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节日手抄报资料

发布时间: 2025-07-10 13:21:45

春节节日手抄报资料

每年的春节可以说是我们国家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了,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最重视的节日,春节到处都是喜庆的氛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过大年,下面是关于春节节日手抄报资料的内容,**!

春节驾车安全注意事项

农历新年正步入倒计时,春节假日的到来,免不了要驾车回家探亲或者外出旅游。在享受外出轻松自在的同时,安全防范意识必不可少。春节是合家团圆的欢乐日子,出行安全尤为重要,因此出行时要谨记以下春节驾车安全注意事项:

1、不要酒后驾驶

酒后驾车是违法行为,酒精**神经,使人反应变慢,遇到紧急情况不能正确地做出避险处理,故会给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带来威胁

2、谨防疲劳驾驶

在疲劳的状态下**,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都下降了,很容易发生偏离路线和翻车等事故。提醒大家,不要疲劳驾驶。保证出行之前有良好的睡眠;**过程中注意停车休息,感觉到疲劳时及时停靠路边安全地带休息。

3、防止超速行驶

超速行驶是件危险的事情,超速行驶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时来不及反应,而且超速行驶的车辆发生机械故障的机率也大大的增加了,容易造成爆胎或者制动失效等。春节期间,出行人数暴增,不超速行驶是对他人也是对自己负责。

4、掌握出行路线

**出行前,要先设定出行路线,重视掌握路况信息,了解天气和相关的路况信息。

5、做好车辆检查和保养

出行前一定要进行车辆性能的检查和保养工作,除了要对汽车的气路管道、水路管道、油路管道等进行检查和保养,为了更加好的保障汽车的安全性,还要对车辆的点火系统、动力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等进行全面的检查,从而消除安全隐患。

“当当当……”伴随着锣鼓声,春节来到了我们身边。人们放着鞭炮,敲着锣鼓,用响亮的声音打开了新年的大门。家家户户都在门前贴上对联,挂上红灯笼。朋友都来串门,吃上一年才能吃一次团圆饭。大人们给小朋友们发红包,小朋友们开心极了,一个劲地冲去抢红包……整个世界都喜气洋洋的。

关于春节,流传着一个神秘的故事。传说在很久的一个山谷里,住着一个怪物,叫做“年”。每到新年的时候,“年”就会去袭击山下的一个小山村。村里的人知道怪物来了,家家户户都把门锁得紧紧的,可不管怎样,年都会进来,偷*的东西,伤害人畜。人们都害怕极了,但又无能为力。这时一个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害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去买对联和鞭炮,把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又听到响亮的鞭炮声,就赶紧逃跑了。所以过年时一定要在门上贴对联哦,不然年就会来偷吃你家的东西哦!

除夕夜,我约了几个小朋友一起去院子里去放烟花。我把一个烟花放到地上,然后由一个胆大的小朋友去点火,不过几秒钟,烟花就燃起了美丽火花,好看极了!我们有时还会进行“烟花比赛”,“啊哈,我的烟花比你高!”“我的烟花比你漂亮!”……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喜欢春节,“过新年,穿新衣,开开心心过大年……”我们唱着快乐的歌谣,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拓展阅读

1、元宵相关

元宵,原意为“上元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主要活动是晚上的观灯赏月,后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是中国的传统,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确定为重大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以后每逢此,昭王就命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烦恼。一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为什么元宵又叫“上元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月圆复始,大地回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的延续。元宵又被称为“上元”。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万盏彩灯,以示庆架。人们赏明月、燃放焰火、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是中国的传统,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2、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3、中国的情人

元宵也是一个浪漫的,元宵灯会在*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也是中国的“情人”。

4、走百病

元宵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5、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

6、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这么,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子。

2、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闹元宵”。

3、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个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入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去搭救,并问明她要*的原因。原来,这名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没有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来的时,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自己的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就这样一*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有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摊。不少人都来争着向他*求卦。不,每一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便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于是说:“正月十三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看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这么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于是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

1、《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2、《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4、《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1、元宵(打一字)

2、元宵前后共团圆(打一字)

3、元宵前人微笑(打一字)

4、元宵后(打一字)

答案:1、歹 2、期 3、莞 4、完

2、壮族三月三内容

很久以前,壮乡有个叫韦达桂的人,在一个土皇帝下当臣相。达桂年纪不大,但学识渊博,才能过人,而且,十分关心壮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给他的俸禄,他都拿回乡分给百姓,自己两袖清风,一无所有。有一年,状乡大旱,乡亲们求达桂向土皇帝奏明免皇粮,达桂跪奏道:“状乡百姓颗粒无收,吾伴千岁前往视察。”达桂伴驾来到状乡,只见田土龟裂,禾穗枯焦,一群群面黄肌瘦的百姓跪在山道上告苦。达桂跪下说:“千岁亲见,万望免粮。”土皇帝无奈只可免去状乡皇粮。打那以后,他对达桂恨之入骨,可是鉴于达桂的声望,又找不出什么岔子把他除了,因此施出毒计,阴谋陷害达桂。

