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犯·郭希道送水仙索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0 10:06:41

《花犯·郭希道送水仙索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吴文英

小娉婷①,清铅素靥②,蜂黄暗偷晕③,翠翘欹鬓④。昨夜冷中庭,月下相认。睡浓更苦凄风紧。惊回心未稳。送晓色、一壶葱茜⑤。才知花梦准。

湘娥化作此幽芳⑥,凌波路、古岸云沙遗恨。临砌影,寒香乱、冻梅藏韵。熏炉畔、旋移傍枕,还又见、玉人垂绀鬒⑦。料唤赏、清华池馆⑧,台杯须满引⑨。

【注释】

①聘婷:美貌。

②清铅素靥:喻水仙花白瓣。靥:笑窝。

③蜂黄:喻水仙花蕊。

④翠翘:翠玉妆饰,喻水仙绿叶。

⑤一壶葱茜:即一盆青翠水仙。

⑥湘娥:湘水女神。

⑦绀:黑青色;鬒:美发。

⑧清华:梦窗词有《婆罗门引·郭清华席上》,清华疑即郭希道。

⑨台杯:大小杯重叠成套,称台杯。

水仙的精灵像娇小婀娜的少女,雪白的脸只敷粉,不施胭脂,却偷偷地在额头抹上一晕黄色。鬓发边还斜插着翠鸟尾巴上的长羽毛。昨夜,庭院中十分寒冷,我在月光下与她相识。那时,我睡得正香,又苦于寒风凄紧。猛然我从梦中惊醒,心头久久不能平静。当您送来这曙光中的美色,一盆碧绿的水仙花时,我才知道夜间的花梦并非空穴来风,预兆是多么准确啊!

这幽独的花定是湘水女神变化而成的,她踩着轻盈的凌波步履,在这古岸云沙路上留下了千年的遗恨。她的身影出现在阶台间,那寒冷酝酿成的香气又与冰雪中梅花所藏的风韵难分。我将她置于熏炉旁,随即又移至枕畔与我相伴,这使我义能一眼看到绝色佳人垂下的青丝般的秀发。我想您在府上池馆中请人前来观赏时,一定是把大大小小的杯子全都斟满了美酒的罢。

这是首咏水仙的咏物词。上阕前四句用比喻描写花、蕊、叶。“昨夜”以下,写出词人对于水仙的无限珍惜。惜花之情描绘得极尽细腻委婉。下阕以典故形式给水仙以更幽美的形象。下阕开头又将水仙花喻为湘娥,使之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临砌影”又将水仙比为“冻梅”。“熏炉畔”数句写词人爱水仙的痴迷之态。“料唤赏”说出感谢郭氏送水仙的真情。全词虚虚实实、真真幻幻,将水仙刻画得形神毕肖。

拓展阅读

1、得古

从诗题看,这是一首预先定下题目的诗作。因为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例要在题目上加 “得”二字。但就是这样一首颇受限制的遵题之作, 却成了白居易少年时代的成名作, 成了名重一时并传诵千古的佳制。

限题作诗,其所写之事本不必真有。然在诗人笔下,那一幅芳草萋萋、古别的情景,却表现得十分真切。首句 “离离上草”,写眼前景,出语坦易。其功用,却未可轻看。它既扣紧题面“古草”,又极简炼地交待出别的。特定环境与时序:古之上,青草茂盛,不正是一派春天的景象么?接下去,诗人没有进一步刻画渲染古春草,却掉转笔锋,去揭示草的生长规律:秋枯春荣,年年踵接,岁岁循环。由草之荣而想其枯,是很自然的对比联想, 但说 “枯荣”而不说 “荣枯”, 又有作者的用意。以 “荣”字作结, 不仅为了叶韵,似亦意在表明, 本诗所要重点歌唱的对象, 正是由 “荣”字所表征的草的无限生命力。循着 “枯——荣”的脉络, 第三、四两句诗对草展开了有声有色的描绘。“野火烧”,其焰烈烈可见; “春风吹”,其声呼呼可闻。“烧”而 “不尽”,野火之虚弱本质已现;“吹”而 “又生”,春风之温润强劲与草之坚韧性格、强大生命力亦赫然在目。要之,野火肆虐, 固可逞威于一时,然一旦春回大地,草那深藏于泥土之中的不死之根,又会顽强破土,勃然吐绿。如果说诗的首句重在摹写草之貌的话,那么这两句则重在传达草之神,亦即在形象的画面中突出草的精神与性格。曾有人认为,刘长卿命意相似的诗句 “春入烧痕青”在艺术上较 “野火”二句为佳。其实即以艺术性而论, 白诗无论在境界的阔大, 风力的遒劲,气韵的生动等等方面,都显然优于刘句, 尽管后者也自有其风致。可以说, “野火”二句气势不凡,形神兼备,确属千古佳句。还应指出,草的精神,其实不仅为草所独具,乃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积极精神。由于典型地体现出这一精神,草形象遂潜在地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性。它后来在中国现代***中常被予的那种深刻的象征意义, 正根源于此。

