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与诗人中考语文重要知识点

发布时间: 2025-07-10 10:04:59

诗句与诗人中考语文重要知识点

①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

③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

④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诸葛亮

⑤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着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⑥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李白

⑦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⑧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⑨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⑩世上苍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江上万古悲风。——屈原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范仲淹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

译着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称朱自清:“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

列宁赞高尔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芭蕾舞的化身:乌兰诺娃。

关汉卿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拓展阅读

1、2021九年级上册词三首

【篇一】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影响,后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路上行欲断魂”。“行”,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王孙公子等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在这当口儿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问路了。

是向谁问的路呢?在第三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法上讲,“牧童”是这一的主,可它实在又是上“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鲜明有力。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行路的客的。

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话。剩下的,行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就“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曾说过,好的,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是“承”,写出了物,显示了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顶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顶,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寻味。这些,都是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创作背景:

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清康熙《御选唐》。《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唐代。杜牧称“小杜”,以别于杜甫。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集》。

【篇二】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创作背景:

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

赏析:

这首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的思想感情。

“爆竹声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家,还是。他的不少描景绘物都寓有强烈的*内容。本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封荆国公。世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国北宋*家、思想家、学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子争先。”传世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哄传之莫过于《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

一个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

注释:

九月九日:即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们认为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创作背景:

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漂泊在洛阳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祖籍山西祁县,唐朝,有“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有画;观摩诘之画,画。”开元九年(721年)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的代表,今存400余首,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孟浩然合称“王孟”。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载于《全唐》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篇。这首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不同,这首抒情小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写出了在异乡的孤独之感。在这短短的一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对家乡亲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社会里,交通闭塞,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们在风土情、生活习惯、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却包含着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和事、山和水等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两,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出现警。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的后两,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兄弟登高处”,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单单是想到亲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的思乡之情,但是,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原来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们欢度佳节,所以亲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这样亲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异曲同工,而王似乎更不着力。

(1)了解。看课、看注释、看课后的“思练习”,看单元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关的背景和扫除字障碍。

(3)独立思的是根据提示、章、练习题进行思。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方面适当地自我求高一些。

(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之处用“※”,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搞混了。

(5)质疑。就是对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

首先培养浓厚的兴趣。孔子说:“之者不如好者,好者不如乐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对所学的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也一样。只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发觉其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有的同学认为很无聊,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的。

其次,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大量地阅读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章不仅能丰富,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将遇到的好的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时,也记下来,讨论,听取别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2、初总结:陈述疑问

陈述是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的看法的,陈述分为肯定和否定。陈述末用号,朗读时用降调。

1、肯定的基本结构为:主+谓 He went to London to pass his holiday.

2、否定的表达方式

(1)主+be+not+表 He is not a teacher.

(2)主+助动词/情态动词+not+谓动词+其他 I don't think you are right.

He hasn't yet paid the money. (他尚未付钱。)

(3)使用“not”以外的否定词:

(a)副词:never, seldom, hardly, little, neither等 。She seldom comes to see me. (她不常来看我。)

(b)形容词:no, few, little等 He has few friends in Hong Kong. (他在香港几乎没有朋友。)

(c)代词:nothing, nobody, none等。 I found nobody about computer. (在那栋房子里我没看到任何。)

疑问的主交际功能是提出问题,询问情况。分为一般疑问、选择疑问、特殊疑问和反意疑问

1、一般疑问通常用来询问一件事情是否属实。答通常是"yes或no"。

型一:Be +主+ …? Are these books on the desk? 这些书在桌子上吗?

型二:Do / Does / Did + 主 +谓+…? Do you like English? 你喜欢英吗?

型三:情态动词 + 主 + 谓 +…?

Must I finish my homework now? 我必须现在完成我的家庭作业吗?

型四:Have / Has + 主 + 过去分词+…?

Have you heard from him? 你收到他的来信吗?

另外,还有以be动词、助动词或情态动词的否定缩写形式开头的一般疑问,这种子一般表示请求、惊讶和对事物的看法等,回答时所用的yes和no表达的意思和汉的习惯不同。例如; --Isn't he tall?难道他不高吗?

-- Yes,he is.不,他很高。

2、特殊疑问以疑问词开头,对某一成分提问的子叫特殊疑问。常用的疑问词有:what 、who 、whose 、which、 when、 where、 how 、why等。例如:

who is singing in the room?

what class are you in﹖

3、选择疑问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可能的答案供对方选择。选择疑问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用or 连接,不能用yes或no回答,而是就其选择内容直接回答。这类疑问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一般疑问+or+被选择部分?, 这一类选择疑问通常都是在前一个供选择的答案用低升调,后一个用降调;如果有两个以上供选择的答案,则在最后一个用降调,其余都用低升调。例如: Would you like a gin,or a whisky,or a `beer? 你是喝杜松子酒,还是威士忌酒,还是啤酒?

