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经典故事
少儿故事是开启儿童智慧大门的一把钥匙。听故事可以丰富儿童知识,同时提升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促进儿童的思维更加细微准确,想象更加斑斓、开阔。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少儿经典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少儿经典故事篇一:小黄莺唱歌
从前,有一只小黄莺,她的歌唱得很好听,但是她的胆子很小,从来不敢在外人面前开口唱歌。
有一年夏天,森林里举行唱歌比赛,小松鼠来邀请小黄莺参加比赛,但是小黄莺说:“我不敢去。”妈妈说:“没关系,你大胆地去吧。”于是小黄莺也来到了比赛现场。可是她的胆子太小了,一直等到最后一个才走上台去,她的声音也很小,没唱几句就害怕得飞走了。
小黄莺飞啊飞啊,路上遇到了调皮的小鹦鹉。小鹦鹉说:“小黄莺,胆子真小,不敢唱歌,真不害臊!”
小黄莺继续往前飞,又遇到了多嘴的小麻雀。小麻雀说:“小黄莺,胆子真小,半途逃走,真没礼貌!”
小黄莺哭着飞回了家,妈妈知道后,对她说:“不要紧,只要你多加练习,你的胆子会变大的。这样吧,以后你每天到外面练习唱歌,一定会有收获的。”
小黄莺听了妈妈的话,真的每天开始在外面练习唱歌。慢慢地,她的胆子越来越大了,她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了。她一边唱一边飞,路上遇到了调皮的小鹦鹉。小鹦鹉说:“小黄莺,胆子真小,不敢唱歌,真不害臊!”
小黄莺不理他,继续一边唱一边往前飞,又遇到了多嘴的小麻雀。小麻雀说:“小黄莺,胆子真小,半途逃走,真没礼貌!”
小黄莺还是没理他,继续边唱边飞。她飞到了池塘边,池塘里的青蛙听见了她的歌声,说:“小黄莺,你唱得真好听啊!”
她飞到了高山上,山上的小山雀听见了她的歌声,说:“小黄莺,你唱得真好听啊!”
小黄莺越唱越有自信了。第二年,森林里又举得了歌唱比赛,小黄莺第一个飞上了舞台,响亮动听的歌声打动了所有的人,大家都热烈地给她鼓掌,连那调皮的小鹦鹉和多嘴的小麻雀也拍得格外的起劲。
少儿经典故事篇二:美人鱼塑像
在波兰首都华沙维斯杜拉河畔,有座人身鱼尾的美人鱼雕塑。她一手紧握盾牌,一手高举利剑,显示了无比的英雄气概。其中,有个与她有关的美丽动人传说。
从前,华沙有位姑娘,在敌人侵略波兰时,她被敌人抓走后逃跑了。当她逃到河畔时无路可走了,就跳进河里,化为一条金色的鲤鱼,钻入河底。
后来,外国侵略者又一次侵略波兰,这位鱼姑娘带领大批化作人身的鲤鱼,离开水面。她们手拿盾牌,挥舞利剑,和侵略者进行了生死搏斗,终于打败了侵略者。波兰人民为了*纪念她,为她建立了这座美人鱼塑像。
少儿经典故事篇三:姜太公钓鱼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吕尚,是辅佐周文、周武王灭商的功臣。他在没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陕西渭水边一个地方。那里是周族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统治的地区,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己的注意,建立功业。
太公常在番的溪旁垂铃。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一天,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
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拓展阅读
1、幼师讲三分钟幼儿故事
【导语】童话,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字眼,一种令所有儿童欢欣鼓舞的文学体裁,它承载了儿童多少美妙的奇思妙想,寄托了儿童多少神奇的精神体验。下面是大范文网整理分享的短篇的幼儿经典童话故事,**与借鉴。
小花鸭机灵活泼,鸭爸爸和鸭妈妈都很宠爱它。鸭爸爸每天都把它驮在自己的背上,在小池塘里游来游去。
从不舍得让它多走一步路,生怕它沾了水会感冒。
时间久了,小花鸭就对鸭爸爸说:“嘎嘎,爸爸,我想要自己走路,自己学游泳,好吗?”
