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船山对杜甫诗歌的批评论文

发布时间: 2025-07-12 21:56:51

论王船山对杜甫诗歌的批评论文

王船山在《姜斋诗话》、《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著作中对杜甫的诗歌创作提出了许多不同流俗的看法,这些看法不仅体现了他对杜诗的独特理解,而且也与他的诗学思想是和谐一致的,因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

一些评论家认为王船山的基本态度是“贬多于褒”、“侧重于谴责”,对此笔者不敢 苟同。《唐诗评选》共选杜甫诗九十一首,远远高于处第二位的李白(李白诗入选四十三首)。王船山在盛赞李白的同时,也把杜甫看作是和李白一样的文学“大家”。王船山在《姜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为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李、杜则内极才情,外因物理,言必有意,意必由衷。或雕或率,或丽或清,或放或敛,兼该驰骋,唯意所适,而神气随御以行,如未央建章,千门万户,玲珑轩誉,无所窒碍,此谓大家”。对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力,船山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船山在《读通鉴论》中曾这样感慨:“读杜甫《石壕吏》诗,为之陨涕”;“读杜甫无家、垂老、新婚三别之诗,千古犹为坠泪”;“读杜甫庭绝天骄、花门萧瑟之诗,其乱大防而虐民生,祸亦棘矣”。对杜甫诗歌自然含蓄、深宏蕴藉的艺术风格,船山也表示了由衷的赞赏。

诚然,王船山对杜甫的诗歌创作总体上是肯定的,但这并不意味他对杜诗没有否定的意见;相反,船山对杜甫诗歌的批判有时还是相当尖刻的。对杜甫诗品人格进行质疑。如船山在评杜甫《漫成》一诗时说:“杜又有一种门面摊子句,往往取惊俗目,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装名理名腔彀;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摆忠孝为局面:皆此老人品心术学问器量大败阙处。或加以不虞之誉,则紫之夺朱,其来久矣”;在评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认为:“杜有‘剑外忽传收冀(蓟)北’诸篇,大耍此一法门,声容酷肖,哀乐取佞口耳,大雅之衰也”;在评初唐诗人王绩《野望》时甚至骂杜甫“诲淫诲盗”,并指出“大都读杜诗学杜诗者皆有此病”。第二,把杜甫揭露现实矛盾和统治集团*的诗斥之为“风雅一厄”。最典型的例子是王船山对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作的评价:“为宋人谩骂之祖,定是风雅一厄”。第三,认为杜甫的现实诗是用“史法”写成,虽然“以逼写见真”,但“苦于逼肖”,从而迷失了诗性,使诗歌“士气大损”。船山的原话是这样说的:“诗有叙事叙语者,较史尤为不易。史才固以隐括生色,而从实著笔自易;诗则即事生情,即语绘状,一用史法,则相感不在永言和声之中,诗道废矣……杜子美仿之(指《上山采蘼芜》)作《石壕吏》,亦将酷肖,而每于刻画处犹以逼写见真,终觉于史有余,于诗不足。”并进而认为以“诗史”誉杜诗是“见驼则恨马背之不肿”、以“诗史”称杜诗是“定罚而非赏”。第四,认为杜诗在批判现实时,“直刺而无照耀,为讼为诅而已”。船山在评李白的《远别离》时就这样说:“工部讥时语,开口便见,供奉则不然,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也。工部缓,供奉深。”船山不但认为杜甫的“讥时语”不如李白,甚至也比不上李贺:“长吉长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真与供奉为敌,杜陵非其匹也。”第五,否认杜甫的诗体风格及在诗体创新上的成就:“凡杜之所为趋新而僻、尚健而野、过清而寒、务纵横而莽者,皆在此出……清新已甚之敝,必伤古雅……健笔者,酷吏以之成爰书而*。艺苑有健讼之言,不足为人心忧之乎?况乎纵横云者,小人之技,初非雅士所问津。”并还武断地认为把杜甫“推高之以为大家,为元气,为雄浑壮健,皆不知诗者以耳食不以舌食之论”。

客观地说,船山对杜诗的指责远不如他对杜诗的肯定来得公正。作为一个在诗学理论上和诗歌批评实践中都卓有建树的学者,王船山为什么会对杜甫诗歌创作进行如此不公正的指责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如刘绪义先生所言:“源于船山躬行实践,强调知行统一的哲学主张”。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结论,我们还是引刘绪义的一段话来进行解释:船山先生是一个知行合一者,他认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没把爱国热情化为实际行动,因此他“判定杜甫是一个满纸虚声,空话连篇,只知呼穷叫苦,不知忧国忧民的人”,故而对杜甫的人品和诗品提出批评。第二,杜诗不完全符合被船山奉为圭臬的“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原则。船山明确指出:“故闻温柔之为诗教,未闻以健也”。在船山看来,诗歌应该以委婉含蓄之辞来寄寓讽谏的意义,具有一种神清韵远、意味蕴藉的美。正是由于过分强调诗歌的委婉含蓄,过分夸大“神韵”于诗的作用,所以船山就简单地把杜甫诗作中现实性和人民性极强的好作品给否定了。第三,与明清诗坛争相言杜、学杜的潮流不无关系。唐以降,杜甫的诗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明清之际,“凡杜之所为……一切枯菅败荻之音,公然为政于**坛”。在船山看来,人们竞言杜、仿杜,以至造成了“诗亡尽矣”的局面。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船山对杜诗的批判也就变得愈加苛刻了。

