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词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30 09:52:53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词赏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唐代诗人。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 尽:消失。

4.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再。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相关连接〗

登鹳雀楼,唐诗名,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篇章。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这三首中,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王之涣、畅当的诗则是五绝,均题作《登鹳雀楼》。其中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脍炙人口,畅当的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最为著名的三首诗】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拓展阅读

1、《岳阳

《雨中岳阳望君山》

宋朝: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雨中岳阳望君山》简介

《雨中岳阳望君山二首》是北宋人黄庭坚创作的七言绝句组作品。第一首前二句化用柳宗元意及班超典故,显示人终于挣脱苦难、九死一生的庆幸,后二句写出渐近江南喜悦又深含苦涩的心情,情意恳挚。第二首中写到烟雨中的君山美如湘夫人的青螺发髻,于是化用刘禹锡句,表达对“银山堆里看青山”的另一番景致的向往。全风调清新明快,写景中透露了人对美好前途的展望。全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境界雄奇。

《雨中岳阳望君山》翻译/译文

其一

投送边荒经历万死两鬓斑斑,如今活着走出瞿塘峡滟滪关。还未到江南先自一笑,站在岳阳上对着君山。

其二

满江的风雨独自倚靠栏杆,挽成湘夫人的十二髻鬟。可惜我不能面对湖水,只在银山堆里看君山。

《雨中岳阳望君山》注释

⑴岳阳:在湖南岳阳城西门,面临洞庭湖。唐张说谪岳州时所建,宋庆历五年(1045年)滕宗谅重修,范仲淹为撰《岳阳记》。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

⑵投荒:被流放到荒远边地。唐独孤及《为明州独孤使君祭员郎中文》:“公负谴投荒,予亦左衽异域。”鬓(bìn)毛:鬓发。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斑:花白。

⑶瞿(qú)塘:瞿塘峡,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长江三峡首。滟(yàn)滪(yù)关:滟滪堆是矗立在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头,突兀江心,形势险峻。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险的地带。代民谣有“滟滪大如襆,瞿塘不可触”的话。因其险要,故称为关。生入瞿塘滟滪关:东汉班超从军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归,有“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此用其语。入:一作“出”。

⑷江南:这里泛指长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乡分宁在内。

⑸川:这里指洞庭湖。

⑹“绾结”句:写风雨凭栏时所见君山。绾(wǎn)结:(将头发)向上束起。一作“绾髻”。湘娥:《楚辞·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传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们居住的地方。鬟(huán):发髻。十二鬟:是说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样的发髻。

⑺当:正对着,指在湖面上面对着湖水。

⑻银山:一作“银盘”。

《雨中岳阳望君山》创作背景

这组作于作者晚年时期。绍圣二年(1095年),黄庭坚被谪官涪州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进入了一向被称为难于上青天的蜀地。到了元符元年(1098年),再徙戎州(今四川宜宾)。在被流放的六年中,他处逆境而不屈,安然度。元符三年(1100年),被放还。他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出四川。崇宁元年(1102年),他赴家乡分宁(今江西修水),从湖北沿江东下,途经岳阳,冒雨岳阳,饱览湖光山色,写下这两首以表达自己遇赦后的喜悦心情。这时,他已被贬七年,流转在四川湖北一带,环境非常恶劣,又到了对于人来说算是高龄的五十七岁。据任渊所作黄庭坚谱,此二手迹有跋云:“崇宁元(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三日,夜发荆州,二十六日至巴陵(今岳阳),数日阴雨不可出。二月朔旦,独上岳阳。”

第一首写遇赦归来的欣悦情。首句写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谓不曾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关,表示劫后重生的喜悦。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的欣幸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在这岳阳上欣壮阔景观,等回到了家乡,还不知该是如何的欣慰。此意兴洒脱,人乐观豪爽情可以想见,映照出人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全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

以望君山一个动作,让读者自己去猜测揣摸,去体会。这样的结尾,与维《酬张少府》结句“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及杜甫《缚鸡行》结句“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相同,都是不写写,有有余不尽意。

第二首写凭栏远眺洞庭湖时的感受。“满川风雨”,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的*形势。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困苦的环境中,他还兴致勃勃地凭栏观湖山胜景,足见其胸次高。次句写凭栏时所得印象,说放眼远望,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灵秀气。三四句推开一步,设想如能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君山,当是非常惬意。“银山堆里看青山”,以简洁的笔墨,写出了极为壮丽景观。人忧患余生,却能以如此开阔胸襟,写出如此意气风发的句,千载下,令人钦佩不已。

