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美德伴我成长》小学生的读后感
看书是我的一大爱好,空闲时我看了好多书,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这本书。这本书图文并茂,既有对文明礼仪的介绍,又有各种生动活泼的鲜活事例……看了后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还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更鞭策我要成为一个有美德、有文化的人,为中华民族争气。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这个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一般的地位,注重“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讲文明懂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良好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根本。我们从小接受学校文明礼仪的教育,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包装袋,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看着同学之间为了一点小事而拔拳相向的行为,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礼仪教育有什么区别!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少年,我们不光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美德,从自己的一言一行上下功夫,彻底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当我们走在校园中,看到一片纸屑,不要犹豫,弯下腰,还校园一片洁净。
当我们坐在*上时,看到一位老弱病残,让出你的座位,既与人方便,也传播文明!
当与人交谈时,多用“请”,“谢谢”,句句到暖人心,社会更和谐!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要争做文明的主人,与文明礼仪同行……
拓展阅读
1、读《奥运精神伴我成长》有感作文500字小学六年级作文
2008年,奥林匹克的圣火就要在古老的华夏大地燃烧,第29届夏季奥运会就要在北京举办。中国北京,将张开双臂,迎接来自五大洲的朋友们!到那时,她将是全世界的聚焦点!
记得,2001年7月13日,那一夜,我们全家人拥在电视机前。当满头银发的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在莫斯科高声宣读“Beijing, chi—na”的时候,家里,外面,欢呼声,呐喊声……相成一片,大家激动的跳啊,闹啊,比春节还热闹。我想,这时候,中华大地上一定都沸腾了,华夏儿女一定都在忘情欢呼!
从1908年,第一个中国人提出申办奥运会,到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辗过了一个世纪!如今,奥运会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告诉世界奥运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中国欢迎你们,北京欢迎你们!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的我,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的激励下,在“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宗旨的召唤下,在“参与、奉献、快乐”的奥林匹克口号声中,我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提升文明素质,提升环境意识……
一届又一届的奥运会,之所以精彩,因为它不仅是运动员体育技能的比拼,也是运动员意志品质的较量,增进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友谊,无数英雄运动员挥洒汗水,向我们展现了力量与技巧的美,也书写了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积极为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贡献一份力量!
2、小学生作文:《彩色的翅膀》读后感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彩色的翅膀》一课,课文中那些驻扎在海岛上的战士们对祖国浓浓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边文章主要写了战士小高从遥远的黑龙江探亲回来,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到宝石岛,经过岛上的尝瓜会,作者才知道这个西瓜不平凡的'来历,而小高带来的那些小昆虫,就是为了给西瓜花授粉,使祖国海岛充满生机,更加美好。
读了课文,小高千里迢迢把昆虫带到海岛的做法令我十分感动。战士回家探亲,谁会不带些家乡土特产,分给战友;谁会不带些相片,在远离故土的时间里感受暖暖亲情;谁会不带些棉衣棉被,在凄冷的寒夜里增添些温暖。这些对于一个常年在外的边防战士来说是多么重要啊!但在小高晕船最难受时,他却把这些扔在一边,怀里只抱着一箱昆虫。小高为什么这样做呢?难道昆虫比亲人的关心还重要吗?对于我们来说,昆虫太普通,太常见了,但对小高,对一名海岛战士而言可不一样,这不是一般的昆虫,这是宝石岛的希望,有了它们,宝石岛上才会生长的植物,战士们在岛上就能吃到自己种植的新鲜瓜果蔬菜了,他们热爱海岛的精神令我感动。
那个特别的“尝瓜会”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都吃过西瓜,都爱吃西瓜,在水果店里就能买到,可宝石岛的西瓜不一样,吃的时候还要开会,因为这个西瓜的来历太不一般了。在海岛上种西瓜面临着重重困难,一是没有昆虫授粉,二是不小心,结出来的小西瓜会被巨浪打掉,三是战士们要训练,不能一心一意地看护小瓜。但宝石岛的战士们不怕,想出了各种方法,又是浇水,又是施肥,还要人工授粉,终于有了第一次“尝瓜会”。
啊!海岛的战士们,你们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精神令我感动!
