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钧衡南山集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1 18:26:54

戴钧衡南山集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唉!写文章的事,难道不难吗?司马迁出生在汉武帝的时代,凭借上天赐给他的才学,继承几代人的学问,通晓古今史书的奥秘,穷尽天下山水的奇迹。他(戴名世)的遭遇,极尽人世间不可忍受的境地,(他)失意抑郁,感到的愤慨悲伤,凭借他的(这些)积蓄,喷发出来成为文章,于是以此称雄于天下,流传于后世。从后世凭文章称为大家的人来看,他们的造就虽然各有不同,但精要之处没有谁不是深得司马迁文章的大义和要旨的。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本朝写文章的著名的人间或有,天下共同推崇为正宗,没有谁像我的同乡方望溪(方苞)了。方先生一生所叹服的人,只有(戴名世)先生了。先生与方望溪是同乡,又从少年时代志趣意气相投,一直到老也不衰减。先生学问的深浅,文章的得失,了解得深刻且相信得忠实的人,没有谁比得上方望溪。方望溪推崇他,求学的人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只是方望溪一生*显要,一生的著述遍布天下,而(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接近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没有谁为他收集,而少数藏书人当中有他的书稿的人,又秘而不宣不敢拿出来。(如此),四面八方求学的人,只是耳闻先生的名声,求他的书却不能得到。文章的遭遇,幸运与不幸运本来像这样啊!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我读(戴名世)先生的文章,看到它的意境像太空的浮云,变化无痕;又像飘飞的仙人,没有谁可以窥视它的行踪。我私下里把他比作古人,认为庄周的文章,李白的诗歌和他的文章差不多相似。但他文章气势逸致神韵的高远,就一直进入司马迁的境界而得到他的神韵了。我的学生尤云鹗曾经说司马迁文章的飘逸之气,欧阳修在其后,只有(戴名世)先生得到了,这并非虚妄之言啊!我又看先生文中的自叙,以及方苞先生所写的序,知道先生历来常常以司马迁自比,他的心中藏有百卷诗书,像江水一样滔滔欲出。先前让他写出(那些文章),一定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这些人的地方。难道仅这一点点文字就足以看到司马迁文章的神韵吗?可惜啊,先生有司马迁的才能,却没能够有司马迁的大志,仅这一点点,而还受到困厄压抑让他不能够彰显于世,确实可悲啊!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天集》、《岩居川观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戴名世)先生文集的名称不一,年青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天集》、《岩居川观集》,都不能再次见到,现在所仅存的,只有我的学生尤云鹗刻印的版本,叫做《南山集》的就是。同乡人吴姓藏有手写的本子,比尤云鹗刻印的本子文字多了将近一半,我借过来抄下它们。又在许君处看到(戴名世)先生的手稿十来首。又因为尤云鹗、吴姓乡人的本子没有按一定的次序编排组织,也没有说明编书的原则的例言,我就一起拿过来编写。凭我所看到的这三本,差异就有这样大,这以外那些没有能看到的,那些零散的又知道有多少呢?

道光辛丑年十二月,同族后学戴钧衡谨记。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其所畜,发为文章 畜:积聚

B.知之深笃信之者笃:厚道

C.余假而抄之 假:借

D.宗点学钧衡谨识识:记

6.(3分)B(笃:坚定)

7.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穷天下山水之奇迹余乃共取编之

B.平方氏生平所叹服者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C.以雄于天下 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D.知先生峑生平每以子长自命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7.(3分)C(都是介词,在。A项,助词,的/代词,它;B项,表转折/表递进;D项,用/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3分)

译文:各地求学的人,只听说先生的名声,想读他的书却不能得到。

评分建议:“学者”、“耳”、语句通顺各1分。

⑵.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3分)

译文:我私下里曾经将他的文章与古人的诗文相比,认为它与庄周的文、李白的诗差不多相类似。

评分建议:“拟”、“庶几”、语句通顺各1分。

⑶.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4分)

译文:仅这些(残存的)很少的文章,却还遭受压制使它不能在世间公开流传,确实可悲啊。

评分建议:“区区”、“厄抑”、“良”、语句通顺各1分。

9.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3分)

①境象变化自然;②气韵超逸深远;③行文纵横奔放。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只抄原文,得1分。

拓展阅读

1、《夜归鹿门歌》

唐代 孟浩然

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黄昏时寺的钟声回荡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使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清冷的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天色已近黄昏,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如门的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注释

鹿门:名,在襄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荆州刺史刘表请他*,不久后,携妻登鹿门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指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创作背景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辟一住处。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即景龙二年(708)至先天元年(712)间,故题为“夜归鹿门”。

2、书嵩画牛杜处士好书画、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

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种庄稼的农民,织布应当去问纺纱织布的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宝:这里是动词,珍藏。

囊:袋子,此处指画套。用彩锦做装画的袋子,用玉石做卷画的轴子。

曝:晾、晒。

搐:抽搐,收缩。

掉:摇着尾巴。掉,摆动,摇动。

然:认为xx是对的。

所宝:所珍藏的画。

锦襄玉轴:以玉为轴,用锦囊盛起来。

拊掌:拍手。

翘起尾巴。

从杜处士角度的'收获:要谦虚,乐于接受正确意见;

嵩角度的收获:做任何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从牧童角度的收获: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章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通过引用手法来加以说明本的中心思想。做任何事应该先了解各种实际的情况,正如画牛必须懂得牛的习性。

画牛必须懂得牛的习性;做其他事也应该先了解各种实际的情况。即使是名家的创作,也应该以真实的事理为依据。章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也就是5个字:实践出真知。

3、古八变歌

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

浮云多暮色,似从崦嵫来。

枯桑鸣中林,络纬响空阶。

翩翩飞蓬征,怆怆游子怀。

故乡不可见,长望始此回。

初秋时节刚至便刮起了北风,吹到了我所在的章华台。

日暮时分高天上浮云流走,仿佛从那西极崦嵫吹来。

树林中的枯桑叶飒飒作响,络纬在那空旷的台阶上鸣叫。

飞蓬草在风中飘飘扬扬,让游子触景伤怀怆然而悲。

遥远的'故乡已经看不见了,眺望未果只能悲怅地返回。

注释

八变:其义不详,以“八变歌”为题的乐府歌诗,独此孤篇存世,余概莫传。

章华台:春秋时期楚国所筑的台名,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根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章华台是春秋年间楚君灵王建造的一座著名离宫,构筑极其宏丽壮观。郦道元《水经・沔水注》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

崦(yān)嵫(zī):名,在甘肃省天水市西,下有虞泉,是古代传说中太阳西落所没入之处。

“枯桑”句:指秋日林中的枯桑飒飒作响。

络纬:虫名,一名“莎鸡”,秋季鸣虫,因其声如纺线,俗称“络纱娘”、“络丝娘”。

飞蓬:草名。在古诗中常喻为行踪飘泊无定的游子。征:行。

怆(chuàng)怆:忧伤悲痛貌。

长望:徐仁甫《古诗别解》认为“长望”即“怅望”。此回:犹此番,此次。

此诗作者写作年代均已难确考。旧时选家如明王世贞的《古诗选》、清沈德潜的《古诗源》认为作于汉代。今人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北朝诗》也认为作于汉代,并归入“乐府古辞”类。因历来乐府诸书未收此诗,故逯钦立又云“此诗可疑”。

4、凉州词・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12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

点击查看更多戴钧衡南山集的原文及译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aozhuguo.cn/articles/4410.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