综上所述,王船山对杜甫诗歌的态度是复杂的,他的认识里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此我们必须加以扬弃。

拓展阅读

1、的经典作品25首

寄语:在里,他总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各种惨,甚至千百年后随着人墨客的追捧也被现代的我们所认定成那一番惨相。事实上,要想真正了解他,还得去了解他的词,真相就藏在他的词里。

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艺精湛。一生写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流传下来的篇是唐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人之一,后世影响深远。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1.【绝句】

迟日江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3.【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

4.【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5.【江南逢李龟年】

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7.【戏为六绝句•其二】

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8.【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9.【春望】

国破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0.【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

11.【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2.【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北,凭轩涕泗流。

13.【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4.【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5.【前出塞九首•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

*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16.【春日忆李白】

白也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

1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书喜欲狂。

白日放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renwugushi.com]。

18.【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9.【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0.【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

21.【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22.【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泉水清,出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23.【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4.【茅屋为秋风所破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5.【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2、冬至译127句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翁这首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

作者简介:

(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人,与李白合称“李”。为了与另两位人李商隐与牧即“小李”区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也常被称为“老”。在中国古典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圣”,他的`被称为“史”。后世称其拾遗、工部,也称他少陵、草堂。

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越来越*,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是个现实主义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不难看出的豪气干云。

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中国学和日本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共有约1500首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工部集》。

3、三首必修三原 高一三首原

人简介

(712年2月12日-770年),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陵野客、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生于中国河南巩县(今**省巩义市),又被称拾遗、工部、少陵、草堂。与李白合称“李”,为了与另两位人李商隐与牧即“小李”区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的作品最终中国学和日本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1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3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

4、登鹳雀楼 之涣 古登鹳雀楼古

【**--教案】

白日依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中条,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夕阳依傍着西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登鹳雀楼》写之涣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尽”写远景,写,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之涣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而言,之涣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之涣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之涣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登鹳雀楼》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之涣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登鹳雀楼》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之涣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之涣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之涣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

从这后半首,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之涣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之涣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的写作特点而言,《登鹳雀楼》是日僧空海在《镜秘府》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登鹳雀楼》,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登鹳雀楼》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登鹳雀楼》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登鹳雀楼》是一首全篇用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白”与“黄”两个色彩相,“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别》中选录《登鹳雀楼》时曾指出:“四语皆,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登鹳雀楼》,前一联用的是正名,所谓“正正相”,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但是没有仗的痕迹。所以说之涣运用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5、寄给母亲的

草木白雪

临近清明这几天

女儿家的门口

槐树上,飞来一只

青鸟,深情望着女儿

啼个不停

/

不知是否是从天堂那儿

飞来,也不知可

带来您的消息

女儿好想读懂它的

语意

也真的好想您!好想您!

/

您在那儿过的可好

天堂里是否桃花开了

草儿绿了,蝴蝶蹁跹

鸟儿欢,碧空荡着

云影

您是否站在云端

望着故乡

/

将至的清明,天空

不时飘洒着细雨

可是您思念亲人

的泪滴

/

那个寒冷的

冬天 ,您从女儿生命

里轰然离去

一捧黄土,你我就永远的阴阳

两隔,隔成了女儿所有

泪水飘飞日子里的

无依无靠

/

二十五载,通往天堂里的路

究竟有多远

女儿**丈量,却

无法完成

/

今夜,只有让思念

把您我的距离拉近

近到咫尺,隔着从

天堂到人间,一层

透明的雨帘

静静的视,凝结成

夜深处的想念

/

那飞来的青鸟

可是您的化身

我看见它机灵慈祥

的眼神,我左看

右看,声声泣泪

的鸣叫,不肯飞走

您说过‘死后

要变成一只小鸟’

/

是的,那只小鸟

从您坟墓那幽静的

中飞来

穿过老家麦田,飞过

门前池塘,绕着老屋

上空,盘旋个不停

/

在女儿泪水模糊中

飞进童年的梦境

那熟悉的'茅草屋

温暖的土炕

那寒夜煤油灯下

您给女儿缝织的暖

那晚霞袅袅飘飞炊烟里

荡漾着

您唤乳儿名

弯曲的脊背肋骨上生长

麦子的思想的故事。

/

午夜梦回

稚嫩的时光被切割

被割成剜心思念的痛

被却切割成,这个

清明节,女儿无法

亲自给您上坟,失意

惆怅的悲伤

/

今夜远在他乡的

女儿,只有含泪

为您叠一艘

每一个用泪水浸染字符

不才的女儿,笨拙的

双手,叠了扯

扯了叠,不知重复多

少遍,总怕叠不好

无法驶进您天堂的

/

一个字,一个字叠

那染满心血的

双手合十,虔诚求它

载着女儿满满一

您倾诉的话语

沿着通往天堂切切思

念的河流归去。

点击查看更多论王船山对杜甫诗歌的批评论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9420.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