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动画故事

发布时间: 2025-07-14 00:33:43

三字经动画故事

三字经里的故事以故事的形式解读《三字经》,希望三字经这些典故能对少年儿童起到深远的教育意义。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8、《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生涯。

11、《铁棒磨成针》

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渐渐地李白骄傲了。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习,终于,成为着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12、《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13、《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4、《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15、《孙康映雪》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6、《苏洵发愤》

宋朝着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17、《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习,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习。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19、《鸿门宴》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20、《韦编三绝》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拓展阅读

1、高山流水的高山流水的

当时的楚国有个读书人,姓伯,名牙。他很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伯牙天资聪颖,琴艺大进,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

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

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

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尺,截为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中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中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 后人感其,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2、出处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有同名电视剧《高山流水》。此曲为古琴曲,唐代分为《高山》、《流水》二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3、成语释义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袋米的 作文1500

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互相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地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有灯下书声琅琅、写写,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里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那是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儿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子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脸上,这是16岁的儿第一次*……

儿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身影,母亲在默默沉思。

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大师傅,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进,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代清楚,便一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大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还是怎样背回去!”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你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的溜圆,半晌说不出话。

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管说种田了。儿子懂,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学校……”

她又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知道了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他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进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大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切记切记!”

母亲走了,一瘸一拐地走了。

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不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年的学费与生活费。年后,儿子以627分的成绩靠近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只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台上鸦雀无声。校长指着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中母亲讨得的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情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暖的、柔柔的,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3、高写人作文:姥爷的1500作文

"我的姥爷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黝黑的皮肤,“褶皱”的脸。我觉得我很少能够亲近他。

小时候,姥爷对我非常严厉,我做什么他都会连说带骂地来两句。“你个兔崽子……”这是他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了。他还常常把我心爱的玩具给藏起来,原因仅仅是他怕弄乱了他还要收拾。每当我想玩什么的时候都小心翼翼的,态度十分“恭谨”。所以我对他一直是“敬而远之”。

说我也就罢了,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他对姥姥的态度。姥姥患有严重的风湿,瘦的皮包骨头,到最后严重地都下不了床。姥爷不但没有尽一个丈夫应尽的责任,反而对姥姥十分恶劣。送饭的时候,他都把碗重重地摔到姥姥面前,嘴里还念叨些什么。又一次患了老年痴呆的姥姥半夜起来打扫家具,姥爷居然还对姥姥了手。看到她身上一块块的紫青色,我对姥爷真可谓是“恨之入骨”。

终究姥姥还是离开了我们,在我上初一的时候。最后送行的那个早晨,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很沉重的东西,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主持仪式的时候姥爷需要说几句送行的话,我肯定他是不会说的。“走好啊,老伴……”他竟然能说出如此温柔的话,可能是由于那么多人在场不说不行才勉强挤出了一句吧。但我的心理却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从开始到结束,他一直冷冷的,没什么反应。我为他的冷漠而感到心寒。直到后来妈妈告诉我,她看见姥爷在送终的时候哭了,偷偷地哭了。我不知道他是为了姥姥而哭,还是为了他自己而哭。是啊,人们都说老来伴,这么多年,没有人和他互相搀扶,没有人能够和他一起度过时光,家里的饭菜也是姥爷自己做。他是要自己一个人走很长的路的。我突然对这个我所敬畏的老人产生了一丝同情。他,孤零零的。

人不能迷失在痛苦里,我决定向前看,姥姥的离开已无法挽回,那么我能做的就是对姥爷好一点吧,不能让他也离开了。我听他讲,他给我讲他当红卫兵的:“当年文化大**,俺是红卫兵,打过枪,还是民兵队长咧。那天晚上我们去抄地主家,把那个地主吊起来打咧……”他神采奕奕,脸上露出年轻的笑容。看着他那苍老的目光中显现出自豪的神情,我实在不忍心告诉他他引以为傲的情是错误的。人老了就像个孩子一样,那是我第一次觉得他还有点可爱。

