无限,为定下了凄伤哀怨的基调。“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紧扣“嗟”字写惜别深情,突显出人的思想感情曲折起伏、波澜叠出,又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朋友远行,人因病不能相送,伤别之情倍添一层。这时人忽发奇想,以江边依依杨柳比心中缠绵之情,虚景实情,浑然无迹,朴实自然,蕴藉深厚。第四句流露出人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人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人围绕“嗟"字,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人对宦海沉浮之感和对友人的惋惜之情。孙楚,西晋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友人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此番由洛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人借抚今思昔,感慨友人仕途坎坷,惋惜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两句“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仍用典故,以“可惜”归结“嗟”字。人用龙泉剑埋丰的故事,暗点出友人的贬所,寄寓了怀才不遇的慨叹,同时也是对友人的安慰,暗示他会被再度起用,重施抱负。这两句典与事融,密不可分,富有形象性和艺术*力,收到了一石三鸟之效。

要求中间两联对仗,此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作者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这也体现了初期律创作中比较舒展自由的特色。综观,笔墨饱满,情意厚重。人后四句接连用典,熨贴工稳,不伤晦涩,仍保持了自然朴素的风格。人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进一步丰富了上联的寓意;但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末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宋之问在律的定型上有过重要贡献,但其创作并未完摆脱六朝绮靡风的影响。这首音韵和谐,对仗匀称,而又朴素自然,不尚雕琢,可以说是宋之问律中的佳作之一,代表了作者在这一体上所取得的成就。

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向洛的意思

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甫“生平第一快”。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人的喜,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人的惊喜达到**,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与“洛”,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的重复,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洛”,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向洛”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到“洛”,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论家都极为推崇此,浦起龙赞其为甫“生平第一首快也”(《读心解》)。

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3、《咸西楼晚眺》古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思

为:乌云开始从皤溪上起来,太从西外的慈福寺阁后沉落下去。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

一上高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

:今属陕西。此题一作《咸东楼》。

汀洲:水中小洲。

溪、阁: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当年:一作“前朝”。

上咸高高的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西下时分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

两朝故都,已成草树疯长的田野;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不识兴亡。

上高高的楼,引动了万里乡关愁思。望芦苇青青柳依依,仿佛江南水乡景致。 溪上云起夕返照楼阁,楼头风狂预示着山雨将至。苍茫暮色中,归鸟飞向荒芜的秦苑遗址。寒蝉在枯*树叶间哀鸣,汉宫废墟上秋风低回声嘶。行人啊,休提起,当年咸的旧事。古往今来一切过往的历史,都已随着滔滔的渭水消逝。

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生,眼中的水草杨柳像江南的汀洲。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楼。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样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依然鸣。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的东流。

话说人正在凭栏送目,远想概然,那一轮平西的红日,已然渐薄溪山,也不知过了多久,忽见一片云生,暮色顿至,不一时,已经隐隐挨近西边的寺阁了;云生日落,片刻之间,“天地异色”,那境界已然变了,谁知紧接着一阵凉风吹来上,顿时吹得那楼越发空空落落,萧然凛然。人凭着“生活经验”,知道这风是雨的先导,风已飒然,雨势迫在眉睫了。景色迁动,心情变改,捕捉在“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之中,使后人都如身在楼之上,风雨之间,不亏为不朽名句。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将云、日、雨、风四个同性同类的“俗”字连用在一处,而四者的关系是如此的清晰,如此的自然,如此的流动,却又颇极错综辉映之妙。云起日落,雨来风满,在“事实经过”上是一层推进一层,井然有序,将“形势逼人”很自然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身临其境的人们必定要作出自己的选择:观望、迎头而上还是退却?“山雨欲来风满楼”就是这样一种意境,后人多借用到**的形势紧迫、或突发事件的暴发前夕等方面的先兆。

这首是许浑临怀古的代表作,通过对在咸西楼晚眺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的衰朽的无限惋惜之情。

首句 "一上高万里愁",落笔便点明上咸楼的满怀愁肠忧情。"一上"表明触发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巧用数字,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这样的发端,意远而势雄,尤显情韵之不俗。

以下五句写勾起愁肠的晚眺之景—— 激发人"万里愁"的触媒。

"蒹葭杨柳似汀洲",是写人晚眺的第一景。人凭栏眺望 ,一片蒹葭杨柳杂乱丛生,像是凄凉的沙洲。"汀洲"多为江南水滨之景,联系人出生的润州泽国水乡,可触摸到人的思乡之恸。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二句,从空间领域描绘写晚眺之所见—— 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 ,夕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凄风苦雨,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二句,则是从空间领域的下端状摹景物 。山雨将到鸟雀仓惶,秋蝉悲鸣,此时,只有秦汉两代的深宫禁苑才是千古兴亡的见证。秦汉兴亡之事,更把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