一天,他把达桂唤道跟前:“达桂,你向来很能干,现在想叫你给我办件事”达桂听了,就知道土皇帝不怀好意,但他还是从容地说:“请千岁道来。”土皇帝半眯着眼说:“我正在建一座楼阁,缺少瓦片,听说状人皮能防寒防暑,防水防火,经久耐用,我要你在两个月以内给我弄900张状人皮当瓦片用,到时重重有赏,如果完不成,定要从严惩罚。”达桂轻松的答道:“到时就请千岁亲自到城门下点货验收吧。”

一个月过去,达桂没有动静,五十九天过去了,达桂依然没有动静。限期到了,达桂才召集900个壮家大汉,每人带上一斤糯米,一斤米酒,一斤胡椒面,来到皇城脚下,架锅煮糯米饭,煮辣椒菜汤,一个个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坐在城门下饮酒,喝辣椒汤,吃糯米饭。正当个个酒足饭饱,满头大汗淋漓的时候,土皇帝坐着八抬大轿赶到了。达桂连忙上前施礼道:“货物已经给千岁送来了,可是这帮贱骨头张张皮都是漏水的,能用吗?”土皇帝下轿一看,一个个黑里透红的`皮肤上都是湿漉漉的,象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臭气扑鼻。土皇帝用捂着鼻子,皱着眉头,后退几步道:“又漏水又臭,不能用,不能用。”说完,调转轿子回宫殿去了。

一计未成,又生二计。快到清明了,土皇帝又把达桂换到跟前,装着十分诚恳的样子:“达桂,你向来很聪明,现在我有一件事非要你去干。”达桂一听,就知道土皇帝又怀恶意,但达桂好不畏惧地说:“请皇上明说。”土皇帝眯着眼睛说:“清明我需要一个象宫殿后面那座大山一样重的猪头来祭祖,你给我在一个月内弄来,到时重重有赏,过期误了大事要从严惩罚。”达桂十分轻松地笑道:“好办,好办。”

二十天过去,达桂没有动静,三十天过去,达桂依然没有一点动静。限期过了,土皇帝派兵来抓达桂,达桂扛着一杆大秤和兵差一道去见土皇帝:“皇上大人,壮家比山头还要大的猪头多得很,就是不知道宫殿后面的大山有多重,请皇上用这杆秤去称一称,我好回去把猪头抬来。”“这……”土皇帝哑口无言了。

3、壮族三月三内容

鸡屎藤

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我们将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荠菜煮鸡蛋

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汉族在这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瘟。

五色糯米饭

黑、红、黄、白、紫——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美食,因糯米饭呈多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壮家人把五色糯米饭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蒿子粑

三月三吃蒿子粑,与传统习俗有关。三月初三古称“上巳”,民间又称为“鬼”。传说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东游西荡的鬼迷惑,朴实憨厚的乡民们认为,必须吃这种带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儿“粑”(粘)住,不为邪恶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这种美好心愿代代相传,使这种千年旧俗延续至今,演变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风俗。

薄饼

农历三月初三吃薄饼,是同安人的传统习俗之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子郑经继承父业,继续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闽南一带,因清军顽抗造成百姓伤亡惨重。在郑军反攻下,清军投降,郑军进入城内,老百姓一边迎郑军,一边制作薄饼祭祀死难的亲友。后来民众就用薄饼在农历三月初三祭祀祖宗。

三月初三,上巳也有一种食俗,就是吃“饼”,把面赶成薄薄的饼,把鸡蛋煮熟剥去皮,捣碎,有的人家还加进去蒜泥,把薄饼卷起来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经有了小葱,用饼卷小葱吃。

艾叶糍粑

清明前后,是艾草生长茂盛且最为鲜嫩的时,由于农历三月三与清明靠近,艾叶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乌米饭

畲族,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欢度“乌饭”。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梧州也有吃乌米饭的习俗。

4、壮族三月三内容

1、梦江南·九曲池头三月三

宋代:贺铸

九曲池头三月三,柳毵毵。香尘扑马喷金衔,涴衫。

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阊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

2、三月三怀微之

唐代:白居易

良时光景长虚掷,壮岁风情已暗销。

忽忆同为校书,每年同醉是今朝。

3、曲江三月三

唐代:许棠

满国赏芳辰,飞蹄复走轮。好花皆折尽,明恐无

鸟避连云幄,鱼惊远浪尘。如何当此,独自作愁人。

唐代:白居易

风景初三,流世光阴半百年。

欲作闲游无好伴,半江惆怅却回船。

5、三月三十

唐代:白居易

今朝三月尽,寂寞事毕。黄鸟渐无声,朱樱新结实。

临风独长叹,此叹意非一。半百过九年,艳阳残一

随年减欢笑,逐添衰疾。且遣花下歌,送此杯中物。

6、《蚕丝歌》

——南北朝·鲍令晖

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7、《野蚕》

——唐·于濆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8、《咏蚕》

——唐·蒋贻恭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9、《蚕作茧》

——元·王冕

老蚕欲作茧,吐丝净娟娟。周密已变化,去取随人便。有为机中练,有为琴上弦。弦以和音律,练以事寒喧。其功不为小,其用己为偏?作诗寄蚕姑,辛苦匪徒然。

10、《簇蚕辞》

——唐·王建

蚕欲老,箔头作茧丝皓皓。场宽地高风多,不向中庭燃蒿草。神蚕急作莫悠扬,年来为尔祭神桑。但得青天不下雨,上无苍蝇下无鼠。新妇拜簇愿茧稠,女洒桃浆男打鼓。三开箔雪团团,先将新茧送县官。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著。

