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废琴诗歌及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8-05 09:40:37

白居易废琴诗歌及答案

试题内容: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①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②。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注:①玉徽:玉制的琴徽,亦为琴的美称。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了怎样的形象?(4分)

(2)简要分析诗歌主要表现手法的作用。(4分)

14.(8分)

(1)(4分)作者塑造了被废弃、受冷落的古琴形象。(2分)它遍身尘土,光彩暗淡,但琴声依然清越、古朴、高雅。(2分)

(2)(4分)运用象征和对比手法,以琴自喻,将古琴受冷落的遭遇和羌笛与秦筝受世人喜欢进行对比。(2分)一方面借废琴坚守自我表达自己保持操守、不迎合世俗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寄寓自己*失意的感慨。(2分)

拓展阅读

1、《舞》鉴赏

秦城岁云暮,

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

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

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

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

红烛舞楼。

欢酣促密坐,

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

廷尉上头。

日中为乐饮,

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

中有冻死囚!

是《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九首,作于元和五年前后,当时人在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前蜀韦榖编《才调集》收此,题作“伤阌乡县囚”。

这首与《秦中吟十首》中的《轻肥》一思想内容相近,表现手法基本相同;都是把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不同生活境遇加以对照,深刻揭露了*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舞》这首把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对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作了无情的鞭挞,对被迫沦为“囚犯”的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前者详写,后者却只在末尾重笔点出。因为“冻死”二字已能尽囚犯之惨状,因此简洁而有力;而朝廷贵官的奢糜生活,则必须详尽铺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的前十六句都是描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

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场面。首句借用《经·小雅·小明》“岁聿云暮”语,“云”是语助词,无义。“秦城”指唐都长安,因为所在之地古代属秦国,故称秦城“皇州”是*社会对京城的一种称呼。“朱紫”指服色。唐代规定:三品以上为紫色官服,四品、五品穿绯(红)色官服,六、七品为绿色官服,八、九品着青色官服。“公侯”泛指朝中显贵。

2、古作者介绍与赏析

中国古内容繁多,人各有千秋,每个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我们通过了解人,分析他们的。这样可一举两得,既可以了解人的情况,又可以同时学会的分析。本文主要介绍的是

(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人。太原人,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初到长安,去拜见老人顾况。顾况闻他名,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恐不读到这首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长安不难。这首,确见才情非凡。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右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的讽谕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接着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随后,写到了青壮年们的劳累和辛苦,他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接着,作者又描绘了令人心酸的图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买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真是令人同情与伤心。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到年末,仓库里还存有余粮。默念着这些,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写讽谕,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的自己作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在孤山寺北、贾亭之西,春水新涨,湖面刚刚漫平;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天空舒卷的云和湖面荡漾的水波连成一片,云彩显得是那样的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有几处地方,黄莺争着栖身在向阳的树枝上;谁家刚飞来的燕子正忙于啄泥衔草,营建新巢?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是春天来临的象征。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树上、地上,各种各样的花儿,有的含苞待放,有的争已吐艳,渐渐地有让人眼花缭乱之势;遍地的小草,绿绿茵茵,刚刚能没过马蹄。乱花,显出蓓蕾初绽,并非极盛。渐欲,反映了花儿将盛未盛之时、对人欲迷未迷之状。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沙堤

我最爱的还是湖东,在那沙堤上,杨柳吐翠,绿树成阴。徜徉其间,总让人留连忘返,怎么游也游不够。尾联即景抒情,直接吐露人对西湖的由衷喜爱。最爱,潜台词是所有的景物都很可爱。沙堤,即通常所说的堤,又叫沙堤,或断桥堤。

望月有感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读来如听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

描的手法,采用平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3、暮江吟原文翻译赏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文解释】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表达情感

表达了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情趣。

【词语解释】

铺:指太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瑟瑟:碧绿色宝石。这里形容背阴处的江水颜色。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句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这句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这句的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这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昏暗,牛李*争激烈,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人在这首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对大自然的热爱。

作者:

(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的*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史。长篇叙事《长恨》、《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云: “古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

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夕阳临江,美景绚烂,半江碧绿如瑟瑟之色,半江为红日所映。“残阳”紧扣标题“暮江”二字。 “铺”字用得贴切精当,显示出阳光是斜照而非直射。“瑟瑟”本是宝石名,《迩雅》:“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这里用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与阳光照到的呈红色的一面交相辉映,加之天边缓缓下沉的红日,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残阳铺水图。前人见此,纷纷以“工致入画” (杨慎《升庵话》);“写景奇丽,是一幅暮色秋江图”(《唐宋醇》卷二十四)誉之,可见摹写之妙,非同凡响。

擅长铺叙,而这首小则一反常态,跳宕腾挪,富于变化。前面还是江面晚景,马上给人们展现的却又是夜晚景色,看似突兀,实则自然。 “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不仅比喻恰当贴切,同时也隐藏着深厚的意蕴。因为只有傍晚到初夜这一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会如一弯弓,并且于这时分悬在遥远的天空中。与首二句残阳碧波的描写联系起来看,时间上是由傍晚到初夜,可见人流连忘返,长时间陶醉于眼前美景之中。人惜墨如金,仅用二十八字就描绘出残阳碧波的交辉与月牙初悬的静夜两幕胜境。本来是平常的景致,一经人生动准确的描绘与组合,便显得那么迷人!凡读此者,也会不由得与人一起,陶醉于这奇妙的境界中。

《暮江吟》是“杂律”中的一首。这些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给造成了波澜。

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争激烈,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从侧面反映出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点击查看更多白居易废琴诗歌及答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48963.html

热门阅读

  1. 春天的诗歌优美的
  2. 十月一日国庆祝福语
  3. 弟子规读后感 400字
  4.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教学计划和进度表
  5. 彩虹激战作文3000字
  6.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7. 201励志中考祝福语大全
  8. 信息系统检测评估的协议书
  9. 《岛》读书随笔范文
  10. 关于除夕的古诗词大全集锦
  11. 感情绝望句子
  12. 四年级《长城》教学反思范文
  13. 初三毕业个人鉴定范文
  14. 个性的自我介绍
  15. 家教广告词大全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