鸭爸爸摇了摇头,不答应。
小花鸭又说:“可是爸爸,您不教我这些,那我以后那什么来生存呀?等您和妈妈老了,我又该怎么办呢?您还是放手吧!我能行的!”
听了小花鸭的这一番话,鸭爸爸沉思了良久,然后它说:“孩子,你说得对,从今以后,爸爸教你游泳的本领吧!”
小花鸭听了,甜甜的笑了。
一只饿得像根牙签的毛毛虫扑了过来,他用力地咬啵啵的尾巴,一边啃一边说:“好香啊!”
最后,啵啵看他实在可怜,就断掉自己的尾巴,给毛毛虫烤尾巴吃。一边烤,啵啵一边流着泪诉说自己可怜的遭遇。
“你这么好,怎么会没有朋友呢?”毛毛虫流着口水说。
啵啵无奈地望着毛毛虫。这事儿,还要从去年说起。
那天,啵啵捡到一块巧克力,立即将它藏在床底下。
“不行不行,邻居那只老鼠比克,一定会偷吃的。”啵啵想起比克那张尖嘴巴,赶紧将巧克力搂在怀里。
“不行不行,会被蟑螂小强吃个精光的。”啵啵一想起小强那乱七八糟的小长腿,立刻将巧克力抱得更紧了。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究竟怎么办才好呢?
突然,啵啵灵机一动,他不正缺一个枕头吗?对,把巧克力当枕头,看谁还有本事来偷?
比克听说啵啵捡了一块巧克力,赶来敲啵啵的门:“啵啵,我比克还从来没见过巧克力呢,可以给我瞧瞧吗?”
啵啵一听,是比克,赶紧用被子罩住头,心里默念:我不在家,我不在家!
没过多久,小强也来了:“啵啵,一个人吃,不如大家吃,分享可是美德啊!你应该不是小气鬼吧?”
啵啵一听,不得了了,小强来了!赶紧逃吧,啵啵抱着巧克力正想从后 门离开。这时,比克大叫:“啵啵,你在家!你真小气!我们再也不跟你玩了!”
这时,太阳升起来了,屋内的温度在一点儿一点儿上升,巧克力开始溶化,最后化成了一摊黑乎乎的糖水。
啵啵没吃到巧克力,又失去了好朋友。
毛毛虫听完啵啵的故事后,有点儿伤心,他拍了拍啵啵的肩膀:“听说壁虎的尾巴断了之后还会长出来的。以后你能天天献出你的尾巴,相信你的朋友会更多。”
啵啵一听,还要吃他的尾巴,吓得赶紧溜了!他继续不停地搬家,每次遇到其他动物,他都要跟他们说这一段他没有朋友的故事……
梭梭一个人在月亮里待久了,就想出去转转。她不知道青岛有个诺诺,也不知道这个诺诺就要4岁了,只想着快点见到她,可是怎么去呢?坐飞机?月亮没有飞机场;坐大红火车?月亮上也没有火车站。
原来是有的,可是自从飞机场有一天吃坏了肚子,翘班蹲大号以后,火车站就理所应当的消失了。"太理性总是不好的。"月亮说,可是憋了很久也说不出来,因为那次旅行,他把嘴巴连同触摸屏手机一起拉在酒店的马桶里了。
当然他打了电话过去,希望能把它们寄回来,那边却回答无能为力-对方的耳朵也掉到马桶里了。于是月亮在心里又骂了一句:"太理性总是不好的。"激动间不自觉放了一个屁。
没有必要太纠结,梭梭仅仅是在一个月圆之夜,听到敲门声,便人生中第一次见到了她的老朋友:汗,汗汗,和汗汗汗。他们自然而然的在春天的动物园里认识了。
那一天的汗,被暖暖的阳光照得,额头上渗出了细细的汗。而汗汗和汗汗汗正忙着用尿布擦汗呢!根本来不及出汗。汗、汗汗、汗汗汗的爸爸没上过幼儿园,认识的字不多,坦白地讲,就认识一个字:汗。于是只能通过重复的不同次数,来表达各种意思。
这当然是种有效的办法,"他为人类极端复杂的沟通体系提供了一个简化方案。"说,"当然,他还没有达到我的高度。我是通过停顿的时间长短来进行交流。而且,我的名字本身就是两秒钟的停顿。"
梭是梭梭的哥哥,如果梭梭还有个弟弟,名字就会是梭梭梭。梭梭的爸爸和汗、汗汗、汗汗汗的爸爸关系很好,他们从早到晚都待在一起,一起玩,一起听音乐,一起笑,一起吃东西。如果梭不那么完美主义,非要追求简单的极致的话,他就不会变成哑巴了。
