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话》个人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5-07-11 18:26:54

《教育漫话》个人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这是一本有关培养绅士的书,即培养一个资产阶级的管理者的书,由于时代特点,有很多已经于现代的科学有所出入,并且是从儿童抓起的,对高中教育有很多不能适用的地方,不过还是能够有一些感触。有不成熟之处,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在书中提到关于游戏的观点,在现代教育中是可以借鉴和参考的,书中提到这样一句话,禁止反而常常可以增加他的欲望,现代社会充满了诱惑。前一段时间*电视台报道了关于网络游戏使某大学的学生大面积的被开除。对于这件事各级媒体搞得沸沸扬扬,并且很多把矛头指向了开网吧的老板身上。这一点我不想过多的评论,前几年就有在中小学周围多少米之内不准开网吧,不准开游戏厅等规定。这一点大家知道,中小学生自治能力差,可能这样做有一些效果。但长远看并非如此,中学和小学阶段由于有老师和家长管着,学生不去网吧。考上大学后,没人管了。原本禁止他们做的事,更激起了他们上网的欲望。难道这时再出台一个新规定,网吧必须离大学校园多少米?很显然是不现实的。第一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是上大学期间管着,禁止上网吧。大学毕业后呢,管能管一辈子吗?显然不行。第二当今社会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了,网上有海量信息,有各种你所需要的和感兴趣的东西,对于现代社会的人已经离不开网络了。那怎么办呢,这就大禹治水一样了。要想办法输导,而不是一味的去静止这静止那。关于怎么输导,书中也有一些建议,虽然未必完全正确,但是可以借鉴,那就是把游戏当作一种工作,每天必须在何时玩多长时间的游戏,一旦把游戏作为工作任务来完成,那就不会觉得有多好玩,过一段时间也就厌烦了。当然这个方法不是万能的,但是必须要采取输导的办法而不是一味的禁止。同样的道理你想让他做的事情,不要当作工作,而是要作为游戏。例如把学习作为游戏就不会感到枯燥,这样就会乐学,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书中对语言的学习也有一定的见地,书中提到*不要用文法去麻烦儿童,要像说英文一样,向他说拉丁文,不必受到规则的烦忧。对我们来说只有把英文改成中文,把拉丁文改成英文就可以了。因为没有谁学自己的母语是用规则,不也没有违反规则的吗,国内就有李阳的疯狂英语吗。不过对一个其他国家的语言有必要研究的那么透吗,有多少人将来能够用上呢。这一点书中也有所提及,大家不妨想想有多少人会用到那可怜的英语呢,要与国际接轨可以完善翻译体系,没必要人人学外语,举国学外语。日本有完善的翻译体现,经济发展不也忙好的。何必让所有的人从小就开始做无用功呢。

在书中提到了关于鞭挞,用鞭挞来对待学生是一种贪便取巧的管理方法,这种惩罚自然会使导师盼望儿童去爱好的事物反而遭到儿童的厌恶,这种奴隶式的管教,所养成的也是奴隶式的脾气。这里也就是说*和变相*会给学生带来的伤害,达不到该有的目的。而且会使他产生暴力的习性。那怎么来培养学生成为你想看到的那种人呢。书中提到用奖励和处罚来达到目的。奖励并不是给他所需要的东西,而是要在众人面前表扬他。惩罚是在他犯错误时,私下里批评。这样学生就懂得了尊重与羞辱的意义,这样你能使学生爱好名誉,惧怕羞辱,学生为了名誉和羞辱心就会安你的要求去做。

现在的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一味的强调升学率,对三好的老大哥德育和*体育关注的相当地不够。在教育漫话中提到了德行,只有有德行的人,才会是真正的人。教育不是培养才高八斗的屠夫,所以要认清了现实教育中的缺失,要成才,先育人。

书中有这样一句: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也就是说德育和智育是相互促进的,并没有冲突,从长远来讲还有好处,因为我们并不想培养出一个虐待动物的大学生,一个用高科技*的*狂。再说说有关体育的问题,在书中也有相应的部分,只是由于时代和认识的不够不免不是很正确,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节奏日益加快,所以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最近一段时间听到好几次有关过劳死,一是压力太大,时间太长。还有就是不注意体育锻炼。所以学校就应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而不是一门心事的搞升学率。

现在社会物欲横流,人们为了某些利益不择手段。在书中把说谎看作极坏的品质,是不能忍受的。这对我们来说培养学生的诚信是多么地重要,*和国家都在提倡建立诚信社会,建立诚信社会靠什么,就得靠教育。教育学生讲诚信,从最简单的做作业开始。现在是抄作业,考试作弊,将来就有可能去诈骗。当然仅仅是学校这样做是不够的,现在社会诚信严重缺失,*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电视里充满了虚假广告,就是学校也非一方净土,也不可能成为一方净土。要学生讲诚信谈何容易,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书中有关习惯的培养用了很大的篇幅,书中从穿衣开始,涉及洗脚,洗手,洗澡,饮食,用餐,饮料,水果,睡眠,甚至上厕所都有习惯。可见作者对习惯的重视程度,习惯改变命运。在教育中对习惯教育的还是相当地不够。应该涉及到生活的各方面,小到上厕所。对习惯教育不够,以致在一些国家,得用中文提示小便要上前一步。