11、《无题》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2、《上巳忆江南禊事》

唐代:张志和

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

为忆渌江水色,更随宵梦向吴洲。

祓禊,是三月三一个重要的习俗。每年于季上巳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

13、《上巳祓禊渭滨应制》

唐代:徐彦伯

晴风丽满芳洲,柳色筵祓锦流。

皆言侍跸横汾宴,暂似乘槎天汉游。

三月三,上巳,“阳气清明,祁祁甘雨,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如此良辰美景,正是文人雅士集会水滨,流觞取饮,吟诗作文的盛

东晋:庾阐

心结湘川渚,目散冲霄外。

清泉吐翠流,渌骿漂素濑。

悠想盼长川,轻澜渺如带。

15、《上巳恩赐曲江宴会即事》

唐代:白居易

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

翰苑主恩重,曲江意多。

花低羞艳妓,莺散让清歌。

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

16、《酬乐天三月三

唐代:元稹

旧年此花前醉,今花时病里销。

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朝。

三月三,又名踏青。谚曰:“寻直须三月三。”今陕西尚有“踏青屐”之说。

17、《三寻李九庄》

唐代: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18、《三月三雨中遣闷十绝句》

宋代:杨万里

村落寻花特地无,有花亦自只愁予。

不如卧听山雨,一阵繁声一阵疏。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画堂三月初三,絮扑窗纱燕拂檐。

莲子数杯尝冷酒,柘枝一曲试衫。

阶临池面胜看镜,户映花丛当下帘。

指点楼南玩新月,玉钩素两纤纤。

又逢佳三月三,五彩点染香糯饭。

彩衣罗裙翩然舞,姑娘巧扮桃花妆。

绣球传情笑声朗,小哥抢炮英姿爽。

村村寨寨唱山歌,壮家处处铜鼓响。

5、壮族三月三内容

1、探神秘骆越古国,唱千年魅力山歌。

2、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跨越发展携共进民族团结你我同行

4、足相亲,合唱团结欢歌守望相助,共建和谐家园

5、美丽壮乡,踏歌追梦

6、携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7、壮族三月三,想昂你就来!

8、相约三月三,放飞中国梦。

9、山歌为媒广交天下朋友,文化会友共赢xx未来。

10、赏壮乡歌圩盛会,品千年骆越文化。

11、尝五色糯饭,听千年山歌。

12、同心,共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

13、跨越发展携共进,民族团结你我同行。

14、国家好,各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15、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16、携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17、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8、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心连心。

19、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21、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2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3、民族团结促发展,携共圆中国梦。

24、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心同德创和谐。

25、人人争做民族团结模范,处处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26、共育民族团结之花,共享繁荣发展之果。

27、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28、各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29、团结奋斗推动跨越,和谐发展齐奔小康。

30、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1、足相亲,合唱团结欢歌 守望相助,共建和谐家园

32、美丽壮乡,踏歌追梦。

33、武鸣,唱着山歌等您来!

34、唱不尽的千年山歌,忘不了的美丽乡愁。

35、心约壮乡新武鸣,共享歌圩好声音。

36、又是一年三月三,一江水暖,一世爱相伴。

37、心与梦的歌圩盛会,诗与画的壮乡武鸣。

38、悠悠骆越古韵 浓浓壮乡风情。

39、多姿多彩壮乡情,踏歌追梦武鸣行!

40、武·略文韬新壮乡,鸣·乐欢歌迎会天下。

41、寻梦骆越古旅,踏歌美丽武鸣,尽享壮乡风情。

42、品五色糯饭,唱千年山歌。

43、同享歌圩盛宴,心连心共建幸福武鸣。

44、千年骆越传雅韵,三月歌圩遇知音。

45、如诗如画新武鸣,浓情浓意三月三。

46、寻梦千年骆越文化,情醉盛世武鸣歌圩。

47、领略千年骆越文化,品味壮乡歌圩风情。

48、魅力山歌嗨起来,骆越风情更精彩。

49、坚持民族团结主旋律 建设宜居和谐新银海

[www.**]50、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51、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52、各族人民同呼吸 共命运 心连心

5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54、全面贯彻*的民族政策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55、加强民族团结 振奋民族精神

56、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57、坚持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

58、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59、欢庆“壮族三月三”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60、欢庆“壮族三月三” 促进各民族团结

点击查看更多春节节日手抄报资料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aozhuguo.cn/articles/1908.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