另一种是:特殊疑问+被选择部分(A)+or+被选择部分(B)?,也是在调上有所区别。例如: Which vase shall I use, the short one or the tall one ?

4、反意疑问又叫附加疑问,是指当提问的对前面所叙述的.事实不敢肯定,而需向对方加以证实时所提出的问。其结构为:前一部分是一个陈述,后一部分是一个简单的问。完成后一部分简单问时,根据前面陈述的动词时态和称来选择适当的助动词进行提问,前后两部分的称和动词时态保持一致。如果前一部分用肯定式,后一部分一般用否定式;反之,前一部分为否定式,后一部分用肯定式,即“前肯定后否定,前否定后肯定”。 例如:They work hard, don’t they?

She was ill yesterday, wasn’t she?

They haven't been in beijing for three years,have they?

.反义疑问的回答用yes, no, 但是,当陈述部分是否定形式时,回答按事实。如:

They don’t work hard, do they? 他们不太努力工作,是吗?

Yes, they do. 不,他们工作努力。/No, they don’t. 对, 他们工作不努力。

注意:

1)当陈述的主是everyone, everybody, someone, somebody时,简短问的主通常用they。如果陈述的主是非称的复合词,如everything, something, anything, 则简短问相应的称代词是单数的性词it。后面的疑问应表示为:

I am a student, aren’t I

Everyone is in the classroom, aren’t they?

Everything begins to grow in spring, doesn’t it?

Nobody will go, will they?

2)当陈述部分是I think/believe/ expect/ suppose/imagine 加从时,疑问应和从称时态保持一致。 I think chickens can swim, can’t they?

3)当陈述部分是祈使时,一般情况下用will you 或 won't you。

Give me a hand,will you?

4)以Let's开头的祈使,疑问必须用shall we;只有以Let usLet me开头的祈使,问才用will you。

5)There be ,反义疑问部分必须为be 动词 + there.

6)当陈述部分有never,seldom, hardly,few,little,barely, nothing 等否定词时,后面的疑问则必须用肯定式。

常见

对于陈述和疑问查,常会以单选,完形填空或子填空的形式出现。往往集在反意疑问的构成回答、选择疑问或陈述疑问的转换方面。

典型例题:I don't think he is bright, ?

A is he B isn't he C do I D don't I

解析:本题查反意疑问的构成。当陈述部分是I think 加从时,疑问应和从称时态保持一致。所以排除C和D;主部分don't表明是否定,所以后面应用肯定形式。

答案:A

误区提醒

对于反意疑问的回答,一定根据事实来回答,尤其是“前否定,后肯定”的反意疑问的回答,更是我们容易出错的地方,一定注意哦!

典型例题:——You've never seen dinosaur eggs, have you?

——_________. How I wish to visit the Dinosaur World.

A Yes, I have B No, I haven't C No, I have D Yes, I haven't

解析:本题查反意疑问的回答。根据答“我多么希望去参观恐龙世界”可他没去过恐龙世界,没见过恐龙蛋,根据“Yes+肯定事实”和“No+否定事实”的原则,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B

3、教版高二总结阅读

通假字 ‎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末气助词,相当‎于“了”

‎2.秦伯说 — ‎“说”通“悦”,‎高兴

3.‎失其所,不—‎“”通“智”,‎明智

4.‎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

四、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意:

“把‎??当做”,今意‎:

认为。‎ “东道主”,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今意:

‎ 请客的主。‎

2.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意:

‎出使的,今意:‎

出行时带‎的包裹。

‎3.共其乏困。“‎乏困”古意:

‎ 缺少的东西,‎今意:

精‎神不佳。

‎4.微夫之力不‎及此。 “夫”‎古意:

那‎个,今意:

‎ 成年男子的配‎偶。

5.‎亦去之。 “去”‎古意:

离‎开,今意:

‎ 往。

4、发音全面大总结

1. No pain, no gain.

不劳而获。[两次舀水,两次咧嘴]

2. We should keep our promise.

我们应该遵守诺言。

3. He should speak more slowly.

他应该说的更慢。[长音*短音*长音*卷舌音*舀水]

4. Girls should not stay out late at night.

女孩子晚间外出不可太晚回家。[卷舌音*短音*感叹祖国山水大嘴音*咧嘴音*啊噢鬼哭狼嚎大嘴音*咧嘴音**略音*爱的大嘴音]

5. Ive really enjoyed talking to you about old time.

我很高兴话旧。

6. You should have gone to see the doctor earlier.

你早就该去看医生了。

7. I had a test this morning. I didnt do well on the test because I didnt study for it last night. I should have studied last night.

今天早晨我去试了。得不好,因为昨晚我没复习。昨晚我是复习就好了。

8. We went to the movie, but it was a bad movie. We wasted our time and money. We should not have gone to the movie.

点击查看更多诗句与诗人中考语文重要知识点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aozhuguo.cn/articles/894.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