本人才疏学浅,就此收笔。

拓展阅读

1、陶行知心得体会900字

一、“爱”要平等

要以学生为本,平等对待学生。这就意味着师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在和谐融洽的气氛*同完成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实践证明,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每学期初,接手新班的老师总习惯去了解学生的过去,而且最想了解的往往是那些调皮捣蛋、学习差劲的问题学生,总喜欢问问“我班上最差的是哪几?犯过什么错误没有?有什么坏毛病?学习差到什么地步等” 然习惯性的在自己头脑的“回收站”里给他们留下“案底”,以便哪天他再度犯错时拿来作“参考”。知道了学生的过去,往往就会用“有色眼镜”去看。其实,接手新班的老师,不知学生的过去,反而更有利于用一样的眼光看学生,用欣赏的目光去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同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关注和良好的期待,可以使那些有过失的学生重新树立自信。我想,不妨试试,不去了解学生的过去,给学生一平等的机会,也给自己一宁静的心境。

二、“爱”要听得到、看得见。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学生都在成就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三、“爱”要宽容

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这样透视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师对学生情的宽容,是对学生格的尊重。对师而言,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思想更加深刻,手段更加成熟;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过程。

从《陶行知名篇》中,我领悟到了很多对自己事业有所帮助的知识,希望能尽快地用于自己的实践中去,从而提升自己的素养和水平。让我们以为本、做民主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培养高尚的格修养,靠着一颗对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思想,学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的“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精神本源!

2、陶行知心得体会900字

师是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道德的奠基,是类文明的传承者。国运兴衰,系于;三尺讲台,关系未来。我国近代家夏丐尊说过:“之没有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这句道出了陶行知的真谛。

陶行知的学思想,开始在《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学生学;二、先生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一面学。”主张学合一,反对学分离。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学论的起点。离开了师的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学,这是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也不在于学,而在于学生学。师如果只“”或只“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师只有“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师在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法,配他的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学方法,因材施。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师要“一面,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好学生。这是他主张“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学生只管受”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与学,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师只管“”或“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师走。“学生学”,就是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学过程中,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就将学过程中,师的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与学的关系。在学过程中,还有学内容和学手段诸因素,这也要在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学方法,“一面,一面学”,深入掌握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的作用,他把生活当作改造中国、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就能打破"死书、死书、书死"的传统旧;有了生活,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当作衡量、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是死。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是*"。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则将“学相长”作为他“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学也无十分的界限。只知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不会的跟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才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学相长”有渊源关系。“因”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不同则的东西、的方法、的分量、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才晓得要他什么和怎样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要采取不同的法。朱熹曾经提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陶行知先生的理论是我们心中的一泓清泉,它荡涤着性的灵魂,让我们在一鸟鸣的早晨,在一的黄昏,在一宁谧的深夜去听它,品它,看它。陶先生说:“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今天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努力把握时代规律,培养并发扬创新精神,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我希望每一可爱的孩子都能健康茁壮的成长,我愿为此付出毕生的精力!做一名让民放心满意的师!

3、陶行知心得体会900字

了《陶行知名篇》,书中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学合一》这一篇。陶行知先生在这篇文章里阐述了:先生的责任不在,而在学,而在学生学,这句提醒我们应该怎样来做一老师。好的先生不是书,不是学生,乃是学生学,他说的学生学的意思就是师不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而应该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经验知识,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学生是学习的主。在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中有学,学中有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学相长。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者成为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对待不同的学生要别对待。就拿我们体师来说,师在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一面学这句给了我们一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而《陶行知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4、陶行知心得体会900字

陶行知先生是民的家、思想家和的*家。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知的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师的指路明灯,作为一名师,应认真地向这位伟大的家学习。翻阅了《陶行知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学说,既强调了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的终极目的。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体会:

陶先生提出“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而在学生学”、“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书,也不是学生,而是学生学。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才能诲不倦。 陶先生倡导“生活即”,生活,是供给生需要的,不是作假的生需要什么,我们就什么。“社会即”,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才是。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不是真,好,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孩子们成天埋于书堆里,以高分遮面。

“千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集体的成员,若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只顾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一线师应该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所以作为我们师,应该积极响应首先把修师德放在首位的号召。一好的师德可以净化师自己的心灵,每天充满快乐;一好的师德可以让学生们心存温暖,这份温暖激励他们朝更好、更强去发展。我们又何乐而不为之呢?

点击查看更多《教育漫话》个人读后感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aozhuguo.cn/articles/4403.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