从那件以后,我对他的感觉又不同了。那天我自己在家,一听门外钥匙零零的声音我就知道是姥爷回来了。“新怡……”他叫了我一声,我正要问他怎么了,他竟然躺在沙发上哭了起来。我从来没见到过他这样,以至于把我吓坏了,那一颗颗滚落的泪滴在他黝黑的脸上显得格外晶莹。我问他怎么了,他不说话,只是一直哭。我不安地想:是不是他被撞了但当人逃跑了?或者是从什么不靠谱的地方查出来点疾病?这些可怕的想法在我的脑海里一个个闪过。等他稍微平静下来,他抽噎着说:“刚才……我在超市……兜里的七百块钱被人家偷了……”天哪,就是丢了钱啊,我心里一块大石头重重的落了地。不过对于节省了一辈子的他来说,这个真是个大“灾难”。我不记得那天我说了多少句“没的”,我只清晰地记得我当时对他那种心疼的感觉。

后来,我长大了,他也不和我们一起生活了,去舅舅家给他们看孩子。我突然觉得心里空空的,要是在以前我说不定多庆幸,因为那样我就可以在家里无拘无束了。那次我们去看他,我觉得他突然苍老了好多,不知道他的头发是什么时候白了这么多,在我的记忆里它们总是黑的;我不知道他的背什么时候变得弯了,在我的记忆里它总是直的。他在做饭的时候不小心磕到了脚,走路一瘸一瘸的,一种酸从我心底涌了上来。他住的那里是高层,与我们家中低层不同,没有可以一起遛弯的老人,没有一起可以打麻将的伙伴。我还记得从前和他一起出门的时候,走一段路和一群人打一声招呼,清洁工大爷,织毛衣的奶奶们,下象棋的老头,他都是那么的熟。从来不闲在家里头的他现在常常独自看电视……唉……他比以前更孤独了……走的时候,我们的车开得越来越远,我总觉得姥爷也离我越来越远了,好像我就要抓不住了一样。我想要多看他一眼,再多看一眼,但生怕那也是最后一眼……

如果你们身边还能有陪伴你们的老人,一定要对他们好一些,不能像我当初一样。"

4、童话作文年级300

小蚂蚁、老鼠和小甲虫是最好的朋友,今天就是新年了,他们的妈妈给他们买了很漂亮的衣服,好朋友人准备一起去公园玩,下午他们就出发了!

在路上,他们碰到了小狐狸,小狐狸的玩具小汽车不见了!于是小蚂蚁、老鼠和小甲虫赶紧热心地帮忙找。他们分头寻找,最后,终于在一个草丛里找到了!小狐狸高兴地对他们说∶“谢谢你们!”

他们继续往前走,碰见了小狗,他的迷你玩具飞机找不到了。好朋友人又决定帮忙找!他们累得满头大汗,最终,在水池里找到了!“谢谢!”小狗说。

小蚂蚁、老鼠和小甲虫,又继续走,又碰到了小鸭子!他的玩具小船不见了。好朋友人又停下来帮忙找。找啊找,在河边找到了!小鸭子对他们说∶“谢谢!”

小蚂蚁、老鼠和小甲虫终于走到了公园!可是公园已关门了!好朋友人很失望!小蚂蚁还伤心地哭了!

他们晚上回到家,发现有一个大盒子!他们打开盒子,里面是小狐狸的玩具小汽车、小狗的迷你玩具飞机和小鸭子的玩具小船!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们因帮助我们找玩具而没去成公园!我们决定把我们最爱的玩具送给你们!——小狐狸、小狗和小鸭子

小蚂蚁、老鼠和小甲虫看完后非常感

所以,助人为乐是有回报的!

点击查看更多三字经动画故事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13953.html

热门阅读

  1. 最新版信息技术教科研工作计划
  2. 结婚周年纪念日祝福语
  3. 雪梅香原文翻译及赏析
  4.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模板
  5. 节后恐惧症美文
  6. 幼儿园健康教育总结范文参考
  7. 语文《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范文
  8. 圣诞节祝福语10句
  9. 《故乡》读后感范文00字
  10. 关于家教暑期的实践报告
  11. 销售名言56条
  12. 庆祝国际劳动妇女节的通知
  13. 小班语言《谁会飞》教案范文
  14. 静心主题名言
  15. 给男朋友的光棍节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