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嘏《江楼感旧》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1 15:02:30

赵嘏《江楼感旧》全诗翻译赏析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这两句是在追忆旧游,景依旧,人何在,思念中带有物是人非的感叹——去年同来月下赏玩的人,现在都到哪儿去了呢?只有眼前的风景,似乎还像去年。独自旧地重游,风物依稀可辨,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更加深了诗人的孤独之感。诗句构思细密,语浅情深。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我独自一人来到这江边的高楼,我思绪纷然好像有满腹的忧愁。

我看见月光就像是水一般流淌,流淌的水又像是天空茫茫悠悠。

我还记得我们曾经一同来望月,而如今同来的你们又在哪勾留?

要知道这江楼水光相接的风景,和去年所见一样幽美一样轻柔。

《江楼感旧》是唐代诗人赵嘏的作品。这是一首怀念旧友旧事的诗作,写诗人在一个清凉寂静的夜晚独自登上江边的小楼,放眼望去,但见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写出了清丽绝俗的江楼夜景;然后,诗人却道出了一声声低沉的感喟,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全诗语言淡雅,以景寄情,情感真挚,诗人运笔自如,写旧事则虚实相间,赋予全篇一种空灵神远的艺术美,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隽永的韵味。

在一个清凉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登上江边的小楼。“独上”,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境;“思渺然”三字,又形象地表现出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态。而对于诗人在夜阑人静的此刻究竟“思”什么的问题,诗人并不急于回答。第二句,故意将笔移开去从容写景,进一层点染“思渺然”的环境气氛。登上江楼,放眼望去,但见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因为江水是流动的,月光就更显得在熠熠闪动。“月光如水”,波柔色浅,宛若有声,静中见动,动愈衬静。诗人由月而望到水,只见月影倒映,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意境显得格外幽美恬静。整个世界连同诗人的心,好像都溶化在无边的迷茫恬静的月色水光之中。这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叠字回环的技巧,一笔包蕴了天地间景物,将江楼夜景写得那么清丽绝俗。这样迷人的景色,一定使人尽情陶醉了吧。然而,诗人却道出了一声声低沉的感喟:“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原来诗人是旧地重游。去年也是这样的良夜,诗人结侣来游,凭栏倚肩,共赏江天明月,那是非常欢快的。曾几何时,人事蹉跎,昔日伴侣不知已经飘泊何方,而诗人却又辗转只身来到江楼。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写到这里,诗意豁然开朗,篇首“思渺然”的深远意蕴得到充分展示,诗人江楼感旧的旨意也就十分清楚了。

拓展阅读

1、岑参《逢入京使》原文、、注释和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入京使:奉命到京城长安去的使者。漫漫:遥远的样子。龙钟:流泪的样子。此为眼泪沾湿的意思。凭:托、请。君:指入京使。

【鉴导示】

写岑参远赴边陲途中适逢入京使者,因见他人归京,触动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遂当即命笔,记下了瞬间的矛盾心态。由于写得特别情真意深,亲切人,所以能深入人心,世代传诵。

作于天宝八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首句写眼前的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漫漫”,说明了路上行程多日,距离长安已很遥远,为下文写思乡做铺垫。次句是写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写了途中路遇入京使后以语相托的细节。因为走马相逢、没有纸笔,顾不上写家书,只好捎个口信到家里吧。从这一细节中,我们不难体味到人此时复杂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他有对故园亲人的眷恋亲情;另一方面,又有出使边地,马上求取功名的豪迈胸襟。率兴而成,用语自然,韵味深厚隽永。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想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韵味来。

【鉴要点】

[1]名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2]语言朴实,情真挚。

2、刘仙伦《念奴娇怀呈洪守》 原文 思想 评点

吴山青处,恨长安路断,黄尘如雾。荆楚西来行堑远,北过淮堧严扈。九塞貔貅,三关虎豹,空作陪京固。天高难叫,若为得诉忠语。追念左英雄,中兴事业,枉被奸臣误。不见翠华移跸处,枉负吾皇神武。击楫凭谁,问筹无计,何日宽忧顾。倚筇长叹,(11)满怀清泪如雨。

【注释】 ①长安:这里借指故都汴京。②荆楚:指楚国。即今湖南湖北。③淮堧(ruan):即淮河上的宋金边界。堧,余地,隙地。④九塞:古代的九个要塞。出自《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崤阪、井陉、令疵、句注、居庸。”这里泛指宋金交界处的要塞。貔貅,古籍中的猛兽名。比喻勇猛的将士。⑤三关:原为宋、金边界上的三个关隘,亦泛宋、金边界的关口。⑥陪京:即陪都,指建康(南京)。⑦左英雄:东晋时的一些名将。左,长下游以东地区,即今苏省一带。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东称左。西晋怀愍二帝为匈奴刘曜所虏,司马睿(元帝)渡,建东晋王朝。⑧中兴事业:指南宋中兴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的北伐抗金事业。中兴,由衰落而重新兴盛。后作偏安之讳称。⑨“翠华”句:翠华,皇帝仪仗中一种用翠鸟羽作装饰的旗。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因即以指帝王车驾。⑩击楫:《晋书·祖逖传》载,祖逖率部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 (11)筇:筇杖。筇竹可以作杖,因即称仗为筇。

文】 南山峰青青处,满怀忧恨四顾,只见一片黄尘扬起,犹如漫天的大雾,隔绝了通往长安的道路。壕堑自荆楚西来,伸延远去,向北越过淮河边界上戒备森严的关隘。九塞的勇士,三关的雄兵,空自守卫得陪都金陵牢固。苍天高高在上,难以听得抗战的疾呼,忠义的话语如何倾诉?