可是诺诺并没有一个姐姐,叫诺,也没有一个妹妹,叫诺诺诺。诺诺的爸爸上过幼儿园,还上过大学,于是就可悲的被剥夺了追求简洁之美的权利,成了一个普通人。
2、小学生10个经典红色故事
关于60年前的那些日子,许多在解放后出生的青岛人并无深切的感受。对于解放前后故事的了解。都是从父辈那里听来的,但每每想起,却觉得温馨无比。“解放”,是父辈们幸福的记忆,也成了许多人童年的怀想。那些人,那些事,是一段段动人而难忘的故事,每每听到,都激荡着我们的心。
黎明前的电波战
段乐蒙
像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情景一样,在青岛解放前夕的黎明中,也上演着激烈的电波之战。
地下电台的建立一波三折
1948年初,*青岛*指示我地下工作者吴荣森**,迅速建立*青岛*地下电台,以加强通讯工作,保证人民*及时掌握青岛敌情,有效打击敌人,但是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直到当年的10月才开始启用。地下电台一直是敌人缉查的重点目标,所以电台设立之初便准备了3个台址。为了出其不意,从减少敌人怀疑的角度考虑,第一个便是周围既有国民*驻军,又有大批逃亡地主搭建临时棚的胶东路20号甲。
1949年4月下旬,华北地区大部解放,人民解放大军已逼近青岛外围。市内军政要人和富商大贾惶惶不可终日,南去的船票和飞机票抢购一空。各地*分子纷纷逃到青岛,胶东路一带路旁临时搭起的草棚里聚集了一批逃入青岛的还乡团分子。电台周围敌情的变化,引起电台小组的警惕,第一个台址有了暴露的危险,为了电台的安全,电报小组研究决定启用第二个台址。这一次是在电台小组成员徐宝光位于曹县路的家里。
斗智斗勇的电波大战
5月2日,解放大军开始进攻青岛;随着国民*军队的日益溃败,那些欠下人民血债的人一片恐慌。为了作最后的挣扎,他们到处搜捕**人和“嫌疑”分子,警车吼叫声昼夜不停。大批特务开始明察暗访,有时进入民宅突击搜查,有时以查户口为名挨门挨户查看。国民*青岛守敌对电台的控制也日益严格,查封了所有业余电台,并逐一审查。南京国民*国防部也派来电台侦测小组,企图通过电台侦测车巡回测向来搜寻地下电台。
5月19日和20日两个晚上,服务员吴荣森刚把耳机戴上,就听到呼叫我地下电台呼号的电码声,他感到诧异,呼叫的声音提前了,而且呼叫的手法也略感生疏。因为老吴和上级*的电台打交道已有半年多,双方的手法、声调彼此都非常熟悉。既然时间提前了,手法和声调也有变化,吴荣森感到其中必定大有可疑,他沉着应对,不予回答。敌人见诱骗我地下电台未能成功,开始播放强大的噪音电波进行干扰。原本几分钟就能完成的发报变得异常困难,时间甚至增加了四五倍。
22日深夜,完成发报任务正在收拾存放机器之际,近处突然响起了汽车马达的轰鸣声。这声响早在徐宝光家高墙之外盘旋,久久不肯停歇。往常深更半夜只有捉人的警车出动,而今天怎么会有汽车在墙外转悠?忽然之间,吴荣森意识到,准是敌人侦测电波方位的汽车在搜罗,它很可能已经测到我地下电台的大致方位。就在大家屏气凝神,做好应急准备之时,汽车的声响却渐渐消失了。
黑暗中的致命一击