3、文化苦旅学生读后感
看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当看到黄州突围这一篇,我不由自主地看了一遍又再看一遍,此事好想把我此时的心情说给你听,说给大家听。
余秋雨曾经这样写到: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去找他的麻烦吧?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距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在起哄式的贬损,这两种起哄都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苏东坡的“乌台诗案”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场上,也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可笑事件。他何罪之有呢?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当把苏东坡长途押解,犹如一路*,贫瘠而又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
苏东坡在*,整个民族在丢人……
从“乌台诗案”来看,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归功于中国的独特国情。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压在被告台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中国的独特国情千年以来难道就这样一直存在着?我不禁一遍又一遍地问,又有多少人借着正义和爱国的幌子去指责、污蔑、谩骂、诅咒那些我们中国人本应该尊重并感激的可爱的人。千年过去了,中国人骨子里的那些丑陋的东西难道还没有去掉吗?
我想应该可以的……
乌台诗案后,他真正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就像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端急的溪流汇成了湖。
4、文化苦旅学生读后感
《文化苦旅》这本书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全书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忆性散文。它主要通过山水探求文化的灵魂、人生的真谛、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它既表现了中国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展现了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
我今年读了这本书,被作者优美的语言和深邃锋利的思想所震撼。我最大的感受便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诺大的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心中的故乡。”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与文化留下的较深较浅的脚印。作者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和对它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或许,这就是一种文化情结吧。
我们去某一个地方旅游都总会不自觉的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谁、修建的目的,有谁在这里洒下热血,有谁在这里……一瞬间,把历史、人文、自然全混然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与人文的沧桑感便将人笼罩,历史的古迹所蕴藏的精神与文化也便奔泻而出,使参观者无端感动,无端的喟叹。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洞悉能力去思考去表达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细腻的笔触去纵观华夏文化。文化“苦”旅,它不甘甜。苦苦的味道,透出了书页,让我们读这本书更多了一道滋味。在读这本书之前,谁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背后竟会有这么多的涵义和故事,文化给人的包袱也越来越重。
《文化苦旅》给你展现作者优美的文字与深刻的思想。从华夏大路上走来,体会民族深重的苦难与灿烂的文化,这本书给与有思维的碰撞、真谛火花。让我们打开此书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在中华大地上。
5、文化苦旅学生读后感
我家有个大书房,里面有成百上千本书,我没事就去里面找上几本看上几小时。有一次,我翻到了一本旧旧的绿色的老书——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翻开那泛*第一面,我就被文中描写莫高窟的神圣和道土塔的悲愤惊呆了,敦煌美丽景色给深深吸引了我,使我对敦煌的莫高窟更充满了向往。
记忆中,我读着书,我仿佛追寻着余秋雨的足迹,想象来到敦煌的情景。直到今日,每当我想起敦煌,我仿佛在莫高窟里行走。
走进一个个洞窟,看着一面面精美的壁画,一尊尊庄严的雕像。虽说画面上人和事物历经上千年,却还保有着他们原有的颜色。画中的佛像神情悠然,似乎在微笑的看着我。虽然因为年代久远,有的地方颜色不是很清楚,但画大部分都保存完整。大多数的雕像都有一千三百年以上的年纪,却都是栩栩如生,神情自若,令人神往。
可却有那么几幅壁画,他们面色惨白,有的却“满面黑灰”。更有甚者,连画都没了,只剩下空空的墙壁。雕像虽不易毁坏,可还是有几尊面目全非。这是何人所为?何人许之?
又来到一个叫藏经洞的地方,虽说是藏经洞,可哪来的经书。从藏经洞不到一平方来见方的门向内看去,只是黑乎乎的一片,只是隐约可几张微不足道的"小纸卷”。
记忆中,我读着书,我继续跟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来到了道士塔。
藏有无数经书去哪里了?和余秋雨一样,这些个疑问跟随了我许多年。终于道士塔出现了。我不禁感慨万千,是啊,站在王道土的墓前,一九零零年的一天,王道土王圆录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外国人陆续听说了藏经洞,因为中国当时很乱,王道土也不识货,居然就把这些国宝低价甩卖了出去,从此外国开始大肆毁坏藏经洞和各洞窟中的壁画经书,雕塑……
那些《文化苦旅》中有关道士塔的记忆,在时光的流转中,去不曾淡去。
我从《文化苦旅》书中看到莫高窟中不仅看到了美丽的壁画,雕塑我还看出了民族的兴衰,国人的迂腐,外国人的侵掠!历史上有人说王道土是罪人,可我却不认同,王道土只是一个不幸的发现者,当时国家混乱,没有人去管理。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好心却愚昧的人,而真正有罪的人却是清末的官僚,他们才是能左右历史,左右国家兴衰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39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