第三联,在进一步具体表现草旺盛生命力的同时,笔调暗转, 引入别情意,并为别备下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这里,有仿佛从天边飘来的清香 ( “远芳”), 有一直铺向远方的秀色 ( “翠”), 有明媚的光亮( “晴”), 更有鲜明的动感与丰饶的情趣 ( “侵”)。“接”与 “侵”再度点染出草的蓬勃生气, “古”与“荒城”则在暗传着别的意绪。诗人就是要在这样一派辽阔壮美、生机盎然、诗意浓郁的古春色之中去别他的友人。第四联再一次扣住题面, 并正面描写别。“王孙”, 贵族, 借指诗人的朋友。“萋萋”, 草盛貌, 此以春草之盛喻别情之 “满”。一般认为,“萋萋”语出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在白诗中系衬托别的愁情。更有人认为, “又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乃是“令人断肠的佳句”。其实,由于此诗与《招隐士》在整个情感色调上迥异,似不必将两个 “萋萋”作硬性的牵合比附。联系全篇来看,诗人的别情似乎并不见怎样的 “愁”, 更不 “令人断肠”, 反倒显得开朗而积极。这一点,观下自明。

在此诗的流传中,常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前四句妇孺尽知,且能背诵, 并常常误以为即是全诗,后四句则不那么为人所知。据传说,唐代名士顾况就曾因激此诗前二联而为白 “延誉”,使白 “声名大振”。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此诗是由关联甚少或者结构松散的两个部分拼凑而成?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来解释这一现象呢?

首先, 前二联咏草, 形神兼备, 神完气足, 完全可以独立成篇。其脱离全诗而广为流传, 乃情理中事。其次,置诸全篇,前二联实际上与后二联意脉紧属,情调一致,浑然一体。首句 “离离上草”, 虽是即目所见,却潜藏着多向发展的可能。其后或咏草或别,都入其笼罩之中。可谓一句统领, 二分流。然二又非全然分流。诗的后半部分, 写 “古”却不显悲凉, 写 “荒城”却不觉凄清, 写 “别情”却不带愁绪,就与其前半部分密切相关。诗人那饱满开朗的别情,正与伸向天边的芬芳晴翠的古春草互相谐调映衬; 而 “远芳”的弥漫与 “晴翠”的无边, 又是直接根源于草那万劫不死、蓬勃再生的精神与性格,亦可说正是这一精神与性格的形象写照。于是, 情满古, 绿遍古, 春漫古, 盎然生机, 无尽诗意, 全诗就在这样一种情思色调上达到了完全的浑融统一。

此诗首状草之貌,继摄草之魂,复绘古春景,结以古别,真是一波三折,联联出新意。而其景其思其情, 又无不息息相关,互相映衬, 完整一体。诗而至此, 实不愧为 “得”体中上品, 亦不愧为中国千年诗史中的一流佳作。金人王若虚在 《滹南集诗话》中写: “乐天之诗,情致曲尽, 入人肝脾, 随物形, 所在充满, 殆与元气相侔”。可以说,《得古别》一诗, 正集中体现出了白诗的这一艺术特色。

2、得古

离离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晴翠接荒城。

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注释:

得:指定的诗题列在题目上加“得”二字,这首诗是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主,所以加了“得”二字。

离离:形容春草长得极繁茂。

远芳:遥远的芳草。

侵:渐侵、渐近。

王孙: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被的人。

萋萋:草长茂盛的样子。

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上,我为你别,看到萋萋芳草,年年岁岁,枯了还复青,野火再列,春风细寸里,生命也会轮回。亲爱的朋友,此去几时回?遥远的古弥漫着温馨的。草香,明媚的阳光下,一片翠绿连接荒域,在这样的时刻目你远去,心中充满离别之情。以草写离情,巧妙妥贴,令人想起“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的咏叹,也使人产生“离恨如春草,更深更远还生”的共鸣。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3、得古

作者:白居易

离离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晴翠接荒城。

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背景: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

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得”二字。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草香远播。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茂盛的野草长在古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草香无边弥漫古老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又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二:

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别时的特定环境:古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第二句进一步写出上野草的的生长规律,暗寓深长的感叹。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十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生机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最后两句补足“别”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伤,是意味深长的绝好结尾。

诗题“古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草”的特色而兼关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草”而将重点落到“古”,以引出“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荒城”则扣题面“古”极切。虽然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上秋草》)的秋,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而写古,同时又安排一个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景象如此迷人,而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草”、“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得体”中称为绝唱。

4、《沁园春 长沙》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情怀。红色象征**,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这首词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

点击查看更多《花犯·郭希道送水仙索赋》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aozhuguo.cn/articles/1387.html

← 返回首页