独上高褛,可以望洞庭湖;在岳阳城西门上,和湖还有一段距离,则在风雨中又不能在“银山堆里看青山”,所以只好出以想象,而将其认作湘峨鬟髻了。刘禹锡《望洞庭》云:“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望君山》云:“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可能给黄庭坚以某种启发,给他提供了想象的依据。

人自绍圣初因修国史被政敌诬陷遭贬,到徽宗即位,*地位才略有改善。此时从湖北沿江东下,经过岳阳,准备回到故乡去。人历经磨难,长途漂泊,旅况萧条,在风雨中独上高,所以一方面为自己能够在投荒万死后平安地通过滟滪天险活着生还而感到庆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伤神。因而欣慨交心,凄然一笑。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此老真是胸次浩然,早已将一切忧患置度外,真像关汉卿在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所说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黄庭坚与相比,似乎还未能完全忘怀得失。这种气质上的差异,很准确地表现在作品中。

《雨中岳阳望君山》作者简介

黄庭坚(公元1045年-公元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人、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派开山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称。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2、名句及有哪些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 的农村田园风光:绿色的树木在村 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斜斜地 伸展。“绿树村边合”,是近景;“青 山郭外斜”,是远景。由近渐远,景 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 氛.抒发了一种愉快的心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潜《饮酒》

】这两句妙在自己无 心见山.远山自入双目,心与物游, 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蒸腾的水汽把江南江 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波涛的声势 使岳阳城都受到震动。这两句写 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 声势。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 句可用来向离别亲友表达诚挚的慰问及祝愿。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维《使至塞上》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应,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 缕轻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 圆圆的落日.好~幅苍凉壮观的大漠黄昏图!“孤”字显出人烟的稀少、境界的开 阔:“直”字表现初到边塞的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 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把分割的画面 涂上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这两句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两句中的 二字炼得好。“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直接地表现出来,写 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涛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8.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湾《次北固山下》

】‘‘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象表现出来了。

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这是说大自然集中灵秀气在此山,自然有无限神妙。这两句讲山色的变幻。写出了泰山的宏伟。

1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曲”、“幽”、“深”三字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这两句不仅再现了人踏过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从中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两句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1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这两句描写出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为了不使豆田荒芜,人一大早就下地了.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种豆早出晚归是多么艰辛、多么苦累.然而人并不抱怨。

13.无言独上西。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月,这是仰望景、天空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意境凄清。

1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以丝喻离愁,以千丝万缕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纷繁和难解。

15.莫道不消魂,帘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莫道不消魂”,意思是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运用发问法,醒人耳目。“帘卷西风”。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人比黄花瘦”,既摹形又传神,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3、飞来峰》

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这首写于宋仁宗皇 二年(1050 年),安石当时三十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当时他已由鄞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此反映了人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第一句,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语,借写峰上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高。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人朝气蓬勃、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

感情色彩的基调。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人在*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高险。承句写目极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以此验,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笔,亦不可等闲视,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蔽贤,犹浮云障日也。”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安石

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人良苦用心,于此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眼的转换。这虽是作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歌阐述*、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该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人没有记叙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全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中,作者的*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这首阐发哲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即“哲理的化,化的哲理”。我们今天来读这首高望远的七言绝句,仍觉意蕴深沉,豪气满怀。尤其是后两句,已成为那些不畏艰难险阻、对胜利充满乐观自信者的座右铭。

点击查看更多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词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45965.html

热门阅读

  1. 最新的感恩节短信祝福语集锦
  2. 关于晚安的唯美祝福语
  3. 浅梦琉璃再无盛夏短散文
  4. 201小学生新年新计划作文
  5. 八一建军节的祝福语推荐201
  6. 201年端午节送男朋友的祝福语
  7. 见微知著怎么造句
  8. 我的家乡写景日记
  9. 《梅格时空大冒险》读后感范文
  10. 201年给高三学子的高考祝福语
  11. 关于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12. 三字经的历史典故
  13. 年终尾牙领导发言稿例文
  14. 法学专业的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15. 书边事全诗翻译赏析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