虽然只是虚惊一场,但是第二天的下午,电台小组还是在城阳路召开了紧急会议。设在曹县路的第二个台址也已经被狡猾的敌人察觉,电台的再一次迁移刻不容缓。会议结束时,已到了戒严的时间,行动只能在次日凌晨开始。恰在此时,小组收到了交通员送来的一份情报,要求尽快发回解放区。吴荣森接过来一看,是*的一份手谕,大意是撤离青岛的时间由5月25延迟至6月2日,并已派来货轮15艘,以便撤退时尽量多地装载物资。看完这份情报,吴荣森深感责任重大,电报必须立即发出,以便上级尽快了解敌人的意图,采取相应对策。为了不引起邻居的怀疑,也为了协助和保护吴荣森的发报工作,徐宝光一家人都留了下来,一起完成这项重要的使命。
午夜刚过,吴荣森开始待命,徐宝光则在楼台上放哨值夜。规定的发报时间快到了,敌人引诱我地下电台的电码声再次响起,吴荣森不予理睬。诡计没有得逞的敌人又开始播放干扰噪音,老吴耐心地等待着。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终于,规定的联络时间到了,吴荣森从纷乱的噪音中仔细地辨别着,终于找到了上级电台的声音,来不及高兴,他立即将那份重要的情报拍发出去。由于敌人的干扰严重,原本几分钟即可拍完的电稿,一直拍了半个多小时。就在这时,敌人的侦测车又出现了。事关重大,为了完成上级台电要求,吴荣森不顾个人安危一再核实,直至敌人的侦测车停在了门口,才终于完成。老吴和老徐立即烧掉了电稿和密码复制本,拆卸机器并掩藏好,同时,徐光宝的家人也躲藏到了顶棚里,二人则紧握武器,避在门后,准备与敌人战斗,他们屏住呼吸,静听着门外的响动。突然,一束手电的光柱在窗子上晃动,吴荣森掀起窗帘的一角悄悄向外看去,手电是从隔壁的火柴厂那边打来的。下一个目标很有可能就是徐家了。怎么办?街上正在戒严,走是走不脱的,只有跟敌人拼了。庆幸的是,那份至关重要的情报已经发出,也许此刻正在首长的手中。想到这里老吴和老徐二人更是充满了战斗的勇气……
迎来胜利曙光
黑暗中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所有人的心都在半空悬着,精神也是高度的紧张,但这一夜,敌人始终并没有出现在徐家,他们等待的战斗没有到来。凌晨5点,宵禁刚刚解除,电台小组成员黄振远就骑着自行车把电台转移到了第三个台址。
与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有所不同,勇敢的电台成员最终冲破了黎明的黑暗,看到了青岛解放,这最明亮的时刻。
3、小学生10个经典红色故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下面我为大家演讲的名字叫《鸡毛信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有个放羊的孩子叫海娃,他是村里儿童团的团长。有一天,给八路军当交通员的爸爸,拿出一封信,要海娃立刻给八路军送去。这封信上粘着三根鸡毛,海娃一看,就明白了,这是最最紧急的信呀!
海娃揣好信,赶着羊下山了。还没走到山口,就远远地看见来了一队日本兵。“怎样办?信藏在哪儿呢?”他一眼看到了老绵羊的大尾巴,灵机一动,把信拴在羊尾巴下边,大尾巴一盖,什么也看不出来了。海娃刚站起来,鬼子就来到了身边。
“小孩,你的干什么的?实话说,不然杀了你!”
“我是放羊的嘛,呜呜呜,我是放羊的嘛。”海娃故意装作害怕的样貌哭起来。
鬼子看了看这群羊,来了坏主意。他把羊都扣了下来,海娃呢,被逼着给他们赶羊。
天黑了,敌人来到一个小山村。村里找不到一个人,也找不到一颗粮食。鬼子们都饿疯了,就叫黑狗子们去杀羊。一个歪嘴黑狗看中了那头老绵羊,上来就抢。海娃眼看自我心爱的羊被拖走杀掉,恨*敌人。可他更担心鸡毛信,它就绑在老绵羊的尾巴底下啊!