追念昔日的左英雄,中兴名将们的宏伟事业,白白被奸臣贻误。皇上出巡的车驾已不可见,辜负了吾皇的神威英武。靠谁去中流击楫挥师扫平敌虏?已无人可以献出克敌制胜的方略,到哪天才能宽慰心中的忧愁顾虑?扶着竹杖浩然长叹,清泪洒落如雨。

【总案】 此词所写之*情怀,似属中国古代文中常见之熟套,即忠君爱国之情。然而,当国耻国难未雪,君王仍复昏愦之际,“忠君”与“爱国”两个观念就会发生矛盾,激起士大夫们的情波澜。此词中,对“九塞貔貅,三关虎豹,空作陪京固”甚为不满;怨怅“天高难叫”,忠则忠矣,却有了怀疑,有了牢**,原因即在于,在作者之心目中,“爱国”更甚于“忠君”。当然,他仍然要努力将两者统一起来。于是,矛头指向了误国卖国的奸臣,而仍然寄希望于“吾皇”的“神武”,可是,心中却清醒地明白,这实在是不足信的。于是,他只得在迷茫与愁楚中缅怀往昔的英雄。怅望千秋一洒泪,在哀愁中有郁勃、有软弱、有悲愤……种种情绪,在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对君主的情的矛盾中,碰撞着,交融着,故而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吸入了悲凉慷慨之气后,使这“忠君”与“爱国”的老矛盾获得了较为独特的情表现。“中兴事业,枉被奸臣误”,是南宋初年许多英雄志士想说不敢说的话。刘仙耸在此直言不讳,实大快人心。

3、七步 原文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最初见于《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曰:云云。帝深有惭色。”这段记载近乎传说,未必可信;是否为曹植所作,也真伪莫辨。但由于它相当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曹魏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尤其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曹植备受曹丕迫害的不幸遭遇,又有曹植才思敏捷、曾受命作《铜雀台赋》援笔立成的事实为依据,因此,尽管无从确考,后人仍将它系于曹植名下,并且成为他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

历史上皇室的争嗣,往往是十分激烈乃至你死我活的。在争立太子中获胜的曹丕一旦继承帝位,便开始对曹植和其他兄弟进行残酷的打击。辅翼曹植的杨修、丁仪、丁廙等人均被诛杀,颇有战功的任城王曹彰也被毒死。若非太后出面干涉,曹植性命也几乎不保。处于这样的情势,怎不令他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又怎不令他对此骨肉相残的丑恶行径发出悲愤的抗议呢?这一切,在这首小里,借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描写和开掘,被抒发得淋漓尽致。

一起先写豆子的遭遇: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意思是说豆子被“煮”作“羹”不算,连豆豉也不放过,还要“漉”“以为汁”。这就暗示出作者备受迫害难以保的艰险处境。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紧承上文具体描写豆子被煮时的情形。豆萁在锅底猛烈燃烧,豆子在锅中哀哀哭泣,二者形成鲜明对照,透露出此的寓意。作者显然是把曹丕比作“萁”,把自己比作“豆”,以萁豆相煎比喻曹丕对自己的残害,以一个拟人化的“泣”字生动传神地写出被残害的强烈痛苦。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揭出题旨: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就入木三分地揭露了曹丕为巩固自己的权势完不顾兄弟手足之情的丑恶面目和残忍本性。以反诘语气结束,不仅充满讽刺意味,而且抒发了作者悲愤抑郁的情。

这首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比喻精深。煮豆燃豆萁与统治集团内部兄弟相残本是毫不相干的两种现象,作者却能从中发掘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即本是同根而生却因时移势异而自相煎迫。从而以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比喻说明了重要的社会现象,获得了既形象生动又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同时,又十分切合作者当时的身分和处境。此外,这首语言朴素,完不假雕饰,纯以真情动人,故沈德潜评曰: “至性语贵在质朴。”(《古源》)

最后,应该补充说明的是,这首一般流传的只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吴文英《解连环》 原文 思想 评点

宋词鉴·《解连环(暮檐凉薄)》

暮檐凉薄。疑清风动竹,故人来邈。渐夜久、闲引流萤,弄微照素怀,暗呈纤白。梦远双成,凤笙杳、玉绳西落。掩帷倦人,又惹愁,汗香兰角。

银瓶恨沈断索。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抱素影、明月空闲,早尘损丹青,楚山依约。翠冷红衰,怕惊起、西池鱼跃。记湘娥、绛绡暗解,褪花坠萼。

【注释】

①流萤:飞行无定的萤火虫。

②素怀:平素的抱负。

③玉绳:星名。

④银瓶句: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断。”后多以银瓶指男女之情事。瓶,汲水器。

⑤湘娥:指舜妃娥皇女英。

⑥绛绡:深红色薄绸。

陈洵《海绡说词》:起三句兴与新雁过妆“风檐近、浑疑玉佩丁东”同意,盖亦思去妾而作也。暮凉,起赋。“故人”,点出。“来邈”一断,却以“夜久”承“暮凉”。“纤白”一断,却以“梦远”承“来邈”。掩帷倦入,跌进一步,复以阑承檐。笔笔断,笔笔续,须看其往复脱换处。换头六字,一篇命意所注。未秋先觉,加一倍写,钩勒浑厚。“抱素影”三句,谓意犹在,未忍弃捐。“翠冷”二句,谓其人已去。“绛绡暗解”,追忆相逢,“褪花坠萼”,则而今憔悴,人事风景,一气铸,觉翁长技。明月谓扇,楚山扇中之画,却暗藏高唐神女事,疑其人此时已由吴入楚也。

点击查看更多赵嘏《江楼感旧》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aozhuguo.cn/articles/3906.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