结尾"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系感慨之词,是说行人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秦汉旧地如今只剩下由西而东流逝的渭水了。" 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 ,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 。 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这首歌情景交融,景中寓情,妙合无限,互藏其宅。本来是抒发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衰败形势的无限感慨之情的,但是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呈现了山河的自然美,从而增强了的形象性和艺术*力。其次,歌颈联和颔联的对仗也颇工整,给人以纵横开阖而又有构图节奏的美感。另外,人善于思索 ,凭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科学总结,把风为雨之先导的自然规律,形象运用入,铸成"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富于哲理意味的千古名句。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联真千古名句也,至今为人们所引用。此联属对工整而精准,云、日、雨、风,溪、山、阁、楼,经过许浑的精心组合,并无重复之感,反而让人感到浑然天成。特别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写的生动传神,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一联是写景,同时也是写情,乡愁国愁一并涌上心头。面对晚唐日趋衰弱的国体,敏感的人是有感觉的。

云生日落,雨前风起,这是一个人目睹的现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然而这人人都常见的自然现象到了人的笔下,却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起”、“沉”和“满”这三个字用的是恰到好处,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给人以错落有致的感觉。其景象一层一层推进也让人眼前一新,井然不紊。“云起”是“沉阁”的前提,“风满”是“雨来”的前奏。

还有用词对比感强烈。风“满”衬托楼“空”,“欲”衬托雨势逼人。这种对比还为人类揭示了另外一种人生现象:凡事发生之前必然会有其征兆的。这就对人类的洞察力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要求,那就是要学会时刻观察周围的事物,透过现象来挖掘其本质的能力。面对这样的现象,有很多人都想用最简练的语句表达出来而无法做到的时候,“山雨欲来风满楼”这短短的七个字便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人产生出强烈的共鸣。

4、甫古《潼关吏》

《潼关吏》是唐代伟大甫创作的一首经典词,体现了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下!

士卒何草草⑵,筑潼关道。

铁不如,小万丈余⑶。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⑷?”

要我下马行⑸,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⑹,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⑺。

丈人视要处⑻,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⑼,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⑽,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⑾!”

【注释】

⑴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⑵草草:疲劳不堪之貌。何:多么

⑶大铁不如,小万丈余:上句坚,下句高。在山上故曰万丈余。

⑷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

⑸要:同“邀”,邀请。

⑹连云列战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关吏的答话。连云其高,战格即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

⑺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

⑻丈人:关吏对甫的尊称。

⑼艰难:战事紧急之时。奋:挥动。

⑽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

⑾哥舒:即哥舒翰。

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

比铁还要坚固,小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

“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点击查看更多杜审言《登襄阳城》译文及全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16986.html

热门阅读

  1. 《黄河象》精品教学设计
  2. 一条建议毁掉大明王朝美文摘抄
  3. 那一年唯美诗歌
  4. 建设工程技术咨询的合同范本
  5. 专题片《不变的步伐》心得体会
  6. 最新有创意的生日祝福语大全
  7. 戴钧衡南山集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8. 十月一日国庆节优秀作文
  9. 《羞于见人的葫芦花》童话故事
  10. 201年端午节给家长祝福语
  11. 办公室耗材购销合同
  12. 2016年微信冬至祝福语
  13. 国庆趣事初中作文600字
  14. 写腊八节的古诗句
  15. 201年企业鸡年拜年祝福语
  16. 201年闺蜜结婚感人祝福语
  17. 李清照《一剪梅》词赏析
  18. 用邮寄来造句
  19. 2016民族团结进步年心得体会范文
  20. 懂木的心美文
  21. 海事述职述学述廉范文
  22. 201年植树节给朋友的温馨祝福语
  23. 描写元宵节的祝福语
  24. 班干团干换届总结范文
  25. 201最新元宵做汤圆作文精选
  26. 2019年腊八节贺卡祝福语短信大全
  27. 雨中的背影优美散文
  28. 一个保安的坚持美文摘抄
  29. 家长祝学生考试成功的祝福语
  30. 《猎过狐》读后感范文
  31. 心灵鸡汤经典语录50句
  32. 正能量的说说50句
  33. 2016教师七五普法心得体会
  34. 达尔文小故事有哪些
  35. 关于感悟的好段摘抄
  36. 优美语句摘抄经典语录
  37. 鼓励人生的句子
  38. 关于猴年春节祝福语2016年
  39. 高一记叙文00字范文:捡来的快乐
  40. 201年小年给老师的祝福语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10 11:53:08
本页面最近被 244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陕西,TA在页面停留了 129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