老绵羊好像看出了海娃的心思,四条腿往地上一撑,歪嘴黑狗怎样也拉不动,累得出了一身臭汗,只好去抓别的羊。海娃总算放了心,又在盘算着怎样逃走。
天刚蒙蒙亮,鬼子就挥着大洋刀,带着队出发了。还没走过几个山头,只听“轰”的一声,走在前面的几个黑狗子倒在地上。原先他们踩上了民兵埋的地雷。海娃真想笑,可没敢笑出来。
“小孩,你的前面的开路!”鬼子是要海娃赶着羊,在前面踩地雷。那里的路海娃太熟悉了,他把敌人引上了一条小山路,自我越走越快。敌人都气喘嘘嘘的,越落越远。
“小孩,你慢慢地开路!”海娃干脆飞跑起来。
叭!叭!鬼子开枪了。海娃一头倒在草丛里。他明白,那里离八路军住的地方不远了,就大声喊起来:“鬼子来啦!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打呀!”
果然,八路军叔叔开火了。海娃一高兴,爬起来就想跑,刚跑几步,就昏倒了。一个八路军叔叔忙跑过来:“唉呀,这不是海娃吗?”
海娃睁开眼,吃力地说:“叔叔,羊……老绵羊……鸡毛信……尾巴……”话没说完,又昏过去了。
等他醒来时,他已经睡在热炕上了。八路军叔叔八路军叔叔告诉他,靠着那封鸡毛信送来的重要情报,八路军打了个大胜仗,消灭了好多鬼子和伪军。八路军叔叔又送给海娃刚缴获的两个牛肉罐头。海娃的心里呀,别提有多高兴了。
4、小学生10个经典红色故事
常胜将军粟裕*说:将中“粟裕最会打仗”
从普通士兵到共和国大将,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著名军事家、战略家粟裕身经百战。在夫人楚青的印象里,“除了排长,军中从班长到总参谋长几乎所有军职粟裕都担任过,他是一个完全依靠战绩战功,从基层点滴成长起来的开国将领。”生前曾不止一次有人称赞粟裕“百战百胜”,粟裕总是半开玩笑地回答:“我哪里是百战,好几百战了。”
他戎马一生,先后6次负伤。头部两次负伤,在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在水南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手臂两次负伤,在硝石与敌作战中,他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他右臂中弹,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出子弹。除此之外,1929年攻占宁都时,他**负伤;1936年在云合开展游击战中,他脚踝负伤。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藏在脑袋里长达54年之久的弹片。
苏中七战七捷、鲁南大捷、血战孟良崮、沙土集之役、淮海战役??戎马一生粟裕以胜仗闻名军中,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称号。1961年,*在武汉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谈及*的军事统帅时说:“我的这些战友中,数这个粟裕最会打仗。”
成名之仗——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与南京、**_*地区成为国民*军进攻的重点。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指示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出击津浦铁路,并准备歼灭由浦口北进的敌人。粟裕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与其外线出击,不如先在内线打一仗再走。1946年,从7月13日至8月31日,华中野战军以3万余人的劣势兵力迎击国民*军12万人的进攻,连续作战7次,歼灭敌军5万余人,被解放区军民誉为“七战七捷”。这次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初战,起到了战略侦察的作用,为*军委制定内线作战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借鉴。华中野战军在战役中缴获了大批美式武器,极大地提高了装备水平。战士们抚摸着崭新的卡宾枪,高兴地说:“*这个运输大队长真不错,知道我们的汉阳造不好用,就送来了卡宾枪,连收条都不要。”
战后,作为这次战役策划者和指挥员的粟裕,得到苏中军民的高度赞扬和由衷敬佩。“毛**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的民谣被改编成歌曲和故事,在当地一直流传至今。
经典战例——淮海战役以少胜多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同国民*军进行的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在*军委和*的领导指挥下,在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具体运筹指挥下,以*_**,在北起临城(今薛城),东至海州,南到淮河,西抵商丘的广大区域内,同数量上、装备上占优势的国民*军队进行的一场大决战。*以60万对国民*军80万歼敌55.5万余人,而粟裕指挥的华野部队有16个纵队、1个军、3个*部队,占淮海战役参战部队的70%,歼灭的国民*军占歼敌总数的80%。
在淮海战役前、战役中,粟裕三次向*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建立统一指挥体制的建议,将淮海战役发展为战略决战的建议”。在战役指挥上力求先解决黄维兵团,从而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鉴于粟裕对淮海战役的贡献,毛**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5、小学生10个经典红色故事
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
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
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43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