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关怀古诗词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2 00:31:42

山坡羊潼关怀古诗词赏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

1、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2、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3、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4、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chí chú)”。

5、“伤心”二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6、兴:指**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拓展阅读

1、《西塞怀》唐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评这首说:“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唐成法》)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形依旧枕寒流”,形,指西塞;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到这里才点到西塞,那么前面所写,是不是离题了呢?没有。因为西塞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从而大大开拓了的境界。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所以纪昀说:“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是为圆熟”(见方回《瀛奎律髓》纪评)。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江一统的结果。怀慨今,收束了全

刘禹锡的这首,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刘禹锡在这首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2、《月》

边塞句“更吹羌笛《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边塞句“更吹羌笛《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出自唐代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一

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小,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了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人写道:“更吹羌笛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张燕瑾)

王昌龄是一个创作边塞的能手。其边塞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

这组《从军行》共七首,每首描写一个场面。“烽火城西百尺楼”这首写的是一位处于战斗空隙之中的唐军战士和他对远方妻子的怀念。

开头两句,人故意创造出一种松弛宁静的气氛:没有战事,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但这是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在这样的情景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于是接下去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月》曲调。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末句却从对面写来:不直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3、于《春雪》的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

芳华:*芳的鲜花。初:刚刚。庭树:花园里的树木。故:有意、故意。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译文】

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背景】

前人系此于元和十年(815),当时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写长安春雪,特有一番细腻深微的审美意趣。既为咏雪,又须切中春字,故先从春天的感受落笔。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然而白雪却不肯就此离去,它还要穿庭落树地和春天逗个趣。人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拟雪为花,又进一步拟雪为人,说雪都嫌春天来得太迟了,因而要为人们装点出一些春花春意。中洋溢着一种北方人在冬去春来时节的喜悦之情,这大概是岭南人所难以体会到的。此当与八年后所作《早春呈水部张*员外二首》参读。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旳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芳旳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旳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旳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旳,感情就不是纯粹旳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人在焦急旳期待中终于见到“春*”旳萌芽旳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旳感受。着一“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旳遗憾、惋惜和不满旳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员外》中曾写道:“草*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旳消息吧。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真正的春*(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4、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www.llysc.cn--教案】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切的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樠溪、酉溪、?溪、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里的夜郎,并不是指位于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夜郎国,而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沅陵正在黔阳的南方而略偏西。有人由于将夜郎的位置弄错了,所以定此为李白流夜郎时所作,那是不对的。 这两句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通过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原文及翻译文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大好江*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为豪放派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文抄存》。《全宋》存六百二十余首。

这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人面对锦绣河怀喻今,抒发志不得伸、不被重用的忧愤情怀,全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妁历史事实,忠告朝郯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采用借讽今的艺术手法,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全上阕登高望远,抚今追昔,追慕英雄孙权和刘裕。下阕引用典故来抒发感情,引用了刘义隆元嘉年间被北魏拓跋焘打败的典故警醒。

豪壮悲凉,义重情深。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杨慎在《品》中说:“辛当以京口北固亭怀《永遇乐》为第一”,评价是中肯的。

点击查看更多山坡羊潼关怀古诗词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37966.html

热门阅读

  1. 腊八节的祝福语精选
  2. 语文课文《组歌》教学设计
  3. 太阳的指纹演讲稿
  4. 201腊八节微信祝福语精选
  5. 中考优秀毕业生的发言稿
  6. 学生资助宣传活动总结
  7. 201年公司端午节祝福语
  8. 冬至祝福短信
  9. 告别母校的演讲稿
  10. 《浅水洼里的小鱼》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11. 猴年春节祝福语
  12. 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学设计
  13. 2015羊年春节谚语大全
  14. 最新三八妇女节祝福语大全
  15. 高中的自我介绍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